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独食”,就是试图一人得利,这种习惯可得一时之利,但不能得长久之利。成大事者习惯是:“追求双赢”!
我们在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中,大概都可以体会到沟通在生活中的分量和重要性。
有一个反败为胜的英雄叫艾柯卡。他在克莱斯勒当总裁时的名言是:“我从来不用被主管评价为‘不善与人沟通’的人。”意思是说:如果部门主管对员工考评“这个人不善于与人沟通”,那么艾柯卡就不会继续用这个人。这句话,主要是强调沟通的重要性。
在今天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要学会情感沟通,同事之间要学会沟通,夫妻之间要学会沟通,甚至亲子之间,也要重视亲子沟通。可以说沟通已存在于我们每一个生活领域之中。
沟通,英文词叫communication。为什么讲这个英文词呢?因为,这个英文词里有玄机。如果你去查一查“沟通”这个词,大概可以查到一百多个定义。
这个词有两个主要的意思:一个叫to share,去分享;一个叫to make com-mon,建立共识。
真正对此有研究的人都知道,沟通的内容占不到7%!这就是常常说的:“沟通时印象比内容更重要。”
如果你是内行的人,你会知道在人际互动里面,在你跟别人互动的过程中所送出去的信息,包括你的脸色、口气,这个比例占得非常高。
要创造双赢的沟通,首先要学会什么?
首先,你要学会见到人的时候,怎么样让人感觉很亲切。有好的面容、脸色,还有恰当的语言,优雅的姿态。这一些肢体语言能够让你很容易与人家打成一片。这叫做亲和力,叫做人很随和嘛。所以,我们说要跟人家分享——你要分享什么?不是只有分享我们说话的内容。真正会沟通的人,他首先给人家分享的,就是他的态度、他的笑容、他的肢体语言。这个占多少?它的重要性超过55%。
其次,比如说你问人家:“你吃饱了没有?”和你问人家说:“你撑饱了没有?”“吃饱”跟“撑饱”差很多——“吃饱了没有”,让人家觉得你很客气,“撑饱了没有”,意思是说“你吃饱了,不会饿了!”所以你应该知道,在这里面,语气、口气跟内容,给人直接的感受都不相同。声音的部分,音调的高低,占整个沟通的内容,超过38%。而真正沟通的内容,只占7%。
我们要与对方进行有意义的信息互动,这叫做“沟通的活动”。
除了刚才讲的要注意到面容、语气、口气、表情、动作这些所谓非语言的信息以外,还要注意怎么样去和对方分享语言信息。
相信大家都有一个经验,如果你对他所输送信息的意义不了解,就根本没办法分享。
如果你碰到希腊人,而你不会讲希腊话,要分享很困难。人家如果说日本语,你也听不懂。人家跟你说德国话呢?你也听不懂。
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呢?就是说分享,你先要想到“You orientation”,要以“你”为导向,不是以“我”为导向。这里面有玄机。
communication这个字:com-muni,u在i的前面——就是说在分享的时候,要先想到对方的特性,他到底懂不懂这种语言?他是否能听懂我讲话的意思?他的性别是什么?他过去的经验背景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他所学的专长在什么领域?他的宗教信仰是什么?甚至他是哪里的人?北方人,中西部的人,还有南部人,他们连面容都不一样。他们的笑容,跟他们每天笑的比例都不相同。
为什么很多人没有办法创造双赢的沟通?就是因为在分享时出了问题。
分享,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你如果没有,You orientation,以他人为导向,不是I orientation,不是以自我为导向,你如果没有这种概念的话,分享就出问题了!
再举第二个例子:现在很多亲友之间的沟通,为什么有障碍?
考试刚完,很多家长急着到校门口去等孩子,一出来,瞳孔放大,表情马上很紧张!
紧张什么——
妈妈问:“考几分啊,有没有考100分啊?”
像这种情形是什么呢?这种情形就是这个做妈妈的人,她以自我为导向,不是以孩子为导向,所以这种沟通,注定要失败!为什么?因为孩子不能接受。孩子甚至会跟她讲:“妈妈!你考考看,你也考不到100分,还说我!”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是一样。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有意义”三个字是重点。这涉及到我们不但要分享,还要能跟对方to make common。
要建立对问题的共识,共同的看法。
有意义的人际互动最难的挑战点在哪里?就是“我认为有意义,对方不见得认为有意义”常常变成“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人际冲突就是这样产生的。
要和对方进行双赢的沟通,永远要先想到,我所输送的信息,怎么样才能让对方觉得有意义?善于沟通的人,常会想到:我送的信息,对方是不是能够直接感到有意义?而且他的意义与我要送的意义是一模一样的,叫做You send the right message,andhe receives the right message。你送正确的信息,对方接收正确的信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但是你要学会语言学的一些理论。
我们在沟通时,通常同时送出去四种语言——这一点很多人都不知道,即说话语言、肢体语言、情绪语言和潜在语言。说话语言里面把情绪语言也送到他的面部,包括他的语气、口气。
所以应当了解我们在与对方进行有意义的信息互动时,绝对不是单单在送说话语言。
内行的人对这方面有很彻底的研究,在跟人家沟通的时候,就自然而然非常顺畅,送了说话语言,还要送情绪语言。因为我们讲话的时候,情绪就伴随我们的信息送出去了。对方为什么没有办法与我们感受一样的信息内容?原因就出在情绪态度。因为我们的情绪态度,有时候自己感受不到,对方就更不容易感受——当事人都不容易感受,何况是对方呢?
很多人有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讲话喜欢指着人家,这叫做指责的手势,有人讲话很喜欢双手叉腰;有人讲话喜欢插在口袋里。
有一个科技公司,在3年内赞助歌舞团4500万元的经费,但这个歌舞团的负责人在记者招待会讲话时,却把手插在口袋里面。
这叫休闲的肢体语言。一般私底下大家在聊天时可以,但是在正式场合,绝对记住不能够手插口袋。
最难的是潜在语言,潜在语言就是看不见的语言。
比如一位学生去问老师:“老师,请问我这一次考试的成绩怎样?”老师这么回答他:“怎样!哼!哼!”边说边用眼扫他一下。你知道吗?那个老师的情绪,老师的态度,就跟着那个“哼”出去了:平常不用功读书,还敢来问我考几分?——你就知道考得不好。
这个老师用的是什么?是潜在语言的沟通。
类似这一种潜在语言,我们在跟人家互动的时候,几乎同时把有关的信息通通送出去。而我们偏偏一直在关注说话的内容,而忽略了说话的方式,而偏偏这种方式又最容易得罪人。
创造双赢的沟通,首先对沟通理念要非常清楚。其次,还要对对方的需求、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充分的了解。最后,还要扩大和对方之间的相似性。然后,再辅以各种合理恰当的沟通语言进行交流,只有如此,双赢的沟通才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