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究竟是什么?也许当你考察别人是否聪明时,千万别以为自己比别人多长一颗脑袋是最聪明的做法。如果总自以为是,这是一种极其糟糕的习惯!
有很多人想靠自作聪明来显示一下自己的优势,殊不知,此为拙劣之举。请不要自作聪明,以为自己比别人总多一点智慧,自以为是的人永远都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谦虚一点,听听别人的意见,肯定会让对方感到满意,这样,你就有机会影响对方了。
有时候,我们在交际中虽然考虑到了很多技巧,但是操作起来仍是不尽如人意,反而弄巧成拙,与谈话者陷入一种僵持不下的敌对场面,使气氛格外紧张。在这种氛围下谈话是使人感到伤脑筋的,谈话的双方都觉得自己与对方似乎有很深的隔阂(其实根本不存在的,只是心理上的感觉罢了),不能进行深入的沟通,感到别扭、尴尬、不舒服,甚至恼怒。这是双方交际的失败,然而这种场面却屡屡在生活中出现。
究其原因,双方都对对方不满意。但是双方都不让步,不愿迎合对方。从一开始就进入了敌对状态,剑拔弩张,哪里还有余地沟通。分明是像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了。
因此,如果我们在谈话的一开始就注意到这一点,让这次谈话有一个好的开端,让其在缓和愉快的气氛中展开,在融洽的气氛中结束,这对双方来说,都达到了目的,且增进了友谊。
特别是在我们知道这次谈话是无可避免地要与对方讨论一场的情况下,更应懂得这一迎合对手,使对方满意的技巧,它将使你和对方在愉快的心情中达成一致的协议。
所以,在一开始交谈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让对方说“是”。当然,这比较困难,但一想到以后的争执,就易办得多了。首先,你在谈话前应该考虑好要说的东西。这些话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是为对方所肯定的,而且也是你自己肯定的。例如,此次谈话是为了对你们的合同达成一致。你就先对对方说:“此次合作的目的,我们都是想让合作的项目成功,是不是?”对方肯定会说:“是的。”然后再说:“此次讨论的目的,双方都是想达成一致的协议,是不是?”对方肯定会再说:“是的。”有了这种铺垫后,双方缓和了敌对情绪。这样一来,对方会觉得你和他们之间相同的地方是很多的,而且利益是息息相关的,沟通的可能就变成了现实。
如果我们一开始谈话就提出一些意见相左的问题,或者提出双方都极敏感的话题,那只会激起对手心中的逆反情绪,而无其他任何好处。这样做,对手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对你说出“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之类的话。据生理学家研究,当一个人说“不”的时候,他全身的神经、肌肉系统都会处于紧张状态,随时准备采取抵制态度来反对别人的意见。而一个人说“是的”、“对的”的时候,这些系统却是处于松弛状态的,这时对方感到你的意见与他的意见不谋而合,自然心情舒畅了。把对方激入紧张状态中无异于无形中已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敌人。而且“不”这个答案是一个最难克服的障碍。一个人一旦说出了“不”字,就无异于走上了一条相反的道路。他就得为维护这个“不”字,也就是维护自己的自尊而付出代价。他需要很费力地为这个“不”字寻找根据以驳倒对方。这时想要说服他已很困难了,而这困难正是由于你自己的疏忽而造成的。
最好的成大事的办法就是一开始就将对方导入与你一致的方向——肯定的方向,而不要让他持否定的观点。这样至少能够让他暂时忘掉争执,并且很乐意地接受你的意见。等他想起与你争论时,也许已早被你所“同化”。所以,一个有技巧的人会让对方在开始时就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而表示出肯定的意思。这样他心情松弛,放松防备,连连同意你的看法,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你的建议,顺从了你的要求,最终你会达到目的。这其实是一种心理战术,让他不觉得你有“敌意”,心理防线不断向后拉,最后站在你这边来。
