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偏科?就是孩子在学习中偏爱其中的某些科目,这些科目孩子学得比其他科目好;或者孩子只下大功夫学某一科,这才算偏科。不能把各科都学得很不好,只有其中某科略好一点就叫偏科。
偏科也有好几种不同情况,是从上小学开始就偏科?还是在高年级的时候偏科?或者是上初中之后才开始偏科?这情况有所不同。是偏一部分科?例如偏爱文科,或者偏爱理科,还是偏爱一科,例如偏爱体育、偏爱音乐、偏爱数学、或者是偏爱文学诗词,等等。
另外,还有偏爱程度不一样,有的是略微喜爱一些科目,爱学这个科目,学这个科目比学其他科目的兴趣更加浓厚。也有的是,着迷了一些科目,对一部分科目极其喜爱。
以上所说的这些偏爱,情况是各有不同的。所以,也应该不同地对待,有的偏爱,往往是与孩子先天的天赋结合在一起的。作为家长,不能简单地来肯定或者否定这种偏爱的现象,因此也不能简单地处理这些问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认真地进行分析,加以区别对待。
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所列的一些课程,都是孩子一生中首先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比如语文,你首先要认字吧,你连字都不认识,连一般的书报都看不了,那你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起码文化的人。再比如数学,连加减乘除都不会,那你就是缺乏最基本的生活能力与工作能力。因此,在小学时,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偏科,不应该放弃其中的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应该把每一科的知识都要掌握好。所以,孩子在小学时,假如有偏科,只能够停留在对某科有些偏爱的基础上,在更好地学习自己喜爱的科目的同时,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其他科目。
到初中,基本上所学的内容,还是属于文化课中的基础,但是他已经比小学高了一层,有的一些知识,不见得在生活中能够直接应用上。比如代数、几何、三角,等等,这些数学,在科学里虽然还是属于基础知识,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基本上是用不到的。这时,如果孩子偏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应对考试,偏科的现象还是不应该太严重。
那么,在克服了偏科的认识问题之后,在学习方法上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对付差科的技巧
①时间上从短到长。凡是孩子不擅长的学科,大都是他不感兴趣的。因此,如果一开始便让他在差的科目上投入大量时间,必然会倍增烦躁与厌倦。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按照学习的目的,制定出一份时间表来。比如,孩子今天只复习某一科的某一小节,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在这半小时里踏踏实实地把这一小节搞定了,就改学别的科目。时间一长,对差科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培养起来了。还可以将差的科目夹在强的科目中学,时间同样不要太长,以避免枯燥无味的学习。
②做题从简单的入手。对于孩子不擅长的科目,不要让孩子一上去就选那些太难的习题做。从简单一些的习题入手,才能让孩子牢牢掌握课本上最基础的知识,在确保孩子对那些简单的题目已完全掌握后,再适当提高题目难度。
③找出差中之差。即使是对于差的学科,孩子也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一无所知,有些问题还是略知一二的,真正拖累他的是这个科目中某一点或两点。所以,如果能让孩子把这个差中之差找出来,来一个强化或突击性的训练,就可以在短时间里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到那时候,孩子就会发现,原来他的差科并不那么差!
④让孩子自我摸底。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孩子如果觉得对差的科目仍然心里没底,不知学得如何,这时候父母可以让他找来一份试卷,像真正考试那样做一遍,做完后对着答案自己打分。这就像彩排一样,如果彩排的效果很好,正式演出也不会差;如果效果仍不理想,也要找出孩子进步的地方,以增加孩子的自信。
(2)让孩子登上好奇心的大船
我们都知道,所有的学习,其实都是从生活的好奇中产生的。古希腊着名的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有一个答案可以回答世界上所有的问题,而寻找这个答案的方法就是学习。
在西方,有很多研究宗教的学者,他们为了找到柏拉图所说的答案,进行了不懈的研究。他们找到的答案,自然就是寻找神的真理。他们努力地进行各种学习,希望能够找到神的真理。
于是,他们通过关于宇宙研究的“天文学”,试图通过明确的答案理解世界的“数学”,通过声音表达思想和传递感情的“音乐”,通过数理研究空间的“几何学”等,要找到这个答案。
可是,为了表现出这样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还需要三个学科的学习。那就是为了批判而研究法则的“逻辑学”,研究语言规则的“语法”,以及通过讨论找到真理的“辩证法”。
整理出这7个科目以后,后来又经过不断的调整,就变成了我们现在在学校里学习的科目。因此,可以说,学校教育所有科目都来源于一个学习内容。
宗教学者们本来是为了寻找神的真理,而到最后却成了了解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人们在怎样生活,等等。
语文或英语是用文字和语言表达和传递这个世界的信息,物理和数学是通过说明让孩子更容易了解世上的各种原理。
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为了让孩子更了解这个世界,所以,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所有科目,实际都是他用来探索这个世界的手段。尤其是对于孩子的好奇心,家长千万不要嘲笑或打压,世界上很多的天才之所以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为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最初都是从他们的好奇心开始的,尤其是他们对于知识的掌握,也是从不喜欢到喜欢开始的。
(3)让孩子每20分钟换一门学习科目
相信家长们也有过这样的体验,那就是当你连续不间断地阅读一本很厚的书,然后再反过来检查自己阅读的效果时,你可能会准确地记住前十页左右的内容,而最后十页写了些什么自己却已经记不清楚,甚至完全忘记了。
学习也是一样的,连续学习一个科目时间太长,知识就不再容易进到脑子里了。因此,当孩子连续学习某个科目达到20分钟后,最好让他休息片刻,当然时间要根据情况而定,也就是说当孩子所学习的内容,再也不能进入他的脑袋时,最好让他休息一下。
我们人类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擅长说、听和计算,它负责英语、数学、自然、政治等科目;右脑能欣赏音乐和图画,负责美术、音乐等科目。
一些孩子在制订学习计划时,往往一连几个小时学习一个科目。实际上,这是一种效果最差、很容易导致疲劳的学习方法。如果不给大脑休息的时间,或没有新鲜感,有时候连续学习几个小时,脑子里也不会留下什么东西。
就好像有人擅长跑马拉松,有人擅长短跑,但是,无论多么优秀的人,也不能连续好几天都跑马拉松。而100米短跑,连续跑上几次,速度也会下降。
所以,为了让孩子保持对某一科目的兴趣,让学习不感到厌倦,在孩子学习时,不妨建议他以每20分钟换一个科目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