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37700000003

第3章 让孩子告别平庸,走向优秀

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人刚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童年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材。

一爱尔维修

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家庭教育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进一步提高家长们的教育能力?如何通过家庭教育来培养出好品格、高能力的孩子?

这是一个越来越重要,也是越来越急迫的问题。

各位家长们,为了孩子摆脱平庸,有个光明的将来,开始学习吧。

让我们把孩子的童年重视起来

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名为《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里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妈妈,我最亲爱的妈妈。我最爱我的妈妈,我的妈妈也爱我……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从幼儿园回来的路上,女儿又开始模仿《猫和老鼠》中那只把一心想吃它的猫当做自己妈妈的小鸭子。听女儿奶声奶气的模仿小鸭子倾诉心声的时候,妈妈不禁笑着评论:“这只小鸭子真可爱!”

“妈妈,你说那只小鸭子的妈妈干什么去了?她怎么不陪在小鸭子的身边呢?”女儿抬头看看妈妈,若有所思地说,“对了,肯定是鸭妈妈太忙了,没时间带鸭宝宝,所以这只猫才把小鸭子给骗来了……”女儿的另类思考,令这位妈妈心头一紧:她设身处地为小鸭子担心、鸣不平之后,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妈妈太忙,没有时间!

这瞬间的惊悸,让她对身边的女儿充满了歉意,往事一桩桩浮上心头……痴迷陶醉于自己的工作当中,她把精心挑选的育儿经典托付给婆婆,而自己留给女儿的时间却是很少很少。揽镜自照时,不满自己生完孩子后略显臃肿的身材,感慨着“还是没生小孩好”,却忽略了女儿的感受,害得她在一旁伤心痛哭,委曲地抗议:“你总是这么说,你一点也不爱我!”女儿的“妈妈,今天你能来接我吗”、“这周六带我去翻斗乐玩,行吗?”等等的恳求,经常被她以“现在实在是太忙了,没有时间”为由而被无限期地拖延……

于是,爷爷奶奶勇挑重任,力争弥补忙忙碌碌的爸爸妈妈的缺席,恐龙、奥特曼、芭比娃娃成为女儿忠实的伙伴,形形色色的动画片充斥着她童年的记忆……

此时此刻,这位妈妈忽然意识到:吃着洋奶粉、嚼着营养含片、看着古今中外精美的启蒙读物、玩着高科技玩具长大的女儿,其实并不幸福。

因为她的母亲不够称职!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能够陪在他们身边,与之一起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他们需要的名副其实的父母,应该既是他们好的玩伴、好的朋友,又是他们的好父母。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不起眼的。大人们都在做正经事,孩子们却只是在玩耍、在梦想,仿佛在无所事事中挥霍着宝贵的光阴。可是,这似乎最不起眼的童年其实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季节。粗心的母亲看不见,在每一个看似懵懂的孩子身上,都有一个灵魂在朝着某种形态生成。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短暂的。如果只看数字,孩提时期所占的比例确实比成年时期小得多。可是,这似乎短暂的童年其实是人生中最悠长的时光。我们仅在儿时体验过时光的永驻,而到了成年之后,儿时的回忆又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每个孩子都有权利拥有幸福的童年。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知识经济的不断膨胀,快乐的童年似乎离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遥远了。沉重的书包压弯了他们的腰,沉重的升学压力逼得他们喘不过气来,父母在学习上的百般叮咛更是令他们烦躁不已。孩子没有了天真烂漫的快乐,父母们痛心不已。

短暂的童年时光转瞬即逝,孩子能有几个童年?学习很重要,但玩乐更重要,有句话说得好“不会玩的人就不会学习”。玩和学习是相通的,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来玩乐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学习的快乐,不是更好吗?

卢梭在其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论教育》中讲得相当充分:童年是独立于成人的个体,有与成人不同的尊严与权利,在成长的过程中,儿童应当享有大自然赋予的童年生活,只有经过这样的阶段,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才有可能。因此,教育不应为儿童的未来而牺牲儿童的现在。与卢梭一样,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也有类似的童年观,他主张以儿童的现在而不是未来的角度来考虑童年,在充分肯定童年的独立性与特殊地位后,他明确地指出: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生活是同样真实而积极的,对儿童的教育就是要尊重未成熟下的状态。

每个人都会说童年是美好的,并且充满深深的眷恋,但往往在告别童年后,都会不由自主地去破坏他人美好的童年。其实,成人们为什么不回过头来,细细体会一下自己的童年呢?尊重孩子,给他们创造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把他们的童年还给他们吧,不要再让童年为成人世界所左右。真正的童年不是成人的,而应该是孩子自己的。

只有这样,孩子在童年里、才能得到快乐,才能更加自由地发挥儿童的天性。其实童年真的很重要。只要让孩子在童年里自由、快乐地成长,不知不觉就会超过家长的想象。重视孩子的童年,就是为孩子以后的人生之路蓄积勃发的能量。

中央电视台采访名噪一时的哈佛女孩儿王可时,她说:“在我和爸爸共同撰写的《成长1+1》的书里,我提出了一个家教话题,那就是——做儿女只有一次!做父母只有一次!你准备好了吗?父母应该友好、理解、温柔,是导师加朋友,也要哺育;希望孩子最好,但要了解孩子极限,鼓励孩子挑战自己。孩童时代只有一次,我们期待和父母共同经历这一美好时光。做个父母不困难,难的是抓住机会成为伟大的父母。你准备好了努力去做吗?”

身为家长的你,只有这一次机会,准备好了努力去做吗?

从“问题孩子”到“发明家”

有这样一个实验:一个长跑运动员参加一个5人组的比赛,赛前教练对他说:“据我了解,其他4人的实力不如你。”于是这个运动员轻松跑得了第一名。后来教练又让他参加10人组的比赛,教练把其他人平时的成绩拿给他看,他发现其他人的成绩并不如自己,他又轻松跑了第一名。再后来,这个运动员又参加了20人组的比赛,教练说:“你只要战胜其中的一个人,你就会胜利。”结果比赛中,他紧跟着教练所说的运动员,并在最后冲刺时,又取得了第一名。

后来换了个地方比赛,赛前其他运动员的情况,教练并没有和他沟通,在5人组比赛中,他勉强拿了第一名;后来的10人组比赛,他滑到第二名;20人组比赛中,成绩更糟,而实际情况是,这次各个组的其他运动员与第1次的水平完全相同。

是的,生活中,不会永远有人告诉我们竞争对手的实力和能力,于是面对越来越多的人,我们茫然不知所措,或者妄自菲薄,主动把自己安排到一个较低的位置上,这也许是前进路上许多人要走的一条路。一位著名企业经营家说过:“一个优秀的人才,他的自信力恒久不衰。”

