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家庭中,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非常融洽和谐,还是很紧张,这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极大。在这方面,如何能建立好的关系呢?其主动权在家长方面,家长如果能够在各方面注意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之彼此互相尊重,那么家庭就容易和谐融洽。
然而,很多家长往往认为孩子还小,所以除了给予孩子物质方面的满足之外,在精神上并没有真正的关心孩子,尤其是对于孩子的人格,往往经常忽略,甚至是随意践踏,这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可以说是十分巨大的。所以,不管你的孩子有多小,他在人格上都是独立的。而作为家长,只有懂得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才能从心底里尊重家长,敬爱家长。
那么,尊重孩子的人格,具体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总体来说,主要应该遵循这样几点原则:一是能够听取并且采纳孩子的正确意见,二是不要侵犯孩子合法的隐私权,三是不以任何粗暴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四是不要毫无根据地对孩子进行猜疑。
上述的这四点,如果家长都能做到,那么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一般就会很融洽了。但是,有的家长不这么看,他们认为,不管怎么说,我是你的父母,你是我的孩子,而且你还这么小,有什么隐私不隐私的?于是,他们开始随便翻看孩子的日记,随便拆看孩子的信件,随便查看孩子的手机短信……他们认为自己这是在管教孩子。殊不知,家长的这种行为,已经侵犯了孩子的人格,对孩子的感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几年前,《中国青年报》曾刊载了一位中学生写给妈妈的《给妈妈的十四条建议》,当即引起了家长和孩子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这十四条建议的内容大致如下:
1.我需要帮助,同时也需要独立。
2.为了成长,请允许我犯些错误,让我自己在生活中学会如何生活。
3.请不要强迫我按照您的模式去生活。
4.请自觉地保护我的自尊心和隐私权。
5.如果想成为我的朋友,那就得放下家长的架子。
6.请不要拿我当您的出气筒。
7.宠了我就别说把我宠坏了。
8.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不要把过去的错误扩大化。
9.多一些建议,少一些命令。
10.请不要第101次告诉我某事该怎样做。
11.不仅学习您告诉我的东西,还学习您身上表现出来的东西,包括坏习惯。
12.我不仅需要爱,还需要学会爱别人。
13.即便您能替我做所有的事,也请您把它们留给我自己做。
14.因为我是菊花,所以请别让我在夏天开花;因为我是白杨,所以请别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子。
平心而论,我们觉得这位中学生对家长的建议和要求过分吗?作为一个中学生,她还只是个孩子呀,她的思想是非常单纯的,从这十四条建议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孩子那颗平和的心和对家长的尊重态度。
然而,我们的家长又是怎样对这些建议做出答复的呢?当时,河北有一个女孩把这十四条建议给自己的妈妈阅读,她的想法当然也非常的单纯,只是希望自己的母亲阅读完这些建议之后,能够对自己的态度有所改观。然而,这位母亲读完这十四条建议之后,当即寄给《中国青年报》了一篇与之针锋相对的《给XX的十四条回答》。这十四条回答的内容大致如下:
1.只有我们的帮助,你才能独立。
2.你打破个碗,可以原谅;你要是说谎,绝对不行。
3.而你要参考我的“模式”。
4.父母、女儿都有自尊心;若谈“隐私”,你在18岁之前的监护权归父母。
5.你要把父母当朋友。
6.若有故意拿自己儿女作出气筒的人,则是天下最无知的人。
7.能认识到是我宠坏了你,你就别“坏”了。
8.犯过的错误绝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了。
9.我们的确应该注意方法和语气。但,同样一句话,是命令,是建议,就看你是怎样理解的。
10.以后最多说三次。
11.我已经讲清楚的,我同时也正在改的坏习惯,你决不能有同样的坏习惯。
12.父母最需要爱。
13.我累时,却需要有人递杯茶。
14.父母不是完人,该你学的,该原谅的,该摈弃的,需要思考的是你;还有一句,父母不是“省长”,你的要求,大多是不能满足的。
当你看完这十四条回答时,心里是否也生出一丝的快意?是否觉得这位母亲已经替你把心里话说出来了呢?
或许那位母亲当初也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但她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这些回答实际上是在向孩子“宣战”?
孩子说“我需要帮助,同时也需要独立”,这样的要求矛盾吗?而母亲的回答则令人困惑:“只有我们的帮助,你才能独立。”但实际上,孩子并没有说不需要帮助啊,孩子只是说除此之外,还需要独立,而母亲则混淆语意,偷换概念,且语气独断专制。
孩子说“请自觉的保护我的自尊心和隐私权”,这其实是再合理不过的要求而已啊,而母亲则说:“父母、女儿都有自尊心;若谈‘隐私’,你在18岁之前的监护权归父母。”那么,请问是不是孩子在18岁之前,父母就可以随便翻看儿女的日记和信件?
尤其是这位母亲说:“父母不是‘省长’,你的要求,大多是不能满足的。”言外之意是不是说“只要父母是‘省长’,就可以满足你的所有要求”?中国有句古话是“清官难断家务事”,但这位母亲却是反其道而行之,认为“省长”就无所不能,这实在是天大的笑话。
在现实的生活中,很多父母往往没有做到尊重孩子的人格,从而引发了父母与孩子的“战争”。战争的结果不用说,那肯定是“双输”的,但输得最惨的还是孩子,因为他们输掉的是自己的美好前程。而作为家长,我们又能从这场“战争”中得到什么呢?当你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那里时,冷冷地或是得意地看着被自己“打败”的孩子时,是否还会想起自己当初那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而毁掉这个梦想的又是谁呢?
其实,要想真正做到尊重孩子的人格并不难,只要家长能够放下架子,以一颗平等的心态来面对孩子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