这样开好谈话的头后,有的人为了使别人不断地同意自己的看法,把话说得很多很多。尤其是推销员,常常犯这种错误。其实取得了别人的认同后,就应该让别人有机会说话,让别人发表自己的看法,难道你比他还了解他的事业和工作吗?况且有些人你并不了解,不了解怎么能够让谈话深入下去?所以,让别人告诉你几件事吧。你也许想打断别人的谈话,但永远不要那样做,一是这样做是很无礼的,二是你无疑已经伤害了别人的自尊,他会认为你小看他,对他的话根本不屑一听,遇到脾气暴躁的人是会恼怒的,“谁都重视自己,喜欢谈论自己”。即使是你的好朋友,他们也不愿听你在那里自吹自擂,一有机会,每个人都要满足一下自己的表现欲。
有时,把你自己的想法说成是别人的创造,给他一些优越感,未尝不可。法国一位哲学家说:“如果你想树立一个敌人,那很好办,你拼命地超越他,挤压他就行了。但是,如果你想赢得朋友,必须得做出点小小的牺牲,那就是让朋友超越你,在你的前面。”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当重要人物的感觉,一旦别人帮助他实现了或让他体验了这种感觉,他当然会对这个人感激不尽的。当别人超过我们,优于我们时,可以给他一种超越感。但是当我们凌驾于他们之上时,他们内心便感到愤愤不平,有的产生自卑,有的却嫉恨在心。所以,让我们都谦虚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鼓励别人畅谈他们的成绩,自己不要喋喋不休地自吹自擂。每个人都有相同的需求,都希望别人重视自己,关心自己,为什么不肯牺牲一点点,让别人得到愉快的体验呢?
以尤金·威尔森的例子来说明一下成大事之道吧。
尤金·威尔森是专门为一家设计花样的画室推销草图的推销员,对象是服装设计师和纺织品制造商。一连3年,他每个礼拜都去拜访纽约一位著名的服装设计师。“他从来不会拒绝我,每次接见我他都很热情,”他说,“但是他也从来不买我推销的那些图纸;他总是很有礼貌地跟我谈话,还很仔细地看我带去的东西。可到了最后总是那句话,‘威尔森,我看我们是做不成这笔生意的’。”
经过了无数次的挫败,威尔森总结了经验,得出自己太墨守成规的结论,他太遵循那老一套的推销方法,一见面就拿出自己的图纸,滔滔不绝地讲它的构思、创意、新奇在何处,该用到什么地方,客户都听得烦了,是出于礼貌才让他说完的,威尔森认识到这种方法已太落后,需要改进。于是他下定决心,每个星期都抽出一个晚上去看处世方面的书,思考为人处世的哲学,以及发展观念,创造新的热忱。
过了不久,他想出了对付那位服装设计师的方法。他了解到那位服装设计师比较自负,别人设计的东西他大多看不上眼。他抓起几张尚未完成的设计草图来到买主的办公室。“鲍勃先生,如果你愿意的话,能否帮我一个小忙?”他对服装设计师说,“这里有几张我们尚未完成的草图,能否请你告诉我,我们应该如何把它们完成,才能对你有所用处呢?”那位买主仔细地看了看图纸,发现设计人的初衷很有创意,就说:“威尔森,你把这些图纸留在这里让我看看吧。”
几天过去了,威尔森再次来到办公室,服装设计师对这几张图纸提出了一些建议;威尔森用笔记下来,然后回去按照他的意思很快就把草图完成了。结果肯定是服装设计师大为满意,全部接受了。
这是9个月以前的事情了。从那时候起,威尔森总是去问买主的意见,然后根据买主的意见制图纸。那位买主订购了许多图纸非常满意,因为这相当于他自己设计的。威尔森从中赚了不少的佣金。“我现在才明白,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我和他不能做成买卖,”威尔森若有所思地说,“我在以前总是催促他快来买,还告诉他这是他应该买的,买了对他很有用。而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这里不合适,那里不新颖。而现在我按他的意思去做,他觉得是他自己创造的,实际上还有别人的功劳。这样就满足了他内心中那种渴望——自己的优越感,他再也不能拒绝‘他自己的’东西了。这就变成了他要而不是我推销,工作起来就容易多了。”
自以为是的人有四种反应倾向:
(1)想当然——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2)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3)追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隐私。
(4)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