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1980年毕业于楚雄师专数学专业2班。中学高级教师。曾任教于武定二中、现任教于武定一中。2002年当选为近城镇14届人大代表,同年协商为政协楚雄州七届委员,2003年至今为政协武定县六届委员、副主席。时光荏苒,转眼间阔别哺育我成长的母校——楚雄师专,已25个年头了。
雁塔山下,龙川江滨,同学少年,师友同乐,如在昨日;朝花夕拾,足迹可寻,往事依稀。真希望能重回当年,而记忆却显得那么的单薄和零散。于是思绪凝固在上世纪一个极其平凡的日子——1978年秋,一个新的起点——楚雄师专,成了我人生的重要转折。但是,当时哪里想得到接下来的两年会成为我一生都要铭记的时光。
25年前的楚雄县城(今楚雄市),根本谈不上繁华,甚至可以说很萧条。街道狭窄,房屋低矮,师专校园里房屋更是破旧不堪。但是对于我这位来自金沙江畔的16岁彝族青年来说,从罗婺山区翻山越岭,一路走来;从乡办高中考取大学,来到楚雄州最高学府学习,看到那么宽阔平坦的校园和仅有的几幢洋房,已经激动不已了。
更重要的是两年的求学时光,母校不仅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更为我今后的人生铺平了道路。
一提起母校,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我的老师们。他们虽然平凡、普通,却真实,可敬,始终把人世间至真至美的东西展现给我们。
记得当时师生的住宿条件都很差,多数老师都和学生一样住在低矮潮湿的小平房里,与学生朝夕相处,视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学业上荒疏了,就严加管教,循循善诱;生活上有困难,就真诚相助。从他们身上我懂得了活着就需要拼搏努力,为人就应该热心真诚。李显祖老师的课,思路总是那样的清晰,新旧知识的衔接总是那样的自然,解题总是那样的有条不紊,态度总是那样的和蔼;赵仕成老师治学总是那么严谨,一丝不苟……像这样学识渊博、敬业奉献、真诚宽容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所有的老师都是那样的投入执着,冷峻的外表背后都有一颗阳光般温暖的心。我从这些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老师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品质。善良为本,宽以待人,诚信做人,勤学善思,这些对我后来的工作,甚至走上领导岗位,都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母校之恩,一言难尽。俗话说“大恩不言谢”,母校师友如山之恩,我又如何报答得了呢?现在自己也忝列人师,虽生性愚钝,难成大业,但薪火传递,传承文明,任重道远,义不容辞。唯有铭记恩师谆谆教诲,爱岗敬业,严守师德,关爱学生,努力工作,上下求索,以兹秉承恩师风范,弘扬母校精神,不负母校哺育之恩也。雁塔山情思雁塔山情思曾曙东作者简介:1988毕业于楚雄师专中文7班,曾任楚雄一中教师、楚雄市子午中学校长,现任楚雄金鹿中学校长。是云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学校评估专家组成员、楚雄州民办教育咨询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中学语文研究会会员。
母校一别近廿年,其间操家持业东奔西忙,偶尔回到母校也是来去匆匆。但不论是执教龙泉书院,还是奔忙乡间学舍,不论是带班教学,还是领队跋涉,每有困惑或懈怠之时,总会想起在楚雄师专度过的三年求学时光。雁塔风铃、简陋校舍,恩师引领、学海泛舟,同学情真真切切、陋室中红红火火。更值得回忆的是那锻炼意志的校园实践,它为我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我是1985年考入楚雄师专中文系的。那个时候高考录取比率很低,因此,许多人都非常珍惜难得的读书机会。在我的印象中那时的校园是十分破旧和简陋的,教学楼除一幢三层红砖房外就是土基房了,住宿也如此。男生住砖房,女生住土基平房。厕所在半山腰上,是木板临时搭建的,洗漱都在露天。特别是夏天男同学们个个光着膀子在太阳底下冲凉水澡,嘻嘻哈哈打打闹闹也成了当时的一道风景。雁塔山上除了不多的麻栗果树几乎没什么花花草草的了,但凡有树的地方不论早晚都坐着一些读书人,和在教室自习一样或诵读或思考或批注,一定是全身心投入的。图书馆很小,书也很少,可从早到晚都是借书还书的人。现在我每回到母校,走上雁塔山,看着如画的风景,气派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宿舍,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激动,由衷的羡慕今天的校友们。
可话又说回来,虽然当时的自然环境是十分艰苦的,可学习、劳动、社会实践却磨炼了同学们的意志,培养了大家的创造精神。
