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对未来做出了精确判断并有完善的发展远景规划,公司才能走好未来之路。
——比尔·盖茨
管理原理:鲇鱼效应
很多渔民出海捕捉沙丁鱼,在抵港时都希望沙丁鱼仍然活着,卖价要比死的沙丁鱼高出许多倍。因为,鲜活的沙丁鱼特别昂贵,能卖出很多钱。
因此,渔民们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让沙丁鱼活着返港。但种种努力都失败了。
然而,在挪威,只有一艘渔船却总能带着活的沙丁鱼回到港内,收入丰厚,但原因一直未明,直到这艘船的船长杰克·威尔逊死后,人们才揭开了这个谜。
原来这艘船跟其他渔民一样都捕了不少沙丁鱼,但是,在返港之前,船长杰克·威尔逊每次都要命令船员在鱼槽里放一条大的鲶鱼。
放鲶鱼有什么用呢?
由于鲶鱼进入鱼槽后,环境十分陌生,自然向四处游动,到处挑起摩擦,而大量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异己分子”,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这样一来,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上述故事在经济学上被称作“鲶鱼效应”。在很多公司中,其实用人亦然。一个公司,如果人员长期固定,就缺乏活力与新鲜感,容易产生惰性。尤其是一些老员工,工作时间长了就容易厌倦、疲惰、倚老卖老,因此有必要找些外来的“鲶鱼”加入公司,制造一些紧张气氛。当员工们看见自己的位置多了些“职业杀手”时,便会有种紧迫感,知道该加快步伐了,否则就会被除掉。这样一来,公司自然而然就生机勃勃了。
管理警示录:有竞争才有活力
这则故事对我们很有启示。当前有些公司为什么濒临倒闭?有些公司尽管仍在艰难支撑,但早已危机四伏?最根本的是我们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少公司管理体制至今没有从工厂制转到公司制,产权不明晰、机制不灵活、管理难到位,能上不能下的用人机制,能进不能出的用工机制,程度不同的“大锅饭”分配机制,尤其是缺乏有效的决策机制和约束、激励机制。这样的运行机制,公司岂能一直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呢?沙丁鱼开始为什么不到岸边就死了呢?不就是因为它们失去了求生存的动力吗?而一旦掺入鲶鱼,就等于给死气沉沉的鱼群注入了活力。那么,当前公司要求得生存和发展,根本办法也是要注入活力,把公司经营机制搞活。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所以,当压力存在时,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惧者必然会比其他人更用功,而越用功,跑得就越快。因此,适当的竞争犹如催化剂,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体内的潜力。
案例:本田的竞争机制
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公司充满活力,永葆青春呢?日本本田公司总经理本田先生陷入了沉思:上次自己对欧美公司进行考察,发现许多公司的人员基本上由三种类型组成:一是不可缺少的将才,约占二成;二是以公司为家的勤劳人才,约占六成;三是终日东游西荡,拖公司后腿的蠢才,占二成。而自己公司的人员中,缺乏进取心和敬业精神的人员也许还要多些。那么如何使前两种人增多,使其更具有敬业精神,而使第三种人减少呢?如果对第三类型的人员实行完全的淘汰,一方面会受到工会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又会使公司蒙受损失。其实。这些人也能完成工作,只是与公司的要求与发展相距远一些,如果全部淘汰,这显然行不通。
于是他找来了自己的得力助手、副总裁宫泽。宫泽先生认为,公司的活力根本上取决于公司全体员工的进取心和敬业精神,取决于全体员工的活力,特别是公司各级管理人员的活力。公司必须想办法使各级管理人员充满活力,即让他们有敬业精神和进取心。
宫泽说道:“其实人也一样,一个公司如果人员长期固定不变,就会缺乏新鲜感和活力,容易养成惰性,缺乏竞争力。只有外有压力,存在竞争气氛,员工才会有紧迫感,才能激发进取心,公司才有活力。”这时本田接着说:“那我们就找一些外来的‘鲶鱼’加入公司的员工队伍,制造一种紧张气氛,发挥鲶鱼效应。”
于是,本田先生进行人事方面的改革,特别是销售部经理的观念离公司的精神相距太远,而且他的守旧思想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下属。必须找一条“鲶鱼”来,尽早打破销售部只会维持现状的沉闷气氛,否则公司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经过周密的计划和努力,终于把松和公司销售部副经理、年仅35岁的武太郎挖了过来。武太郎接任本田公司销售部经理后,武太郎凭着自己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和过人的学识,以及惊人的毅力和工作热情,受到了销售部全体员工的好评,员工的工作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活力大为增强。公司的销售出现了转机,月销售额直线上升,公司在欧美及欧洲市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本田先生对武太郎上任以来的工作非常满意,这不仅在于他的工作表现,而且销售部作为公司的龙头部门带动了其他部门经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活力。本田深为自己有效地利用“鲶鱼效应”的作用而得意。
从此,本田公司每年重点从外部“中途聘用”一些精干利索、思维敏捷的30岁左右的生力军,有时甚至聘请常务董事一级的“大鲶鱼”,这样一来,公司上下的“沙丁鱼”都有了触电式的感觉。
把忧患意识注入竞争机制之中,使组织保持恒久的活力,这是日本本田公司取得成功的关键。本田先生营造了一种充满忧患意识的竞争环境,激发起每一个人的进取心、荣誉感,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得本田公司又重新充满了活力。本田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巧妙地运用了“鲶鱼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公司上下形成了百舸争流、万马奔腾的局面,达到了“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