优秀是自己铸就的,平庸也是自己造成的。每位家长仔细回想一下孩子的成长轨迹,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从小是没多大差异的,但一年年过去了,差异也越来越大了,甚至让你无法接受。

著名发明家爱迪生,他在小时候,曾被学校的老师赶回了家。因为爱迪生从小好奇心特别强,最爱问“为什么”,喜欢对一个问题追根究底地问个明白,所以老师认为他是一个问题学生。

有一次老师讲一位数的加法,同学们都在认真听讲。爱迪生突然举手问老师:“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老师被问得张口结舌,一时难以回答他的问题。爱问问题的爱迪生经常让老师很恼火,因此老师有时候训他,甚至打他。爱迪生心里很不高兴,成绩也总是没有提高。老师把爱迪生的妈妈找来,当面数落她的儿子:“他脑子太笨了,成绩差得一塌糊涂,总是爱问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我们真教不好你的儿子了。”

在学校,爱迪生的妈妈听了,觉得是老师不理解儿子,问题多是因为孩子爱思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她相信儿子的智力没有问题,而且比别人的孩子还要聪明很多。于是,她毅然对老师说:“既然这样,我就把我的儿子带回家吧,我们自己来教他。”老师听得愣住了,他实在不能理解这个“奇怪”的孩子,还有他的“奇怪”的母亲。

爱迪生的父母是伟大的父母。他们没有因为独生子被撵回来而责怪他,相反,他们决定自己把孩子教育好。

有一天,妈妈南希正在厨房忙着,爱迪生急匆匆地跑到厨房,睁大眼睛问:“妈妈,咱们家的那只母鸡真奇怪,它把鸡蛋放在屁股底下坐着,为什么呀?”妈妈呵呵笑了,她放下手里的活,认真地对爱迪生说:“鸡妈妈那是在孵小宝贝呢!她把那些蛋暖热后,就会有小鸡从里面跳出来。你看咱家那些毛茸茸的小鸡,它们都是被鸡妈妈这样孵出来的。”

小爱迪生听了,觉得很神奇。他认真想了一会儿,抬头问道:“难道把蛋放在屁股下暖和暖和,小鸡就能出来了?”“对啊,就是这么回事儿!”妈妈微笑着点头。

结果到了吃饭的时候,仍不见爱迪生回来,父母亲很焦急,四下寻找,直到傍晚才在场院边的草棚里发现了他。父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放了好些鸡蛋的草堆里,就非常奇怪地问:“你这是干什么?”小爱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鸡呀!”原来,他听到妈妈的解释后,也想自己也试一试。当时,父亲又好气又好笑地将他拉起来,告诉他,人是孵不出小鸡来的。在回家的路上,他还迷惑不解地问,“为什么母鸡能孵小鸡,我就不能呢?”

对于儿子的稀奇古怪的问题,只要他们知道的,他们就努力回答;不知道的,就让儿子自己去看书。当他们发现儿子对物理化学很感兴趣后,就给儿子买了本《派克科学读本》,还把家里的小阁楼改造成儿子的小小实验室。

小爱迪生虽然像其他的孩子一样调皮、爱玩,但他不反对父母的教育。

因为父母教给他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学习方法。

就这样,在这个不怕被问“为什么”的父母的教育下,爱迪生虽然没有在学校读过几年书,却搞出许多伟大的发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生活中有很多孩子,他们的小脑瓜里总是装满了“为什么”,许多父母都习惯对孩子那些异想天开、稀奇古怪的问题不加理会,或者轻易否定。

爱迪生的父母却认真地对待、细心地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这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使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不至于泯灭,从小就能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爱迪生的成长经历就是对孩子从平庸到优秀非常好的佐证。

孩子的好奇和创造难免伴随着幼稚和犯错。但孩子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父母不给予孩子这类机会,轻易包办代替,甚至粗暴否定,不但剥夺了孩子探索的乐趣,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以至性格封闭。

因此,父母应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心,多给孩子创造“犯错”的条件和机会,使孩子成为勇于尝试、探索,具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创新型人才。

爱迪生拥有这样的父母无疑是幸福的,爱迪生从问题少年成长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母的教育。

孩子的自尊源自父母的尊重

在美国,体罚4岁以上的孩子是违法的。大多数孩子在4岁以后有了相对固定的玩伴和“朋友圈子”,独立自主意识有了较好的发展,自尊心越来越强,开始努力地做事情,强烈渴望凭借自己的能力、勤奋,不断带来各种成就。这时体罚容易伤害宝宝的自尊心,更有可能丧失成长所必需的成功体验,产生消极、自卑的情绪;并且在这一时期进行的体罚,宝宝能够清楚地记住,在心灵上多少会留下一些阴影。

尊重,是美国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方式和特殊营养。比如,美国人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不但大人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而且有时还要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并可避免他有低一等的感觉。

孩子吃饭时不能硬逼;孩子做错了事不得横加训斥;要孩子换衣服也不可用命令的口吻,否则,都会给孩子的心理上留下自卑的阴影。家长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给孩子,美国人则最忌讳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表示出想吃的时候对孩子呵斥。他们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指责,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以做引导。美国人反对父母在人前教子,更不允许当着陌生人的面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因为这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这样做是一种犯罪。

美国父母这样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还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特别是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的大多数情况下,师长不能代替他们对客观情况进行选择,所以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我们可能暂时难以做到给孩子足够的自由,但我们必须给孩子充分的尊重。

儿童是有自尊心的,如果我们在教育儿童时忽视他们自尊心,常常对他们批评指责、甚至打骂,不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常在孩子同伴面前或外人面前数落孩子的不是,责骂、惩罚孩子,使孩子在同伴中抬不起头、没有地位,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大大刺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产生敌对和紧张情绪,渐渐形成报复和自卑的不健康心理。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不是打骂出来的。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天下午,一个不足十岁的小学生放学后独自到一片树林里玩耍。天黑了,这个胆小的孩子还没有走出树林,他怕遭到野兽袭击,就爬到一棵大树上躲了起来。父亲见孩子很晚还没回家,就沿孩子放学回家的路去寻找,在一片树林里,借着天空那微弱的星光,父亲隐约看见儿子正躲在一棵大树的树杈上。父亲没有马上喊儿子下来,而是假装没有看见,吹着口哨在离儿子藏身的大树不远处溜达。儿子听到父亲的口哨声好像遇到了救星,马上从大树上溜下来,吃惊地问:“爸爸,你怎么知道我在这片树林里呢?”“我是独自散步,没想正碰上你在树上玩耍呢。”据说这个孩子长大后进入军官学校深造,毕业后成了一名作战勇敢的将领。