刚入学时,我们接受的教育主要是怎样做一名合格教师。说真的,那时学校和老师们讲的大意和今天对老师的要求是一致的,就是思想要好、业务要精、工作要实。只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又要求老师向综合性迈进。但不论什么时候,前三条是关键。对刚入学的师范生来说,开始对这些东西的认识是不以为然的,大家觉得只要读读书考个好分数就行了,如何适应社会等将来再说吧。因此,除读书以外,别的事做的人很少。
大概是1985年的11月,学校召开第九届学生会换届选举,我被学生代表们选为第九届学生会副主席,分管的是文体、生活和宣传。学校那时学生人数只有几百人,系上还没成立学生会,这样学生会的工作量就很大了。我开始体会社会工作的难度是从做两件事开始的。一是创办《学生工作简讯》,二是举办“雁塔杯足球赛”。听说这两项工作现在还进行着,只是《学生工作简讯》后来改为了《雁塔山》,而“雁塔杯足球赛”也从校内延伸到了校外。当时的印刷条件是落后的,半个月一期的《学生工作简讯》的编辑制版过程很麻烦。我们首先在同学中把字写得好画画得好的同学找出来,并聘请他们为编辑,再聘请各班宣传委员做通讯员。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审稿和制版。学生中当时的思想不像今天一样明朗,所以,几乎有争议的文章我们都请校团委和政治处把关。可制版就不太容易了。我们先在八开纸上画好版面设计,根据画好的版面框裁好纸张,然后由负责誊写的同学根据字数、纸张大小来确定誊写字的大小,最后把一块一块誊好的文章又贴在最早设计好的版面上。印刷则由文印室一位老师负责。算起来,单誊写和拼版大约就要用去一个星期六和星期天。
举办“雁塔杯足球赛”可以说是学校学生会工作一次大胆的尝试。在第九届学生会一次会议上,委员们就提出要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工作设想,涉及要举办一个由学生会单独主办的,有规模性、长期性的体育比赛。当把这个项目定为“雁塔杯足球赛”后,大家就着手进行准备工作。杨智(学生会主席)负责整个策划,我负责向学校打报告请示和申请一定的资金,体育部负责报名和编排。这些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但在比赛场地上却出现了问题。当时师专和师范还没连在一起,但已分家了,师范有一块标准的足球场,而师专的足球场却十分小而且还不平整。考虑到各方面的原因,主要是让学生在自己的场地上有一种自豪感,我们决定组织同学平整运动场,劳动都是在每天下午4点以后进行的。学生会的倡议发出后,各班积极响应,仅用了三个下午运动场就全部平整完成了。在我的记忆中,这次活动连制作奖杯和购买奖品学校一共给了400元经费,但这400元我们却办成了一件大事。
这两件事在我的印象中是深刻的,它不但让我在活动中体会了学生工作的意义,更让我明白了学会参与本身就是锻炼自己。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常记起在师专读书的时光。为求知识常常熄灯后还在宿舍秉烛夜读;为炼意志常常在运动场上奔跑跳跃;为拓视野常常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为求真知常常向导师们追根寻源。这些都为我踏上工作岗位、做好教师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8年我毕业分到了楚雄一中从事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许多人说我幸运。和分到基层的同学相比我确实幸运,但教育教学工作却是更艰辛的。因为,不论怎样,读书时的书生意气、浪漫年华在工作岗位上必须是用工作的实绩来印证。为了把工作搞好,在工作中我多做、多学、不攀比。
楚雄一中在楚雄乃至全省基础教育上的地位是大家所熟知的,在这里许多老师不但是教育教学的专家,还是学生管理的行家。因此,走进这道门就意味着必须比许多人要苦,这苦决不像许多人所理解的时间加汗水。那是什么呢?是教学上探究规律,管理上遵从科学。在这里没有一言堂,有的只是各种教学风格、各种管理流派的交融,这就为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材奠定了坚实的外部基础。同样,这里没有你现成的老师,要尽早进入角色就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那个时候一中已开始成立年级学科备课组了,学期开始,同科几个老师集体备课的分工就自己协商确定了,老教材语文有八个单元,我是新手安排出两个单元的练习。看第一个老师出练习时我有些不解,怎么初二了除去字词句外就是一点阅读,而且还尽是书上学过的,后来仔细琢磨才知道那叫“双基”。为了尽快上路,我主动要求承担出以后的练习,每次出好都拿给同组的老师和其他组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修改,最后才誊写出来。