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越来越深入地加入了国际经济体系,目前已经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贸易大国和引进外资大国,出于数据缺乏等诸多原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却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本节基于首次公布的200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的结果以及此前有关部门估算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经过25年的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在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的地位还很低,滞后于国内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根据商务部《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非金融部分)》发布的数据,截至2003年年末,中国共有2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在世界139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直接投资。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28.5亿美元,这一流量相当于中国1982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65倍,相当于1990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3.4倍①。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高速增长导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迅速扩张,截至2003年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相当于1985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253倍,相当于1990年的13倍①。
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排名来看,也可以看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成绩不俗。在基本上由发达国家垄断的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经过短短二十多年的发展,在196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投资流量的位次稳中有升,投资存量的位次大幅度提升,目前无论是流量还是存量,排名均在第20名上下。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内部来看,2003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仅次于亚洲“四小龙”和俄罗斯,成为受世人瞩目的新兴的直接投资母国。虽然受到数据来源口径不一的影响,这些数据不完全可比,但仍然可以昭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短短20余年里的迅猛发展。
此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和地域流向,以及境内主体和投资方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多元化②,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差距
尽管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直接投资大国的距离还相当遥远,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比较看出来。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直接投资市场上的地位偏低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占绝对的主导地位,无论是直接投资流量还是存量,其份额都在90%以上。2002年,全球100个最大的非金融跨国公司中96个来自发达国家。其中,美国独领风骚,占据了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1/5,欧盟国家占据了近50%的份额,日本占有约5%的份额,美日欧三者合计占到了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近85%,存量的近80%。可见目前的世界直接投资呈现出不太平衡的三极化的格局,少数的发达国家一直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球范围内收获资源最优配置所带来的巨大利益。
尽管从前面的分析看到,中国的国际排名还不算太落后,但如果考虑到各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巨大差异,则前述排名就显得黯然失色了。2002年,全球100个最大的非金融跨国公司中中国企业榜上无名①。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发布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与世界最大的直接投资国美国相比,2003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均相当于中国的50倍之多。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的0.47%和0.45%,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的8%和4.3%。因此,无论是立足于全球还是立足于发展中国家来看,中国在其中所占的份额都是偏低的。从对外直接投资份额的变动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直接投资市场上的地位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达到高峰,随后的近10年里不仅没有取得突破,反而有所下滑。事实上,1991~2003年间,除个别年份以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始终徘徊在30亿美元的边缘,未能取得重大进展。由此可见,经过了快速增长的起步阶段以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了一个调整时期,如何取得投资规模的突破,顺利进入起飞阶段,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中国企业缺乏“所有权优势”,未能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距离对外直接投资大国的差距在扩大
鉴于前述对于直接投资份额的比较容易受到母国经济规模的影响,联合国贸发会议于2004年的投资报告中设置了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OND),该指数可在控制经济规模变量之后反映一国或地区在世界直接投资市场上的真实地位,计算公式如下:
在控制了母国经济规模之后,OND的差异反映的是其他因素的作用,其中主要的因素包括“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所有权优势即跨国公司在创新、品牌、管理与组织能力、信息、资源以及规模和网络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获取更多利润;区位优势即母国或东道国为货物和服务生产所提供的各种经济条件,如市场规模、生产成本、基础设施和技术工人等。虽然OND没有区分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但是总的来看,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压力之下,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都驱动各类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期利用全球化生产网络和经营战略来增强竞争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一般地,OND大的国家和地区对两种优势的利用更为充分,即直接投资的绩效高。如果某国(或地区)的OND为1,意味着该国(或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某国(或地区)的OND大于1,则意味着该国(或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反之,如果某国(或地区)的OND小于1,则意味着该国(或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理论上说,发达国家有较强的“所有权优势”,因此对外直接投资绩效要高一些。当然,对外直接投资绩效还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如母国经济规模、经济政治环境和政策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国内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OND较小,国内管制程度较高的国家OND较小,对外直接投资历史长的国家OND较大。