自信、自立的基础是自尊。一个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自尊是残缺的,他的内心是自卑的,你羞辱孩子,就会让孩子丢掉做人最根本的东西。将来,他如何有信心面对生活和事业?一个从小失去尊严的孩子,长大后会堂堂正正的做人、抬起头来走路吗?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将来像奴隶一样,那么就把自尊还给他。

自尊来源于受到尊重。儿童受到尊重时,会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产生积极、主动的心态。总是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自尊就会萌发起来,这对孩子很重要,只有自尊,才能增加自强、自立的精神。

那些在儿时不被尊重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们的人际关系多是不好的,并由此给生活、工作和他人造成消极影响。

培养孩子的自尊,要从尊重孩子人手。尊重孩子不是表面文章,是正确的儿童观的自然反映,也就是说,正确看待孩子,才会由衷地尊重孩子。

现代教育认为,孩子再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人,孩子和大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孩子和大人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的。

有些家长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当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强时,父母就沾沾自喜,反之就不停地数落、讽刺、挖苦孩子,这样很容易使孩子消沉、迷惘。孩子由于年龄小,见识少,他们往往以父母、他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过多的批评、责骂容易使年幼的孩子迷失自我。其实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父母不能用别的孩子的长处来比掉自己孩子的自信,也不要因孩子某方面的欠缺而否定他的一切,更不能照搬别的孩子的成功个案来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要有足够的勇气承认并正视孩子间的差异,要怀着沉稳的心态耐心地引导孩子,以他们自己的速度成长。父母要牢记,对孩子的信任与尊重是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营养品。

但是尊重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孩子,而应追求尊重与要求的和谐统一。作为家长,要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努力寻求与孩子心理上的沟通与默契。爱孩子,尊重孩子,使他们从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和自身的价值,并由此学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这实在是特别有效的教子良方。

还有很多父母在和老师或者亲朋好友谈论孩子的优缺点时,都是肆无忌惮地,从“不好好吃饭”到“今天被老师批评了”,把孩子的缺点像空气一样直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曾经有位家长跟人闲谈,话题扯到孩子身上,说“他有尿床的毛病……”话刚出口,一旁的孩子羞红了脸,露出怨恨的表情。尿床这类生理缺陷,属于“难言之隐”,孩子对此特别敏感,父母一般情况下不该向他人提及。这孩子从那天起,开始拒绝和母亲沟通,甚至有抵触行为。因此,作为家长需要牢记:不要到处宣扬孩子的隐私,你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才能真正把你当成能讲知心话的朋友。

对待孩子,没有比保护他的尊严更重要的事了。尊严是人类灵魂中不可糟蹋的东西。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上、感受上,然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的尊严上。”

一个人最宝贵的是尊严。对一个孩子来说,最害怕的不是棍棒、拳头,而是失去面子、失去尊严。当你知道孩子偷了东西,但还不能确定时,请你要保持冷静,千万不要冤枉孩子;而当你已经有证据确认孩子犯了错误时,请一定给孩子留点儿面子,孩子会为此感激你一辈子。

孩子的自尊源自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才是孩子自立自强的根源。

用无条件的爱来包容孩子

在《爱你就包容你的一切》这个故事中,有这样一段:2006年10月,母亲即将告别人世,她把手放在我脸上,说:“你是我的宝贝。我爱你!”我说:“我也爱你,妈妈”。她说:“不,我的意思是毫无条件地爱你。”

作为父母有爱孩子的天性,但是在今天的社会,无条件的爱似乎越来越少,包括父母的爱也经常掺杂了许多附加的条件。比较明显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经常用的一句话:我现在辛辛苦苦为你劳累,看你将来怎么报答我?于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父母过多地干预了子女的生活,试图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塑造孩子。我们知道,这其实是不可能的,于是父母失望,孩子压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有条件的爱说到底是一种自私的爱,一种等同于商人追求商业利益的爱。这样的爱经不起世事的冲击,在突发事件中容易变质,进而很有可能被抛弃。

儿子上幼儿园了,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儿子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只有她的儿子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转眼间,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在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走出教室,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

她甚至发现,从这以后,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初中时的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手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家长会结束,都没听到她儿子的名字。她有些不习惯,临别时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听了这话,她惊喜地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

走在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考结束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第一批重点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相信他能考取重点大学。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就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尽管那些都是骗我的话。”听了这话,妈妈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流下,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世界上没有一位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孩子是自己爱的结晶,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是自己的希望和未来。孩子和自己血肉相连,当孩子还在母亲腹中孕育的时候,做父母的就开始设计孩子的人生了,想象自己的孩子一定是最幸福、最优秀的。父母辛勤地劳作,拼命地赚钱都是为了孩子有一个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确实,父母是爱孩子的。但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并没有像自己想象的那样成为自己希望的那个样子,他们是那样的不听话,那样的不懂事,甚至和自己疏离,不好好学习,离家出走。焦虑、失望、无奈、愤怒缠绕着这些家长们。为什么他们的爱心换不回自己想要的孩子,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母亲改变对孩子的认识。孩子弱小不懂事理,需要我们的照顾和教育,但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是一个具有独立意志的个体。因此,孩子可以和我们不一样,和我们对他的设计不一样,他们会有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会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会有自己的人生道路。为此,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忘记,我们爱自己的孩子,要无条件地接纳他们,允许孩子犯成长中的错误,同时也要知道爱中的责任——帮助孩子成为健康的社会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父母的宽容,会让孩子有一个更宽松的成长空间。

孩子的成长需要广阔的空间。世界上什么地方最广阔?是人的心灵。

法国作家雨果有过一段很恰当的比喻:“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宽阔的心灵能包容万物,父母的心能包容各种各样的孩子。

作为父母,要容得下那些学习差、淘气的孩子和所谓的“问题孩子”,只要您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孩子总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贝多芬的一生是苦难的,从天生的麻脸到后来的耳聋,几近绝望。但母亲的慈爱伴随了他一生,他真正体味到“母爱使你永不自卑”的真谛。

可以这样说,那种依稀弥漫在贝多芬心头的母爱,使贝多芬苦难的一生更意味深长。

爱不光是作为父母的一种本能,更是教育孩子的最持久、最有效的方法。父母的爱是最伟大的,他们只知道付出,不求回报。

爱迪生从问题少年成长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母亲南希对他无条件的爱。爱迪生的母亲南希对爱迪生深沉的爱表现在南希说过的几句话上:“爱迪生出生时脑袋很大,很笨拙,但在我的眼里,他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孩子。尽管孩子满是缺点,很淘气,但我从心底里爱着这个孩子。他还是一个孩子,好奇心极强,常常会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但我从来没有觉得爱迪生的那些提问很愚蠢。我想,孩子们一定是带着好奇心出生的。我不强制他,我要和儿子一起享受思考的乐趣。默记教科书,长大以后起不了任何作用。活的教材不是遍地都是吗?我从来没有假设过如果他是个好孩子,如果他听话等诸如此类的条件,我爱的是真实的爱迪生。我也没有将他与其他孩子作比较。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与其斥责爱迪生的缺点,我更希望拓展他的优点。他做了错事时,我会毫不宽恕地训斥他。我好几次都用枝条抽打他的屁股。斥责时要说明理由,而且短时间内就结束,斥责以后两人尽量在一起交谈。在他睡觉时,我给他读书、唱儿歌,而且还紧紧地抱着他。”

