1952年初,许昌地委、行署决定筹建漯河高中,周祖训兼任筹建组组长。经费由省、地直拨。周祖训选派人员,在漯河市南郊乱坟岗和菜园地,购置一块近九千平方米的土地,破土动工,构筑校舍。1953年7月,部分校舍竣工,漯河高中正式建立,许昌行署专员李庆伟兼任校长,周祖训任副校长主持工作。暑假后,省立郾城中学、商水青年中学和淮阳中学三校的高中部迁至漯河高中,又招收新生六个班。周祖训把郾中的有关卷宗、档案、图书和仪器,亦大部随迁至漯;崭新的教室,崭新的桌椅,崭新的教具,漯河高中起点还是比较高的。之后,一边按部就班地教学,一边紧锣密鼓地搞建设。
1954年7月,许昌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边成武调任漯高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李庆伟不再兼任校长)。边、周二校长合作默契,领导得力,学校发展顺利。1954年秋,完成了全校18个教学班级的建制。经过几年努力,全校建成平房230多间,一排排灰砖墙、红机瓦的校舍,整齐划一,质量优良。教室、教研室、寝室、图书室、实验室、医疗室、食堂、礼堂、库房一应俱全。边、周二校长带领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劳动建校,用自己的双手,把一个荆棘丛生、杂草遍地、小野兽出没的庞大而肮脏的乱坟岗,修建得地平路直,整齐洁净,林茂花香,环境宜人。学校四周没有围墙,郁郁葱葱的杨树林带和尖刺锋利的花椒树墙把学校环抱。教室和寝室北边是一大片狭长的桃树林,每年阳春三月,桃花怒放,红的似火,白的如雪,粉红的更加艳丽,蜂来蝶往,分外妖娆。校园里到处绿树成阴,鸟语声声。花坛星罗棋布,一年四季,鲜花飘香,风光旖旎。漯河高中成了全市花园式的最高学府。
1955年,周祖训已届知天命之年,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加之他积20余年任中等学校校长的丰富经验和超群的治校才华,领导漯河高中如鱼得水,如臂使指,游刃有余。但他毫不含糊,毫不懈怠,而是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一心扑在学校工作上。他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身教重于言教,事事做出表率。每天早晨起床钟响时,他已经在校园中走动,然后和学生一起上操;白天上课时,他不是到教室听课,就是深入教研室与教师一起研究教材、教案;早晚自习时,他到教室查看;晚上学生就寝时,他还要到寝室区巡视,督促学生安静入眠。他为了学生,真是做到了朝乾夕惕,废寝忘食。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周校长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学校的各项教育和教学工作上,切切实实抓好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抓好教学计划的全面落实。周校长是抓教学的行家里手,他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成熟经验。仅就听课而言,他根据听课的目的不同,把听课分为三种情况,目的不同方法也各异。第一,了解全体教师一般课堂教学情况的听课。方法是听课前不通知教师,学校领导(抓教学的校长和教导主任必听)都参加,每个教师听一至两节。通过这种形式的听课,掌握全体教师课堂教学的第一手材料,对每个教师教学上的优缺点,有个大致的了解,对教师安排工作和帮助他们改进教学就有了依据。第二,以总结课堂教学经验为主,并带动其他教师提高的听课。方法是不仅学校领导听,教研组长、同科教师也要听。听课者要提前备课,并参加备课小组的集体研究;听课时要作笔记,听课后进行集体评议,着重指出教学成功的地方(有缺点也要提),以便推广。第三,为帮助一些教师改进教学上比较严重的缺点的听课。这主要是指一些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和责任心差的教师。听课后不只是指出缺点,更重要的是指出改进办法,热情帮助其提高。学校领导听课,对教师起到很大的鼓舞和督促作用,教师感到自己教学好坏领导了若指掌,不是教好教坏一个样,便人人努力谋求改进。在学校工作中以教学为中心,在教学工作中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好课本为中心。周校长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就是抓住了纲,纲举目张,各项教育和教学工作都收到良好的效果。周祖训还十分注意优良校风的培养、建立,十分重视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和读书活动的开展,方法得当,措施有力,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漯高教师队伍阵容整齐可观。建校初期,教师队伍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随郾中、青年中学和淮中三校高中部迁来的;二是上级历年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三是边、周二校长与有关单位协商从外校择优调入的。广大教师知识功底扎实,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在三尺讲坛上大显身手。他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刻苦钻研教本,精心撰写教案,一丝不苟地“传道、授业、解惑”。迎来一届届新生,送走一批批可塑人才。在全校教师队伍中有一批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学科带头人。例如:语文教师郑临、李介祉,数学教师宋芳启、董泰,物理教师任定青、王九如、杨宝岑,化学教师王九功、陶菊欣,外语教师郭永廉、鲁雨苍、潘鸿坡,历史教师马庆登、朱景镐,政治教师曲伯云等等。省、地、市教育部门,不断在漯高举行观摩教学,传播他们的先进教学经验。无论酷暑严冬,每天早晨,起床铃未响,教师宿舍的灯光已亮;晚上,同学们都已进入梦乡,教师宿舍的窗口仍然灯火通明。他们废寝忘食,呕心沥血,或精益求精地编写教案,或条分缕析地批改学生作业。唐诗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们像春蚕那样,把自己化作一缕缕智慧的银丝,奉献人间;像蜡炬那样,燃烧自己,照亮学子。教师们这种忘我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周校长学教育兼通文、数、理。有时任课教师因事因病请假,他便随时登上讲台代课,不让学生耽搁一节课。周校长从不炫耀自己,总是埋头苦干,深得广大师生的爱戴和敬仰。
建国初期,高中学校较少,名校更是凤毛麟角。漯河高中的学生来自本市和方圆的舞阳、郾城、叶县、临颍、襄县、西华、商水、西平、上蔡等十几个县市,学生素质较高。在边、周二校长和广大教师的培育下,勤奋学习,积极向上,遵守纪律,校风优良,上课时全神贯注地听讲,认认真真作笔记;自习时专心致志地复习功课,做作业,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学业。课外活动时,喜爱读课外书籍的,悄悄地走进图书室、阅览室,鸦雀无声;喜爱体育活动的,涌进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和各种田径场地,个个生龙活虎,龙腾虎跃,充分显示出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喜爱科研活动的,或搞科学试验,或搞专题探索。在优良校风的陶冶下,养成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爱集体、爱公共财物的新风尚。校风之优良,可从下边两个小例子窥其一斑。
每逢盛夏,学校桃园的桃子结得压弯枝桠,鲜艳硕大的桃子,看一眼都令人垂涎,但没有学生偷摘;桃子熟透了落在地上,没有学生捡起来吃。学校大门外有一条宽阔的南马路(现叫人民路),每年春秋季节,市里都在这里举办物资交流大会,两台大戏对着唱,卖货的、赶会的、看戏的,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但没有学生去逛会看戏。大家都静悄悄地坐在教室里,专心致志地学习,在崎岖的书山上,百折不挠地顽强攀登!
东风吹绽花千树,满园书声春意浓。辛勤的耕耘,获取了丰硕的成果。漯河高中在连年的全省同等学校的高考、统考和知识竞赛中,都获得了优异成绩,并名列前茅,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属重点高中,跨入名校之林。漯河高中成为豫南教育战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彪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