贸发会议的计算结果表明,绩效指数高的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为发达国家。2000~2002年,比利时/卢森堡的投资绩效指数最高,为16.16,中国香港次之,绩效指数为6.813,美国排在第三十三位,绩效指数为0.477,俄罗斯排在第三十八位,绩效指数为0.384,印度排在第六十三位,为0.08,中国为0.111.由此可见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绩效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投资绩效的动态变化来看,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的投资绩效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达到高峰,随后大幅度下降,目前仍未走出低谷。对比印度的发展,虽然印度的排名在中国之后,但它是从1988~1990年的第八十二位上升到2001~2003年的第六十一位,由此更清楚地揭示出中国距离对外直接投资大国的差距在扩大。虽然有些特殊因素制约着中国投资绩效的提升,如国内市场规模庞大、国内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对外直接投资历史较短以及国家对外汇的管制等,但在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中国绩效指数的下降却不是这些因素所能完全解释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企业缺乏所有权优势,进而无法充分利用其他国家的区位优势,从而导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降低。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提升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既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迈向对外直接投资大国的必经之路。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Dunning)曾用经验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直接投资流量与人均GNP之间的关系,发现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均GNP低于400美元,此时吸收外资很少,几乎完全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第二个阶段是人均GNP位于400~2000美元,引进外资增长,而且开始有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但投资净流出为负数;第三个阶段是人均GNP位于2000~4750美元,净投资流出仍然为负数,但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快于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第四个阶段是人均GNP在4750美元以上,其净投资流出已转为正数,成为主要的国际资本输出国。
按照现行汇率折算,2003年我国的人均GNP为1100美元,按照PPP折算,2002年中国人均GNP为4520美元①。根据邓宁的研究,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处于邓宁所划分的第二个阶段的后期,如果按照PPP折算,目前已经可以列入邓宁所划分的第三个阶段,接近第四个阶段。但实际情况却是,2003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5.05亿美元,是世界头号引资大国,这一数额是同期对外直接投资的18.8倍,同期发达国家的这一比值为0.64,发展中国家为4.83,除中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为3.51.从直接投资的引进量与流出量的动态变化来看,两者相对规模的差距呈上升趋势。由此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理论上预期的水平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固然是由中国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所引起的,但是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大滞后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是造成这一差距的另一重要原因。
综上可知,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无论是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地位来看,还是从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经济的适应程度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状况与预期值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潜力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直接投资中的地位还不尽如人意。事实上,作为一个对外直接投资只有25年的国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正处于开始起飞的阶段,目前的差距是情理之中的事。我们更应当看到并正确衡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潜力,以期顺利渡过起飞阶段,向资本输出大国的行列迈进。
(一)从投资绩效追赶
前面的分析指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较低,约为0.1.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增强所有权优势,积极利用全球的区位优势,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绩效,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当然,作为一个拥有巨大国内市场的经济大国,中国对国际投资的依存度不可能太高,例如美国作为头号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其2002年的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为0.67,也没有达到1.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份额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中国的投资绩效能提高到0.5的水平,即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份额能提高到2.5%,则即使全球直接投资流量规模保持在2002年的水平,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也能扩张到目前水平的5倍。
当然,实现这一目标是相当艰巨的。如果每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平均增长速度为6%,则实现这一目标需要30年的时间;如果增长速度为8%,则需要20年;如果增长速度高达10%,仍需要15年。进一步考虑到全球直接投资流量的增长,则这一时间将更长。
(二)直接投资阶段过渡