孩子在父母爱的浸润中成长,造就了孩子健全的心理、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孩子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用爱心去关爱孩子,就能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在父母的教育中,应把对孩子的爱放在首位,从而充分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

每位父母都应该懂得:爱是教养孩子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资格谈教育孩子。

赏识让孩子迈向优秀

有这样一则寓言:

一只蜗牛在田野散步,碰到一头猪,蜗牛对猪说:“你这头大肥猪真难看。”猪听后心情变得很不愉快。它看到在树洞里睡觉的兔子,便对兔子说:“你这个胆小鬼躲在树洞里会让狐狸吃了。”兔子的心情也因此变得不愉快。它跳出树洞怏怏地走着,遇见一只狗在睡觉,便大声对狗说:“你这只大懒狗,每天就知道睡觉。”狗听了兔子的话,心情也变得很不好。它走到田野边,遇到了那只散步的蜗牛,狗对蜗牛说:“你的动作真慢,早上我看你在土堆下面,现在都中午了,怎么才爬到土堆上面?”蜗牛的心情也变得不好了。晚上,蜗牛想起早上对猪说的话,决定第二天向猪道歉。

第二天,蜗牛找到猪,对猪说:“对不起。”猪问:“有什么对不起的?”蜗牛说:“我昨天说你肥啊,其实我就喜欢你胖乎乎的样子,很可爱。”猪高兴地说:“真的吗?谢谢!”猪赶紧找到兔子,向兔子说了声:“对不起!”……就这样兔子对狗、狗对蜗牛也都说了对不起,都夸赞了对方,它们都很高兴,又都开开心心地做自己了。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3%,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地激励。

有一个很有才气的女孩,叫张茗,16岁时就出版了诗文集《阳光女孩》。

母亲王玲玉常对女儿说:“孩子,妈妈是你永远的读者。”正是这样忠实的读者培养了这样的少年诗人和作家。

张茗第一次写诗时才7岁。那时,张茗在寄宿制学校读书,学校不让带玩具,细心的妈妈悄悄地给女儿带了一面小镜子。没想到,镜子竞成了陪伴女儿度过寂寞时光的伙伴。为了宣泄想家的情绪,女儿写了一首小诗《镜子的美丽》:

当你发闷的时候,是谁在陪伴着你?

不错——是镜子!

镜子,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

当你发闷的时候,有镜子陪伴,镜子发闷的时候,有谁在陪伴它?

不错——没人!

它只有默默地想着和小主人在一起的情景,只要小主人一进家门,镜子就又露出了笑脸。

当时,张茗还不大会写字,许多字是用拼音代替的,可她却兴奋不已。星期六一到家就大声对妈妈说:“妈妈,你看我写的诗!”妈妈看了一遍后,非常激动地说:“太棒了!我的女儿会写诗了!我要把它珍藏起来。”

妈妈的鼓励,让女儿信心大增,写诗方面的潜能逐渐表现了出来。以后,女儿又陆陆续续地写了第二首、第三首……后来又开始写散文、小说。

每逢生日、新年,张茗总要给爸爸妈妈送张贺卡。起初,女儿送给爸爸的贺卡是这样写的——将心中沉沉的爱意化做纤纤的祝福,祝愿爸爸生日快乐,永远快乐!贺卡封面上画了一只小狗和一只小老虎,小老虎手上捧着一颗心给小狗(妈妈和女儿属虎,爸爸属狗)。

爸爸看了,心里很感动。但想到父爱是“大气磅礴”的,不应轻易显山露水,他只是喜悦地说了句:“哟,女儿长大啦,记住爸爸的生日了,谢谢你!”随手把贺卡放在桌子上。

但是,张茗给妈妈写的贺卡却年年不同,真挚感人。因为妈妈能读懂女儿的心。

张茗送给妈妈的第一张生日贺卡是这样写的——谨送您一张很小的卡,说上一句很真的话,不必说母爱是丰满、是美好或伟大,只因她洋溢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就已是最美的神话。妈妈,生日快乐!卡片醒目的地方画了一大一小两只小老虎,欢爱之情跃然纸上。

妈妈激动极了,热烈地向女儿致谢:“妈妈太感动了!我要把这张贺卡永远保存!”

每当王玲玉与丈夫分享这些快乐时,丈夫都颇有微词,认为女儿对妈妈比对爸爸用心。王玲玉对丈夫说:“同一个孩子,给你写的贺卡流于形式,而给我写的却感情充沛,这便是肯定和欣赏的作用啊!”

张茗则说:“妈妈的欣赏是我写作最大的动力!”

可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是现代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父母若期望孩子成人、成才、成功,最佳的办法就是:永远作孩子的欣赏者,欣赏孩子的才华,培养孩子的自信。

教育孩子,从来都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牵动着千千万万父母的心。因为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爱孩子,这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但是,如果只知道爱,如高尔基所说,那是母鸡也会做的事。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更在于人懂得教育自己的后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自我意识形成的时刻,父母的看法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记。可以说孩子是通过父母的眼睛在看自己,父母要用鼓励、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肯定孩子,让孩子的潜力能得以最好的发挥。

心灵的成长需要肯定。如果你能把“孩子,你真棒”作为口头禅,相信孩子一定会带给你出人意料的惊喜。

周弘的女儿周婷婷一岁半时因注射庆大霉素造成双耳失聪,然而婷婷却取得了正常人都难以取得的成绩-6岁多便能认识许多汉字:10岁出版了6万字的科幻童话;11岁荣获“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称号;她先后3次跳级,仅用9年便学完了中小学12年的全部课程;16岁成为中国第一位残疾少年大学生;17岁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还以优异成级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后来,被美国最好的聋人大学加劳德特大学录取。

周弘说,他给女儿测过几次智商,都处于正常人的范围,丝毫没有“天才”、“神童”的迹象,但他就是通过一次次的鼓励、赏识,使女儿达到了常人达不到、甚至都不敢想象的人生境界。周弘像欣赏婴儿说话一样,欣赏着女儿在各方面的点滴进步,在欣赏中教育,在教育中欣赏。他终于领悟到:在教育女儿的同时,女儿也教会了他很多,他正是通过女儿那颗纯洁的童心,在读一本充满真善美、充满良知的大书,使他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找到了新的自我。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孩子学习不行时,家长更多的却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

