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阑珊,窗外闹市嘈杂的声音渐渐淡去,偶尔有汽车飞驰而过的声音。我坐在电脑前,打着那永远也完不了的文本,电脑里轻轻地飘着《月光》那悠悠的乐曲。我已习惯于一边做事,一边听着那风格各异的音乐。累了的时候,索性让人斜靠在转椅上,闭起眼睛静静地谛听半小时,让那些“灵魂的倾诉”在我内心深处触起那微微的情感涟漪。
我在研究会已经走过了4年的时光,在与众多志愿者成为朋友的同时,也接触了很多需要帮助的姐妹。一次次的热线接听、一回回的倾听面询,面对她们,我常常思考、感悟着人生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
我们每个人都这样走在各自的人生路上,风风雨雨,冷暖自知。一路上有些事情可以看开点,比如名利、金钱、美女、背叛、人生得失……有些事情却要坚持,比如理想、爱、责任、做人的原则……有关这样的告诫,我们听得很多,但很可惜,能看开和坚持住的往往太少。于是,在一个出了些问题的社会里,善良遭到恶意的质疑;理想主义受到诋毁和嘲弄;卑鄙的处世技巧被称为成熟;高尚的思想和行为被嗤为幼稚。就如同在花园里活得开心愉快的是蝴蝶和蜜蜂,而在厕所里生活得最快乐的是苍蝇和蛆一样。尽管如此,仍然有人在坚守着自己的目标,于是依旧快乐地走在路上,而有些人则就此迷失,在前进的路上惨淡经营。要知道前进的辛苦程度与你欲望的指向紧密相连,你沉迷得有多深,你前进的路途就有多辛苦;你超脱得有多广,你前进的路途就有多光明。一个海浪打上礁石,海鸟惊逃,以为是一次谋杀;一个海浪扑上海滩,孩子喜欢,以为是大海开出了鲜花。同样的事物,不同的感受,所以世界是什么样子,往往取决于你的心灵。记得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向着10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子进发。
第一组的人既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行了。刚走了两三公里就有人叫苦,走了一半的时候,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头,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走了,越往后走他们的情绪越低落。
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程有多远,但路边没有里程碑,他们只能凭经验估计行程的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的人就想知道他们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拥着向前走,当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时,大家又情绪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很长。当有人说:“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来加快了步伐。
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称、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公里就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阵的快乐。行进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心理学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人们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照,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时,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清甜甘美的人生是一种幸福的目标,而磨难和挫折也是一种给予。彼此衬托,才会珍爱留恋。如果感受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生命含义和目标。
我们常常在为以前做过的事情和未做的事情后悔,但人生路上没有后悔药,于是才有了古人“花开堪折终须折,莫待花落空折枝”的感叹。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曲折、坎坷。灿烂的阳光下,也有阴暗的角落;风和日丽的天空,也会有乌云飘来的时候;巨轮航行在大海上,经常会遇到狂风恶浪的挑战;车辆奔驰在大地上,经常有高山大河的阻碍;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或善解人意、知书达理,或心胸狭窄、蛮不讲理,或愤世嫉俗、感情用事,或宽容大度、冷静沉着……如果当你的真诚被视作幼稚,你的勇敢被视作鲁莽,你的灵活被视作滑头,你的让步被视作了软弱,你的慎重被视作保守,你的赞美被视作讽刺,你怎么办?凄凄惨惨地躲起来哭?哭不能改变别人的看法,伤心的还是自己。喋喋不休地为自己申辩?那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羞羞答答地按照别人的看法来改变自己?那更会使自己失去自信,失去自我。在没有被理解的地方,会激发出自尊的力量。不要乞求理解。不求理解,你就没有不被理解的烦恼;不求理解,你才有更加坦荡的胸怀和义无反顾的勇气。让我们一起把爱做成灯笼,挂在路的两旁,然后一直向前走,向前走。一切都可以原谅,都可以忘记,都可以从头再来过。你的心灵城堡要自己搭建,也总有人可以生死相许。
如果冬天来了,那就打开你朝南的窗户,看雪花轻舞飞扬。要相信,内心的温暖足以将微弱的希望之火,一点一点拨亮。接下来的一路上,是春风拂面,夏花灿烂,秋实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