按照邓宁的划分,直接投资第四个阶段的转折点是人均GNP4750美元,其时净投资流出转为正数,成为主要的国际资本输出国。按照这一标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当对外投资应到达第四个阶段的时候,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应当与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流量规模相当,如果中国直接投资阶段过渡顺利实现的话,那么即便中国利用外资维持在目前的水平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将扩张近20倍。按照汇率法折算,达到这个阶段时,中国的人均收入将为现在的近5倍。如果我国人均收入年均增长6%,则需要30年时间达到第四阶段的转折点;如果对外直接投资届时达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水平,则增长速度必须为10%。
(三)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
根据“储蓄-投资=国际收支表经常账户差额”这一恒等式,以及1990年以来我国经常账户差额在绝大多数年份为顺差的事实,可知中国在总体上不再是一个资金短缺的国家,这就给中国转变为一个资本输出国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另外从外汇储备来看,截至2004年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已超过60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外汇储备大国。2004年1~6月份,中国货物进口月平均为442亿美元,服务进口约为货物进口的1/10,因此外汇储备支持进口的月份数已超过10个月。实际上,近5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支持进口的月份数都在10个月左右,2000年最低时也可支持7个多月,这在世界各国中是最高的。适度的外汇储备可以弥补国际收支逆差,但储备规模过高则会对物价和汇率等形成加大压力,而且盈利性较差。此时如果通过放松企业用汇限制,释放一定量的外汇储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将会是一种明智之举。如果中国的外汇储备释放出1/10,对外直接投资就有近600亿美元的扩张空间。
四、结论
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一项调查结果①显示: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中国将是2004~2005年度最大的外资来源地,接下来是日本、荷兰、南非、西班牙、意大利、加拿大。中国超过日本,成为首个进入前5名的发展中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把中国列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资来源地。这些数据显示出世界各国已经普遍意识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深厚潜力。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大有可为。
当然,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道路上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投资主体、投资方式、产业投向和地区投向的多元化和高级化问题等。最根本的一点是,中国企业应当抓住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良机,大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通过打造坚实的“所有权优势”,充分利用直接投资的“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勇做弄潮儿。
主要参考文献
1.IMF:《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版。
2.IMF:《国际收支教科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物,1995年。
3.UNCTAD:《1995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与竞争能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UNCTAD:WorldInvestmentReport2004:theShift TowardsService。
5.OECD:2000InternationalDirectInvestmentStatistics Yearbook-TechnicalNotes。
6.罗伯特。J。凯伯著:《国际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7.上海财经大学投资研究所:《2002中国投资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福克纳:《美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9.陈继勇:《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褚葆一、杨思正:《当代美国经济新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11.刘跃斌:《德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史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13.卢汉林:《战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外国对日本直接投资》,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4.汪慕桓、周明伟:《东盟国家外资投资发展趋势与外资投资政策演变》,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刘洪钟:《东亚跨国直接投资轨迹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藤维藻、陈荫枋:《跨国公司概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7.林叶:《中国跨国公司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8.高敏雪、李静萍:《经济社会统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2002年香港对外投资统计》。
20.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对外申索、负债及收益统计调查》。
21.外国投资咨询服务中心(FIAS):《关于中国外商投资统计的调查报告》,1997年1月。
22.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
23.商务部、国家统计局:《200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4.《德国联邦银行月报》。
25.BEA:SurveyofCurrentBusiness。
26.高敏雪、李颖俊:《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的实证分析》,载《管理世界》2004年第1期。
27.马少波:《亚洲“四小龙”对外投资与对华投资》,载《长江论坛》1996年第3期。
28.张喜民:《韩国对外投资的阶段性特点及其成因》,载《亚太经济》1994年第1期。
29.姜虹、范纯增:《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特征及成因》,载《东北亚论坛》2002年第5期。
30.牟韶华、康荣平:《亚洲“四小龙”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与比较研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11期。
31.陈鹭:《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综述》,载《理论探索》2001年第7期。
32.杨先明、伏润民、赵果庆:《经济发展阶段与国际直接投资效应》,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4期。
33.黄胜淘:《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载《世界地理研究》1997年第12期。
34.张昌兵:《当代跨国公司发展的新情况》,载《淮北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
35.李颖俊:《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分析》,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论文。
36.黄焱:《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研究》,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