尊重和爱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由衷地欣赏、赞美孩子,需要家长学会从多个角度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发自内心的喜悦感染、打动孩子,使其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不过,家长也需要注意:赏识要恰到好处,不能滥用、过度。

赏识要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孩子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孩子心理状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孩子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让孩子感觉到虚伪,失去对家长的信任。同样赏识不能过度,这样会导致孩子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同时赏识要因人的性格而有所区别。例如:对胆小的孩子要多肯定、鼓励;对调皮、好动的孩子,要适当赏识,同时要多提新要求,克服不良习惯。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只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越来越坏。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赏识是心灵的接触、情感的沟通。它需要关心备至地去触及孩子稚嫩的心灵,去深刻理解正在成长的孩子的内心世界。给孩子以信任、鼓励和关爱,多一份宽容、一份尊重、一份期待,这样你的孩子将成长为你所期待的人。

赏识让我们拥有了一份爱心、一份宽容、一份尊重、一份期待。让孩子沐浴在爱的阳光中,生活在宽松的环境里,让孩子对学习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

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习惯即命运,任何成功都是从养成好习惯开始的。

好习惯是人们走向成功的钥匙,而坏习惯是通向失败的敞开的门。对于孩子们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在考试中获得高分重要千倍万倍。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如何让孩子在未来工作生活中脱颖而出显得尤为重要。而奠定孩子一生基础的就是好习惯的培养,所以如何教育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就成了家长们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当前教育应当积极关注和努力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孩子的习惯是在他们的生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一定要先从家庭教育人手,尽可能在家庭中树立起孩子良好习惯的意识。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好习惯是在人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道德资本会不断地增长,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对孩子来说,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事情需要他自己来处理,而处理的方式往往是由他的习惯所决定的。习惯会决定孩子的行为,也会决定孩子的选择。

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对他的一生有很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他们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还是处世。它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人生。对于孩子来说,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人生,必须养成好习惯。

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并在他们身上固定下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了一种习惯,而且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会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

一个人带着一条狗过马路,那个人穿过了马路,而那条狗稍微慢了一点,于是就没有尾随他过去,主人已经到了马路对面,可它只是看着马路对面的主人,仍然站在路的这边。大家一抬头,原来是红灯亮了,那条狗就等在路边,一直到绿灯亮了才过马路。

这说明,它显然具备了一种能力,就是它会看红绿灯,其实,最主要的是它有条件反射,一看到红灯它就停下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那条狗在看红绿灯的过程中并没有特别多地思考,而是一种习惯的驱使。这就是习惯的巨大力量。

有一些孩子,考试总是会出点小错误,这点小错误来源于什么呢?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马虎的坏习惯。因为孩子平时没有养成一种仔细认真地学习、做作业的习惯,才导致考试的时候因为马虎而失利。还有的孩子有拖拉的坏习惯,一做作业就会做到半夜。这些孩子的习惯就是一边写一边却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吃饭也是一样,一边吃一边玩,总也吃不完。有的家长会给孩子讲道理说:“你吃饭要快,做作业要认真。”其实,这些都不管用。因为孩子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遇到特定的情况,他就会条件反射般地去做。所以我们说,不良习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当然,好的习惯同样也会推动孩子的发展。

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养成。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一定要讲求方法。作为父母,必须明确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担当的角色,必须明确应该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培养孩子什么样的习惯,要抓住关键时期,注重科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怎样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不仅要身体力行,而且对孩子还要有耐心。这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要想让孩子好好学习,父母仅仅用口头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来指导孩子学习。

教育家叶圣陶对三个子女的教育就是一个典型:

每天吃完晚饭,叶圣陶就把三个子女至善、至美和至诚叫到一起,开始给三个孩子改作文。三个孩子围着叶圣陶,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提出对方存在的错误和不足。

叶圣陶并不责怪孩子们,他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改作文这个活动,让孩子学会如何沟通,探讨作文上的技巧,锻炼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因此,叶圣陶给孩子们改作文的时候,并不只是在作文上修改,而是边看作文边问孩子们:“这儿能不能换一个更恰当的词语?”“为什么这句话念起来不太通顺?”“这里的句式能不能再修改一下?”“这两个词语放在这里是不是特别能表达意思?”……如果遇到他看不大明白的地方,他从来不责备孩子们,而是耐心地问孩子:“这里你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表达不清楚?”通过这种询问,孩子们很乐意向父亲讲述自己在写作文中遇到的问题。

每修改一段,叶圣陶都要给孩子朗读一遍,看看语气是否通顺。这时,孩子们总是围着父亲默默地背诵。就这样,三个孩子不仅跟叶圣陶的关系非常融洽,而且,三人的文章都非常出色,很小的时候,三个人写的文章就得到朱自清、宋云彬的好评。

后来,三人把小时候写的作文合在一起出版了《花萼》和《三叶》,朱自清和宋云彬还特意为这两本书写了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父母要以身作则,注意身教。父母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孩子的榜样,因为儿童的模仿能力强,看到好的举动,无形中就会模仿,反之也一样,因此,父母要多给孩子正面的影响。所以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对于外界是全方位吸收的,看到什么学什么。

在孩子的情商方面,孩子更多的是受到家庭的影响、父母的影响。一个家长的人生经验、身心修养、平时的为人处世,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也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水准。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长大以后少走弯路,尽可能地避开来自生活的无谓打击和挫折,从而更加迅速地取得成功。

但是在儿童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一个误区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执行,这样做就很可怕,孩子始终处于被动中,处于父母的高压下,孩子自己的主动性发挥不出来。有的父母就采用这种“逼”的方式、“压”的方式,每天逼孩子弹琴多长时间,逼孩子每天看书多长时间,逼孩子每天必须要完成什么什么任务……一直约束着孩子,始终不敢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这样的孩子就特别被动。到了中学,孩子到学校住校了,父母没有条件管理孩子了,孩子自己也没学会管理自己,自己没有学会约束自己,结果成绩就开始下滑。

另外家长必须记住一句话:没有说出来的习惯,只有练出来的习惯。

比如:有些家长教孩子尊敬长辈,然后对着孩子说一大通道理,应该怎么样。这样做没什么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训练孩子尊敬长辈。比如:父母下班回家,让孩子帮父母拿一双鞋过来给父母换上,再让孩子给父母倒一杯水。或者妈妈在厨房做菜,让孩子帮着妈妈择菜。

要知道,孩子,特别是很小的孩子,他不能理解太高太大的事情,给他讲大道理没用。要让他明白什么是爱心、孝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做”,鼓励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所以说,习惯不是说出来的,是训练出来的,要从身边的细小的事训练起。

好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一生,好习惯会影响孩子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好习惯对孩子极为重要,会成为孩子一生成功的导师,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好习惯是人生最重要的指导”。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在孩子的习惯培养上下功夫。

要让孩子体味善良

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的侄子问他人的一生应该做什么时,詹姆斯回答说:“人生有三样东西是最重要的。第一是要善良;第二是要善良;第三还是要善良。”善良的情感及其修养是人道精神的核心。

善良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然而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许多父母往往对孩子进行一些特殊的教育,例如:灌输“社会如何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如何勾心斗角”等。也许父母的本意没有错,即告诫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小心上当。可是,这种教育的尺度却很难把握,试想如果在家长本身带有偏颇甚至错误思想的情况下引导孩子,那么,我们将在孩子心中埋下什么样的种子?

