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滇西抗战是滇缅战场的主战场之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滇西战场成为中国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之后的第三个战场。保障滇缅公路畅通,取得国际援华战略物资,配合盟军对日作战是滇西战场的主要任务。滇西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最先收复失地,展开局部反攻的战场。滇西抗战的胜利,打破了日军对我国的封锁包围状态,有力地支持了全国抗战。
关键词:第三战场中国远征军滇缅战场滇缅公路局部反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对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但对于滇西抗战,各种教材和论著仍只是把它作为地方抗战来认识。
1994年和2004年,在滇西保山举行了纪念滇缅抗战胜利50周年和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对滇西抗战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2005年,在腾冲和顺乡建立了滇西抗战纪念馆,出版了一批有价值的著作,调查整理了大量的滇西抗战遗址。云南省出版了一系列滇西抗战书籍,进一步推动了滇西抗战研究。
一、滇西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三大基本战场之一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抗日战争存在着两个战场,即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这种划分只是反映了国共两党抗战分工情况。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全局性重大变化,两个战场的概括已不能全面反映出中国抗战的军事态势。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并进攻缅甸,在缅甸和滇西地区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中国被迫在滇缅方面投入大量兵力应对危局,确保滇缅公路安全,从而形成了新的战略方向,或者说是开辟了第三个基本战场,我们可称之为缅北滇西战场,简称滇缅战场。从空间上看,滇缅战场与已经形成的两个战场方向各异,呈品字形展开,相互悬隔,保持着相对独立性。从兵力部署上看,国民党东部战场和华北华中敌后战场主要抗击日本的中国派遣军,而滇缅战场主要抗击日本的南方派遣军所属的缅甸方面军。从战略态势上看,滇缅战场敌我双方沿怒江对峙,日军对中国西南战略大后方威胁更直接,更严重。怒江前线保山成了一个新的战略支撑点,它的地位与湖南芷江、贵州独山、西安潼关同等重要。从战略任务区分上看,敌后战场担负扰乱日军战略后方和牵制日军的任务;东部战场担负着阻敌西进,拱卫西南大后方任务;而滇缅战场,不仅担负保卫大西南后方的任务,还担负着保持和贯通中国对外国际通道,取得盟军援华抗战战略物资的任务。从国际合作上看,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滇缅战场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结合部位,属于太平洋战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滇缅战场虽然形成的时间较晚,但自形成之日起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方向,1942年以后逐渐演变为中国抗战的一个主要战场。这个新的战场引起了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它的成败得失直接关系到抗战的全局。中共中央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时刻关注滇缅抗战动态,报道了大量的消息、评论和社论,从战略高度指导滇西抗战,指出滇缅战场不仅是东方战略的要求,而且是世界战略的要求。
二、滇西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滇西抗战的焦点在于确保滇缅公路的畅通,使这条国际大动脉运进大量盟国援华战略物资,支持全国抗战。滇缅公路被称之为抗战输血管。
抗战之初,日军企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日军图谋破产后,将战略方针改为持久围困,切断中国国际通道,构建对中国的战略包围,逐步扼杀中国抗战。1938年10月,日军攻占了广州、海南岛,进军印度支那,封闭了中国滇缅公路以外的所有通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攻缅甸,并派飞机对滇缅公路沿线重镇、桥梁进行了轰炸,绞杀和封锁滇缅公路。中国政府于1942年组建了远征军10万人开赴缅甸与盟军并肩作战,其主要战略任务在于确保滇缅公路的畅通。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日军乘隙进占缅甸,入侵滇西,陈兵怒江,切断了中国唯一的国际运输大动脉——滇缅公路,最终完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包围。滇缅公路被切断后,盟国大量援华物资滞留印度,滇缅公路已无法发挥抗战“输血管”的作用。为了解决中国抗战燃眉之急,盟国开辟了翻越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航线”,但运输成本极高,运输量极为有限。先后有1500名飞行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驼峰航线”因此被称为“死亡之谷”。
因抗战形势所迫,中国国际通道被封闭的状况必须打破。中国政府为了重新打通滇缅公路,不惜代价,成立中国驻印军,第二次组建了中国远征军,接受了美式装备和训练,使战斗力大为提高,并把最精锐的部队投放于滇缅战场,把大量的援华战略物资首先满足滇缅战场,把战略反攻的方向首先指向包括滇西在内的滇缅战场。抗战史实表明,滇西成为贯通国际大通道的必争之地,成了中国抗日战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三、滇西抗战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相持转为战略局部反攻的序幕
1943年,苏联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并局部展开了对德军的战略反攻。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也展开了全面反攻,消灭了大量日军有生力量。为了打破日军对中国的战略包围格局,解除日军对中国大西南后方的直接威胁,为了贯通滇缅公路,进一步取得援华物资,支援全国抗战,也为了收复滇西失地进而配合盟军收复缅甸全境,中国政府决定选择日军的薄弱环节,展开缅北滇西战役。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率先由印度开赴缅甸北部,一边修筑中印公路,一边对日作战,经过胡康河谷战役、孟拱河谷战役,消灭了缅北大量的日军,并逼近密支那。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横渡怒江,对高黎贡山、腾冲、松山、龙陵据点的日军展开了猛烈攻击。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两路大军互相配合,遥相呼应,对日军形成了东西对进夹击之势,迅速攻占芒市、遮放、畹町等重要据点,并于1945年1月27日在中缅边境的芒友会师。
在缅北滇西反攻战役中,中国共投入了21个师的兵力,连续作战15个月,转战2400公里,打垮了日军第三十三集团军,全歼了敌十八、五十六师团,消灭了五十三师团、第二师团主力及第四十九师团一部,将盘踞在滇西、缅北两年多的日军全部消灭,取得了滇缅抗战的伟大胜利。
滇西反攻战的胜利,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从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的序幕。中国军队之所以首先在滇西缅北转入战略反攻,是由当时敌我双方的军事态势所决定的。从中国军队的情况来说,只有打通滇缅公路,取得援华物资,解除日军对大西南的直接威胁,才能为全国大反攻储备物质力量,避免腹背受敌,减少失败风险;对日军来说,滇缅战场的日军距离日本大后方最远,物资补给十分困难,兵力相对有限,战略机动力量不足;同时日军在缅甸、印度、滇西三地用兵,力量分散,便于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四、滇西抗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滇西抗战不仅以最早收复失地、彻底消灭日军而载入抗战史册,而且对全国抗战产生了重大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滇西反攻战的胜利打破了日军对我国的包围状态,解除了日军对中国大后方的侧背威胁,收复了大片沦陷国土,使沦陷区人民重新回到祖国怀抱,进一步坚定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其次,滇西反攻战全歼守敌,改变了中国三个战场腹背受敌、分兵应对危局的状况,使中国军队由三个战场减为两个战场,便于中国军队腾出兵力,挥师东移,缩短战线,为1945年全国反攻创造了条件。
最后,重新打通了滇缅公路,大大加强了中国大反攻的实力。1943至1944年两年间,由“驼峰航线”空运到中国的援华物资只有25万吨,平均每月1万余吨,滇缅、中印公路贯通后,仅7个月就输入战略物资50万吨,平均每月7万余吨。这些战略物资装备了许多兵团,加上由滇西缅北战场东移的20万精锐之师,中国军队的作战实力大为改观,实现了质的飞跃,使中国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加速了全国大反攻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