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回答看起来让人莫名其妙,摸不着头脑,但实际上是一种高超的回避核心问题的谎言,这种谎言的高明之处在于对方明知你在撒谎,却又找不到任何证据和理由而无可奈何。
在人际交往中,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回答,不便回答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如果坦白地答一声“不知道”,“无可奉告”这不仅使对方难堪,破坏气氛,而且使自己显得无风度,没涵养,没水平。这时,最巧妙的办法是使用无效回答。
所谓无效回答,就是用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去做些实质性的回答,推诿搪塞,答了等于没答,而别人又不能说没答。例如:
一男士遇一女士:“喂,小李,听说你病了,什么病?”
“不是什么大病。”
“那到底是什么病?
“一点小病。”
显而易见,这位男士可能是真的关心这位女士,但却失礼,因为两性间毕竟是有区别的。在这种情况下,小李机警地做了无效回答,非常得体。
生活中,无效回答用得较多的词儿是“没什么”和“不清楚”。
“喂,听说你们经理交桃花运啦?”
“不清楚呀。”——好事者无可奈何。
无效回答的方法和策略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守势的(消极的)含混回答。
二、积极的答非所问。我国一位涉外工作者到澳大利亚工作时,一澳大利亚人问他:“你爱澳大利亚吗?”这位同志觉得答“爱”与“不爱”都不合适,于是答道:“澳大利亚的袋鼠挺可爱。”这类答复一般用于那些不便于具体肯定与否定的问题。
三、歪答有些荒唐和强人所难的问题,不必硬着头皮去找正确答案,干脆将“错”就“错”,或者偷换概念,歪打正着,这样倒会取得好的效果。据说,一外国人问中国有多少厕所,答:“两个,一个是男厕所,一个是女厕所。”——既然你的提问违反常情,让人难堪,我何不也让你哭笑不得?
四、消极地回避。直接说出对方不得不承认的避答理由,使双方均不难堪。一次,一位外国记者在中央美术馆和大家谈“女模特儿具有为艺术献身精神”的话题时,问其中的一位女画家:“假如让你当人体模特儿,你愿意吗?”公开说“愿意”吧,对一个青年女性非易事;说“不愿意”吧,又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于是,这个聪明的女画家说:“这是我的私事,不在采访之列吧?”解脱了窘境,且自然而有道理。
五、诱导对方自我否定。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一位朋友问他在加勒比海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朋友脱口而出:“能”。罗斯福接过来道:“我也能”。显然,罗斯福巧妙地设计了圈套,诱导对方说出自己不想回答的原因,而表面上又是在回答。
无效回答看起来让人莫名其妙,摸不着头脑,但实际上是一种高超的回避核心问题的谎言,这种谎言的高明之处在可对方明知是你在撒谎,却又找不到任何证据和理由而无可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