一个健康的孩子就好比一棵树,必须以善良为根,正直为干,丰富的情感为枝丫,这样才能结出美丽善良的果子。善良必须在童年时细心培养,否则,等孩子“定型”了,就难有效果了。

一个孩子假若没有善良,他的聪明、勇敢、坚强、无所畏惧等品质越是卓越,将来对社会构成的危险就越可怕。学会在善良中培育我们的孩子,是让孩子走向杰出的良好开端。

西方大文学家莎士比亚说:“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

在19世纪的英国名门公立学校——哈罗学校,经常发生以强凌弱的事情。一天,一个强悍的高个子男生拦住一个新生,蛮横地命令他为自己做事。新生初来乍到,不明原委断然拒绝。高个子学生恼羞成怒,一把抓住新生的领子,劈头盖脸地暴打起来。新生痛得龇牙咧嘴,却并不肯乞怜告饶。

旁观的大群学生们或冷眼观看、或起哄嬉笑、或一走了之,只有另一个外表文弱的新生,看着欺凌的这一幕,眼里渐渐涌出了泪水,终于挺身而出,上前责问那个高个子男生:“你到底还要打他多久才肯罢休?”高个子朝那个又尖又细的抗议声音望去,一看也是个瘦弱的新生,就恶声威胁他:“你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问这个干吗?”这个新生用含泪的眼睛紧紧地盯着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不管你还要打几下,让我替他承受一半的拳头吧。”

高个子看着他的眼泪,听到这出人意料的回答,不禁羞愧地停下了手,走开了。

从此以后,学校里反抗恶行暴力的声音开始响起,帮助弱者的善举也逐渐增多。两个新生也成了莫逆之交。那位被殴打的少年,深感善心与见义勇为的可贵,他就是后来成为英国颇负盛名的大政治家罗伯特·比尔;而挺身而出、愿为陌生弱者分担痛苦的瘦弱新生,则是名扬全世界的大诗人拜伦。

善心是人性中最为宝贵的生命之光,也是一个人道德境界的最高体现。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灵不仅受人敬仰,还能感化和启迪冷漠的心。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需要的正是拜伦那样的善心和勇气。以善治恶,其恶必克。

人们常说:“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的真性情的表现。可惜,孩子最纯真的善良之心可能不知不觉被渐渐“抹杀”。现在的独生子女自私、懒惰、怕吃苦,只知道享受,不懂得付出,这是谁的错呢?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别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过就咬。”“咱们宁可赔钱,也不能吃亏。”这是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小孩子时经常说的话。我们不难看到,我们很多家长在孩子受了一点委屈之后,立即气势汹汹地带着孩子向学校、向别人要说法,而且往往是听了自己孩子的一面之词之后。

在生活中我们父母往往会给孩子灌输“社会如何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如何勾心斗角”等,家长的本意是“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别上当”。

可是,这种教育要把握好尺度,如果在家长偏颇甚至错误的引导下,孩子心中善良的成分会越来越少。在家长看来,“从小不吃亏”,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人善被人欺”的思想让家长们不愿意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

实际上,没有善良之心的孩子也不可能很好地保护自己。父母给了孩子漂亮的衣裳、美味的食物,但是,忘了给孩子善良!善良似乎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在生存竞争中,在阶级斗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利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

一次,幼教专家到北京一家幼儿园进行心理测试:“一个小妹妹感冒了,她冷得直哆嗦,你愿意借给她外套吗?”结果,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种种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

央视中的一个“猜猜看”栏目,有这样一个题目:冲着门口的电梯间壁上的镜子,是做什么用的?现场观众竞没有一个答对的!当得知正确答案是,为了坐轮椅的残疾人出电梯时,不用转身就能知道身后情况后,现场寂静了好一会儿,没有掌声、没有笑声。

在德国,非常重视善良教育。他们反对玩具商开发生产“暴力玩具”,不支持孩子玩枪炮、坦克等武器性玩具。在孩子学会走路时,特意教孩子喂养小动物,让他亲自照料,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生命。孩子稍大时,家长就教育他同情人、关心人,给人以真诚的爱。“宽容待人”被德国人普遍认定是一个人“善良品质”的一个方面,在他们看来,即使得理,也要饶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从小培养孩子善良的情感,是对孩子强化品德教育的重要一环,无疑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时下,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健康十分重视,却极少考虑如何让孩子学会同情、关心和帮助别人。在少得可怜的品德教育中,也往往只是教孩子一些礼貌用语和待人接物的常识,满足于一时的、表面的效果,却忽视了孩子良好情感的形成。

毋庸置疑,这些在十分优越的环境中生活的孩子,不缺食品、不缺衣服、不缺玩具,更不缺少爱,唯独缺少善良的情感。他们往往体会不到爱,不知道爱父母、爱家庭、爱同学,不知道关心别人、为别人服务、为社会尽义务,日渐成为冷漠、自私、放任又很脆弱的“小皇帝”。这样的“小皇帝”长大后是很成问题的。其实,当前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注重培养孩子善良的情感。

因为善良,孩子会变得更加真实;因为善良,孩子会更具有爱心;因为善良,孩子会变得更加的美丽。美,只有真心、善良的人才会发现,才会欣赏,才会珍惜。教会孩子真、善、美,他的人生才会是一个真实的人生、美丽的人生。让我们尽好父母师长的职责,为我们的孩子引导灌输善良的理念,培养孩子善良、无私的品德,我们的孩子将一生受用无穷。

善良作为一种美德,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可以说,缺乏善良品质的人,同时也是个道德上有缺陷的人,最终很难有所作为。

长大之后,孩子是否有一颗善良的心,与父母有很大关系。如果孩子做的事得到了肯定和表扬,那么他还会继续这么做。因此,当你的孩子帮了别人一些小忙,或者替别人着想时,你要告诉他你赞成他的这一举动,鼓励他为别人多做一些令人愉快的事情。让他知道你希望他这样做,希望从他的举动中看到善意,表现得友好些。如果孩子对他人不友好,也不必责怪他。要让他认识到这样不好,不是好孩子应该做出的举动,并表示你对此的遗憾,相信他下次会做得好一些。