在这样的训练中,我不但逐步认识了语文的教法,对自己真正体会如何备好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现在的老师幸运多了,练习的书到处都有卖,只要老师一声令下,学生就会马上弄来,老师减了负,而练习后的答案也确实让一些同学少了老师的骂。其实出练习的过程就是老师熟悉教材、熟悉学生、调节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过程。我们部分老师常和学生说“以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其实动手编制练习就是这个道理。就像板书,老师都在上面乱写乱画,还要学生工工整整。这些好像在教学中是小事,可作为一个教师连书写这样的小事都不愿做好,还谈什么培养人才的大事呢?我在一中政教处工作的时候,课时量只是一个班,但我却坚持上两个班的课。除日常处室工作外,我还负责编《学校工作简讯》,累是累一些,但我常想,人一生之中恐怕遇不到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更多的只是许许多多的平凡小事吧,既然小事将伴我们一生,何不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多做小事,多尝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直到现在教师中还有这样的论调:有高中水平就能教好初中了。言下之意就是有专科水平就能教好高中了。这种想法不但老师有,有的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也有。和种地一样,种一山坡收一土锅是种,亩产几千斤也是种,但科学的含量不同,效果自然也是不同的。因此,一些刚参加工作的校友除了读一读教材别的再也不学了。从上学开始,我就有一个习惯,只要是汉字写成的书,看得懂也罢看不懂也罢都要看看,一本书中总有给你触动的东西,这样久而久之你也就学到了一些东西。这是向书本学,还有就是要向社会学。当然,现在的青年人在这一点上比我们接受快。人家说“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做文章”,对老师培养教育学生这是可取的。为了尽快进入角色,在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听完了语文组二十多个老教师的课,老教师们一丝不苟的备课,深入浅出的剖析、精当漂亮的板书、循循善诱的教诲为我以后的工作树立了榜样。常有人问我,你在各类教学比赛中常常获奖、教学成绩不断提高有什么经验?其实这些大都得益于老教师们的指导。很长一段时间,我经常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像演讲、广播、电视专题片创作、文艺晚会的撰稿与主持等,有人说我不务正业,我不这样看,我觉得这是我了解社会和社会实践的一个渠道,同时,也是我个人能力的一种锻炼。学校是社会的浓缩,学生是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如果老师只能照本宣科的话,扼杀学生创造性的就是我们老师了。
有人专门做过统计,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的新词汇大约产生了近万个,即使我们每天学恐怕也学不完,这更说明学的重要。一次在师院跟几个班的学生座谈,说到学的问题有同学问我:我们毕业大都分到农村,那些地方什么都落后,我学的一小点东西就够用了。况且,学得再多在那些地方也无用武之地。我说,中国有句古话“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因为技多不压身。
学生时代书生意气,同学之间常常会做工作学习方面的对比,当然,比是好事,但攀比就成坏事了。人们常说:人比人,气死人,马比骡子驮不成,一个社会也好,一个年龄层的人也好,总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攀比,要么影响你的斗志,要么使你消沉。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假期同学常走动,听说这个同学改行发财了,心里就想不通,凭什么读书比我差转个弯就有钱了?又听说那个同学做官了,又想不通了,凭什么连组长都没干过就当官等等想法都是比出来的。后来听多了我就想,别人有钱吃大鱼我没钱就吃小鱼,别人当官坐小车我教书就骑自行车。一想,通了。说真的,不论你在哪里工作,只要多做、多学,你就会让人羡慕。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已逐步向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方向发展,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比工作、比学习、比为人你会得到更多的回报。