有这么一句话:“因为慈悲,所以懂得。”其实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拥有一颗平和而善良的心,并以此善待社会、善待他人并不是一件多么复杂和困难的事。给迷途者指条路,向落难者伸出一只手,用会心的笑祝贺友人的成功,用真诚的话鼓励失落的同事等等,这种看似轻而易举的行动,其实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朴素的善良,而是用善良浸润后的灵魂折射出来的人性的光辉,是一种经过善良沐浴后而散发出来的平和心态。

孩子的心就像一片广袤的土地,种植邪恶,就会滋长邪恶、泯灭良知;种植仁爱,便会收获尊重、关心、宽容、同情。因此,从小给孩子的心灵播下善良和爱的种子,比给他任何财富都宝贵。

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时间是个抽象的概念,你没有办法抓一撮时间给孩子看看,也没有办法指着时间告诉孩子说,看,那就是时间。通常,你怎么跟孩子解释时间,就代表了自己对时间是如何理解的。比如时间是金钱、时间是生命,时间是……等等。那么,当我们要求孩子珍惜时间的时候,我们在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时间无比珍贵,对你意义非凡,你必须紧迫起来,深刻认识到时间在催着你的脚步。”

时间意味着什么?这些年来流行的说法是“时间就是金钱”。事实上,在时间和金钱之间,还有效率和财富。也就是说,争分夺秒提高效率——创造更多的财富才是现代人的时间观念。时间比钱还要珍贵,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1845年10月31日,是德国著名有机化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阿道夫·冯·拜尔的10岁生日。前一天晚上,拜尔就高兴地盘算着:明天爸爸妈妈一定会带自己上街采购各种生日礼物,然后在家里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或者带自己去痛痛快快地玩一玩。因为德国人对生日特别看重,邻居小朋友们过生日总是这个样子的。谁知天一亮,父亲早餐后照例就戴起老花眼镜伏案攻读,母亲则领着他到外婆家去消磨了一整天,直到黄昏才返回。

对父母亲这样的安排拜尔感到很奇怪,也有点不高兴。细心的母亲看出了这一点。在回家的路上,母亲边走边开导拜尔:“我生你时,你爸爸已41岁,还是一个大老粗。现在他跟你一样,正在努力读书,明天还要参加考试。我不愿意因为你的生日,耽误他的学习时间。妈妈现在只能尽心尽力,使我们的家庭生活丰富多彩一些,你长大了,可要使我们这个世界更加多姿多彩啊!”

拜尔的母亲出身名门,是德国一位著名律师、历史学家的女儿,她见多识广,通情达理,既是贤妻又是良母。她在拜尔10岁生日时给拜尔的这番教诲,成了拜尔受用终生的座右铭。拜尔在1905年70岁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写的一部自传中回忆说:“这是母亲10岁生日时送给我的最丰厚的礼品。”

拜尔的父亲约翰·佐柯白原先是普鲁士总参谋部一位陆军中将,军阶虽高,文化水平却不高。在军队服役时曾有一位牧师劝告过他,叫他退役后一定要学习,掌握一门科学技术,以便更好地立足于世界。他父亲认为牧师的话很有道理,自己又很爱好自然科学,所以50岁退役后便不顾别人笑话,拜师学习地质科学,小拜尔10岁时,他父亲已经51岁,正是其苦心攻读地质科学、积极准备应考的第二个年头。父亲的好学上进、勤奋刻苦,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给拜尔的学习以有力的推动和深刻的影响。

父亲对拜尔既严格管教,又时时给予鼓励,1858年,年仅23岁的拜尔以出色的论文获得了柏林大学博士学位,父亲特意赶去参加了他的学位授予盛典,向他表示祝贺。因为拜尔是取得博士学位的人中年纪最小的一个,盛典结束时校长特别关心地问起他今后的去向。拜尔向在座的化学家们环顾一周,耳边又响起了父亲那深沉的声音,于是从人群中请出了年轻有为的奥古斯特·贾古拉教授,对校长说:“我要追随他!”

拜尔年少得志却不自满。他牢记父母的教诲,学习父亲那好学不倦、珍惜时间的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地不断向科学高峰登攀,在研究有机染料和氢化芳香化合物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终于在1905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孩子过生日,父母怎么办?是送一件精美的生日礼物,还是摆上酒席庆贺一番?拜尔的母亲未这样做,而是以父亲50岁退役后还拜师学习地质科学的事例教诲儿子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母亲的教诲成了拜尔受用终生的座右铭。父亲勤奋好学的精神从此激励着他去拼搏、奋斗。

这种精神的馈赠胜过任何高档的物质礼品。这就是成功家教的高明之处。

历数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树者,无一不惜时如金。古书《淮南子》有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汉乐府《长歌行》有这样的诗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晋朝陶渊明也有惜时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唐末王贞白《白鹿洞》诗中更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妙喻。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把时间比做资本。德国诗人歌德把时间看成是自己的财产。鲁迅先生对时间的认识更深刻。他说:“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法拉第中年以后,为了节省时间,把整个身心都用在科学创造上,严格控制自己,拒绝参加一切与科学无关的活动,甚至辞去皇家学院主席的职务。居里夫人为了不使来访者拖延拜访的时间,会客室里从来不放坐椅。

那么,应该怎样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呢?

父母们一定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如果父母本身就是一个勤快的人,生活节奏快而不乱,自然会影响孩子;反之,如果父母整日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孩子只有意识到这种危害性以后,才能珍惜时间,那就要走一段弯路。

父母有意无意在孩子面前所表露出的一举一动,都对形成孩子的一些习惯性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一些父母的疏忽,总认为孩子还小,“树大自然直”,对孩子做事少闻少问,少导少管,正确的行为缺乏鼓励强化,错误的行为没有坚决刹住,久而久之,使问题变得愈为突出,好习惯没有形成,却形成了许多坏习惯。

为了让孩子不浪费时间,就要教导他们一切生活与学习用品,摆放要有序,要有定规;若摆得杂乱无章,就会常常为找东西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要督促孩子从小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把应该做的功课按时完成,不要随意将任务推延。切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拖拉作风。在养成按时完成任务这个好习惯的过程中,父母要耐心细致地说服帮助,不可性急、焦躁,更不可采取粗暴强制的办法。在督促孩子完成他自己排定的任务时,要着眼于时间观念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应付差事。

有的孩子虽然很勤奋,但不会利用时间。同样是一个小时,有的孩子可以把作业都做完,而有的孩子却只能做完一半。此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的效率,取消浪费时间的活动,从而达到花尽量少的时间,完成尽量多事情的目的。