从工作到现在我在了三个地方,楚雄一中在了十二年,楚雄市子午中学在了三年半,又被调到楚雄市金鹿中学(原楚雄三中)。在十多年的工作中从事过班主任工作、年级主任工作、政教副主任工作、副校长工作、校长工作;从事过工会工作、支部工作。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不论是在哪个岗位上我都坚信天道酬勤。
时光匆匆,转眼已年近不惑,但不论在哪里工作都难忘求学时光、难忘雁塔情缘,我始终认为它是我追求成功的第一舞台。在许多场合,许多人都喜欢问我同样的问题,你是那所学校毕业的,我的回答是坚定的,楚雄师专。
今天,师专升格为师范学院五年了,学生人数从建校时的几百人增加到几千人,当年的景象无法和师院相比了,作为一名学子由衷高兴。母校的发展成为了我们巨大的精神动力,而学子的努力也会使母校骄傲的——因为,我的教育人生是从雁塔山开始的。
感恩母校 王静
作者简介:王静,女,汉族。2001年毕业于楚雄师范学院中文专业函授本科班。任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小学高级教师,云南省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是楚雄州第七届政协委员,楚雄州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于2004年被评为云南省“十佳”教师;2003年被州委州政府授予“楚雄州第六届劳动模范”;2003年被州委州政府选拔为楚雄州第二批中青年学科技术带头人;
2005年被州委州政府评为第七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2006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师德先进个人;云南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
那块新建的草坪,让我觉得好亲切!那排熟悉的樱花大道,让我觉得好亲切!那随风飘扬的梧桐树,小叶榕树,让我觉得好亲切!不需要夸张,不需要做作,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自然!小小的世界里到处散发着欢笑,到处洋溢着温馨!正因为这样才让这所学校充满着无限的希望。
五年的历史,不是随意能够抹去的,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怀着希望而来,又怀着感恩离开!母校见证着我们的泪水和欢笑,见证我们的努力和成长,在她的心中,留着每一个学子艰辛的足迹!在我的心中,同样也有着她,虽不是孕育我们的母亲,却引领着我迈向未来。
由于家住楚雄师范学院的缘故,我天天都要重返母校,天天都能看到那些曾经为我们讲课的老师,周品生老师、曹晓宏老师……心中时时感慨万千。虽然我已经毕业了,但这份亦师亦友的师生情让我铭记一生,衷心感谢在我成长的重要历程中这些良师益友的陪伴与教诲,闪耀在我的记忆中,日复一日,历久弥新。这些回忆里满是欢欣和雀跃。每当有人问我“你毕业于哪所学校”时,我都会自豪地说:“楚雄师范学院!”因为,我百般的感恩我的母校——楚雄师范学院。
我的专科、本科共六年的函授学习是在师院度过的,六年中我参加过近30门专业课程的严格考试,虽有2门课程通过了补考,但通过六年中文专业的学习,为我的语言文字功底、口头表达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有了这些功底,我练就了一双能写文章的手,能说会辩的嘴。
我不会忘记我的母校,就因为母校培育了我,使我在毕业后的事业发展中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从一名教师走上校长岗位,担任校长五年来,把开发区实验小学办成了楚雄州的窗口学校,使学校取得了许多成绩,我个人也随着学校的发展在不断进步,成为省特级教师,全省“十佳”教师,全省优秀教师。六年的函授学习中,得益于中文系的各位好老师,我成长,我成才。我感谢,我也感恩。因为师院,我通过函授学习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因为师院,使我能够站在事业发展的舞台上,并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雄鹰高翔,白云逸飞,那是蓝天对大自然的感恩;
大海壮阔,小溪优雅,那是河流对大自然的感恩;
稻谷芬芳,硕果累累,那是大地对大自然的感恩。
我应该对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老师和哺育英才的母校感恩。
感恩母校!是母校为我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使我顺利完成学业;是母校,使我完成人生最美的蜕变,破茧而出,自由翱翔。
祝愿我的母校,生日快乐!明天更美好!
回忆母校 初美华
作者简介:初美华:女,毕业于楚雄师范77届、楚雄师专中文系88届专科、楚雄师院中文系99届本科。1977年毕业后在大姚县第三中学任教,曾任楚雄市北城小学校长,现任楚雄市环城小学校长。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云南省特级教师”称号,是楚雄州第五、六届政协委员、,楚雄州小学语文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健康教育协会会员。
您
在风雨中诞生
穿着朴素的衣裳
酝酿着美酒琼浆
颠簸在荆棘丛生的路上
您
从风雨中走来
磨砺腾飞的翅膀
凭着壮志凌云的劲头
坚强地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霜
如今,您身披盛装结出累累硕果
您是闪耀在雁山的一颗明珠
闪烁地照耀着求知的殿堂
您是彝州的孺子牛
执着地耕耘在这片沃土上
沧海之舟乘风破浪
龙川江畔历经沧桑
雁山情怀萦萦回荡
这一切都是为了您
这一切都是为了您呀
赞美您,祝福您
——年年岁岁桃李芬芳
热血铸就了成功
艰苦磨砺出辉煌
创新为您注入了新的力量
一届届莘莘学子从雁岭走向四面八方
难忘呀
有多少学子为您呕心沥血春风化雨
有多少学子为您挥汗如雨披星戴月
有多少学子为您废寝忘食奋发图强
有多少学子为您群策群力高瞻远瞩
纵然您有眼泪
半个世纪
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何其短暂
半个世纪
在您的征途中留下的脚印却一串串
我虽是雏鹰一只
但我将要到广阔的蓝天去翱翔
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何地我们都会锐气昂扬
用您巨大的翅膀去搏击一片艳阳
让庄严的誓言显得更加庄严
让辉煌的母校更加辉煌
雁塔风铃声,悠悠师生情 冯树云
作者简介:冯树云,男,1982年7月毕业于楚雄师范学校76班,并分配至楚雄师院附小工作至今。现任楚雄师院附小校长、党支部书记。兼任楚雄州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长,云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学校评估专家组成员,楚雄州人民政府第三届州级督学。是小学高级教师,云南省特级教师,国家级小学数学骨干教师。曾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被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会评为先进工作者,被省教育厅表彰为云南省优秀教师光荣称号,被楚雄州委、州政府评为楚雄州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002年被中央教科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评为“科研型校长”。
昨天,我和学校的几位青年教师聊天时,他们问我:“冯校长,你20年前是怎么进入楚雄师院附小的?”我笑着回答:“是运气好!”接着我又说:“20年前我进入附小也像你们一样,凭着在母校楚雄师范学校练就的‘全面发展 特长’的本领和机遇,当年附小要在楚雄毕业生中挑选一名学习成绩优秀,有特长的体育教师,我有幸被母校的领导、老师推荐,自然成了附小的一员。”他们听了我的回答后,异口同声地说:“难怪你这么优秀!”