伟人、名人视时间为生命,对时间无比珍惜,他们的成功是他们做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谁有紧迫感、谁珍惜时间、谁勤奋,谁就可以得到时间老人的奖赏。这个道理并不深奥。

同类推荐
  • 亲子教育万事通

    亲子教育万事通

    亲子教育是20世纪末期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亲子关系主要是父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亲子教育是一种双向的教育,父母及孩子两方面。亲子教育给人的感觉亲切、温和,它强调父母、孩子在平等的、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双方互动,而且亲子教育涵盖了父母教育和子女教育两方面。它是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而达到的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 虎妈猫爸之爱的教育

    虎妈猫爸之爱的教育

    虎妈猫爸之爱的教育》是由国内知名的优胜教育集团,携手年度大戏《虎妈猫爸》制作组、数位北京市重点中小学校长,以及国内知名儿童心理专家、资深教育媒体人,通力打造的一部旨在引起父母共鸣与反思的教育类图书,引导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用心倾听,用爱关怀”。书中用13个真实的案例还原家庭教育现场,涵盖隔代教育的利与弊、中西方教育理念冲突、孩子上学择校择师等现实教育问题、现代儿童易发的心理问题、家庭环境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如何爱孩子和如何教孩子去爱等,并为家长们提供自身的经验分享和切实可行的方法指导。本书内容扎实,案例鲜活,文笔生动,方法高效,实为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家庭教育经典之作。
  • 名家教子书:父亲的榜样

    名家教子书:父亲的榜样

    本书分中国篇和外国篇两部分。介绍了近现代中外36位成功父亲的教子经验,以及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哲理。
  • 拯救记忆

    拯救记忆

    怎样才能记得快,记得牢,记得准?著名教育专家林格继《自主学习——厌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癌症》出版获得强烈反响后,推出这本姊妹书。本书由程鸿勋等20位专家联袂推荐,解析记忆的历史与本质,抓住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旨在让孩子告别死记硬背。
  • 父母教给孩子的人生第一堂课:女孩篇

    父母教给孩子的人生第一堂课:女孩篇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现实生活中,每对父母的生活环境可能会各有不同,相同的是对孩子的爱,有了这种爱,父母就有了做最好老师的必要条件。然而,父母们应该知道,光有爱还不够,同样是父母之爱,有些爱把孩子培养成了德才兼备的人才,有些爱却把孩子带入自我毁灭的深渊。《父母教给孩子的人生第一堂课(女孩篇)》从习惯、学习、情商、交际、健康、财商、美德、气质八个方面来帮父母把教育女孩当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逐一击破,让父母成为女孩人生路上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
热门推荐
  • 绝梦一尸舞万年

    绝梦一尸舞万年

    她,一代杀手,被同伴背叛,意外地穿越到名为南清国的墨家废材二小姐,没事,待她寻了个师父修炼八年,出山之日一手遮天。她倾城姿色,迷倒世界。要家人做什么,当然是玩具啊!要朋友做什么,当然也是玩具啊!来来来,全来吧!别怕玩死你们!他,倾城男子,在他手里,她只能是他的!来来来,快来啊,放心,玩不死你们的!
  • 缺陷美

    缺陷美

    当初,为了超越我心目中的神作《诛仙》,我立志写作,后来,我发现原来自己怎么那么傻!干嘛要去超越别人的标杆!整天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又怎么可能创造出一番自己的天地来?想要精彩,干嘛不去自己创造自己的标杆?你可以说我太过自傲,但不试试又怎么能知道自己不行呢?这是一本书,一本当初我不知道该怎么写却又非写不可的书,书中除了一个梦想还没来得及破灭的屌丝外,所剩下的便只是一段还算感人的故事了!想想当初故事初成之时,每到夜深人静,独自一人躺在床上之时,只要一想到故事中某一段感人的情节,自己的眼泪便会禁不住眼皮的诱惑珊珊而下!我相信这个故事能感动你,只要你肯听我把它讲完!
  • 绝代枭妻

    绝代枭妻

    三岁,被六岁的他订为媳妇儿,司微语以为这一生读书长大,毕业成人,与他为妻,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便是一辈子;只是,命运从来不会按章出牌;四年前,一场车祸酿成阴谋,逼得她离亲别爱,远赴他国;四年历练,强势回归,豪门准贵妇蜕变为一代女枭雄;飞车赛事,巧取豪赌,亮英雄本色;斗茶盛会,雅玩茗战,显古意风姿;破阴谋,清旧仇,京都翻云覆雨;战强敌,淡硝烟,谁与争锋?商道女王,畅意恩仇,还是做回那豪门贵妇?爱情与抉择狭路相逢;不及选择,战火卷及,更大的阴谋呈现,由活人改装成的“机械人”面世,需要维和的不是战争,而是人类的道德底线;这一次,谁与她并肩而立,护盛世于太平?
  • 死人经

    死人经

    初三那年和同桌去坟地里我去偷吃,误喝了坟前冥酒,结果和一鬼妹纸拜天地了……
  • 春秋列国志传

    春秋列国志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道帝重生在都市

    道帝重生在都市

    阴阳本无路,孟婆亦非汤,人生转瞬逝,今生可守望?天道茫茫,人道渺渺,鬼道乐兮!天地为棋盘,众生皆如棋子!谁是那下棋人,谁又将跳脱世外?浮生若梦梦蹉跎,一朝醒来重生现代然而这一切,只是才刚刚开始,命运的轮盘缓缓转动.....天要拘吾,吾踏碎这天!仙佛挡吾,吾屠尽这满天诸仙佛!更多精彩,请收藏关注本书哦~
  • 挂珠钗

    挂珠钗

    白头偕老,对别人来说仅仅是四个字,可对于南顾却是一辈子中最想完成的事。香已调好,茶以烹好,只待君归,与妾同饮。我才不要你这个傻丫头救我,我要你活下去。我没有跟你说过很多情话,但是你还看不出来吗?我喜欢你。她是全国最尊贵的女人—皇后娘娘,但他又是什么?一介亡国将领罢了。突如其来的转变,七立六废,她的人生就像连绵起伏的山脉,直到他的出现—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诅咒:桃花殇》

    《诅咒:桃花殇》

    万年前古树因为一段唯美的爱情结出两颗异果。魔果现世,必将屠近天下苍生。仙果现世,拯救?记忆中“我会为你穿上这世间最美的嫁衣。”银发少年温柔的说道“你是谁,我怎么什么都不记得了。”(抱头)婚礼上,鲜红的嫁衣穿在身上,可要嫁的人却不是他,而是他。鲜血染红了她的嫁衣,绝美的脸庞上露出一丝痛苦。“原来你一直在利用我罢了。”她捂着伤口流泪“本来不想杀你的。”他淡淡的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