第二天,我习惯晨跑,照例从住地跑向雁塔山,当跑到山顶时,站在雁塔下,昨天几位青年教师的提问又回荡在耳边。我站在雁塔下,透过晨曦,看到我的母校如此美丽、壮观,自豪感油然而生。突然一阵清风吹过,传来阵阵熟悉的风铃声,是啊,一晃20多年过去了,我的母校发展了、变化了,但雁塔悦耳的风铃声没有变,它伴随着一届又一届莘莘学子度过春夏秋冬,它见证着母校的教职工与数万名学子的悠悠师生情。
1982年9月,我从大姚一中高中毕业,考入楚雄师范学校(中师76班),从此,就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我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直到现在也没有后悔过,将来也不会后悔,因为,我在楚雄师范两年的学习生活中,在母校老师的谆谆教诲下,练就了一名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应具有的高尚师德、基本技能和特长,为今后的小学教师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多年来,我走上工作岗位后,无论任班主任、少先队中队辅导员,还是后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团支部书记、少先队总辅导员,后又任副校长、校长等工作,每一项工作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熟练,都能拿得起,放得下,主要得益于在母校楚雄师范学校的培养和锤炼。
当时楚雄师范主要面向全州培养小学教师,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学校始终坚持“课内打基础、练内功,课外求发展、强素质”的原则,课堂教学文、理兼顾,理论联系实际,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任课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让我们这些来自全州不同区域的学生吮吸着母校的“甘露”,不断成长。
早晨,清脆的电铃声打破母校一夜的寂静,那是起床、出早操的信号,紧接着体育教师一声长哨,将还想赖床的少数同学唤起,直奔操场,顿时,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沸腾起来了,整齐跑步的口号声、口哨声此起彼伏。我作为班级领操员,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吹着“一、二、一”节奏的口哨,自然融入晨跑的大军中。
上午和下午的必修课听起来是有些枯燥,但同学们都清楚这是今后当教师的必备知识,一点也不敢马虎。任课教师也非常负责,力求把每节课都讲得精彩。印象最深的是音乐老师,有时面对几名“五音不全”的调皮男生,他边弹钢琴边范唱,几名男生就是不张口、不出声,尽管如此,音乐老师仍然不厌其烦地辅导,课后又将几名男生留下反复教唱。不多时,教室里传出的不是钢琴声,而是师生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你们不好好练毛笔字,将来当老师怎么教学生写好字”。这是每天下午上课前,母校专门安排的15分钟练笔自习,一名操着上海普通话的书法老师走进教室指导提醒同学们练书法时的习惯语,有时,听不到这样的声音心里还不踏实呢。如今,当我拿起毛笔书写时,总想起那位书法老师的教诲。
最快乐的时光就是下午四点以后的活动了,唱歌、跳舞、打球、绘画、下棋、出墙报、到雁塔山顶看课外书,样样俱全,使得不同兴趣爱好的同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我和几位同学经常在足球场上踢足球,有时一高兴竟然错过了吃饭时间,只好到校门外小餐馆稀里哗啦吃一碗米线,然后伴随着晚自习的铃声,百米冲刺跑进教室,年轻的班主任看着我们几位满头大汗的男孩会心地笑着说:“你们几个又去踢球啦!下次我来观战。”我们只好伸出舌头,点点头,迅速回到座位上,打开书,马上做作业。说来也怪,体育活动后,精神振奋,学习效率高,从不落下哪门功课,常常得到学科老师的称赞,学期结束,优秀学生的红榜上从未少过我,如今想起来,这大概就是劳逸结合的缘故吧!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虽然岁月流逝,师生、同学难以相聚,但24年来,在我心中总忘不了雁岭的晓雾浓浓,风铃阵阵,时时牵动着当年母校的师生情、同窗谊,这份对母校的深情一直鼓舞鞭策着我,在彝州教育的沃土上辛勤地耕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