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英雄,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无论一个人的力量多么强大,同整个社会相比,都是缈小的、微不足道的,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认清形势,顺应、追随历史的发展。在弄不清局势或无可耐何的情况下,应当引退,进行观察,然后复出,顺应观察出的规律,这样才能成功,而不可盲目地凭感情、凭意气用事。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和“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讲的都是对事物现在和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准确判断。《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一会儿投靠曹操,一会儿依附袁绍,一会儿又追随刘表,是对当时发展趋势的一种把握。
识时务并不等于见风使舵,而是让人们懂得如何把握形势的发展动态,并伺机而动。
三国时蜀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依靠叔父诸葛玄过活。十六岁那年叔父也去世,于是在襄阳城西的隆中置了一点田产,盖了几问屋子,一面耕种,一面读书。诸葛亮在隆中住了十年。这期间他读了大量经史和诸子百家的著作,获得了丰富的政治、军事、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他又注意研究当时的政治形势,逐步形成了一套政治见解。当时,刘备正依附荆州牧刘表。他觉得要成大事,必须有智谋的人辅佐,因此一直在物色有见识的人才。后来,他听说司马徽在襄阳很有名声,便去拜访他,并问他对当今天下大势的看法。司马微说:“平庸的书生文士怎么会认清天下大势?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人才是杰出人物。这里的卧龙和凤雏,才是这样的杰出人物。”
中国有一句古话,识时务者为俊杰。什么样的人是俊杰呢?那就是当某一个人处于大的形势面前,能够对当前的形势和力量对比进行一个准确的分析,明确各方的厉害和冲突关系,从而让自己站在有利一方的人,这样的人被称为俊杰。
这样的俊杰,如果用贬意来进行表述,那就是见风使舵的人,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墙头的草,看到刮东南风,那就跟着东南风走,看到刮西北风,那就跟着西北风走,因为是随风飘流,所以风险较小,这样的俊杰没有自己的主见。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把上面的声音再重复一下,只需要照本宣科地把主流媒体的话念下来给大家听,这就叫识大体,顾大局。有人还这样进行表述,跟着大势走,永远不吃亏。
这样的俊杰,当对形势看不准的时候,他们就深缄其口,沉默无言,因为他们知道,在看不准形势的时候,盲目表态是俊杰之一大禁忌,因为说不准哪一方得势,轻易表态要面临着很大的风险,轻则官位不保,重则人头落地,一旦等到形势明朗以后,俊杰们会纷纷出来表明自己的立场,有的还会往自己脸上贴金,表明自己很早以前就看准了某某是如何如何的不对。这样的俊杰们有时候会被人们称为老谋深算,因为他们什么时候都不会吃亏。
孔融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当世名儒,在儒学、文学上都有相当的成就,备受世人尊重、推崇,孔融让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这样一个大才子,后来为什么会被曹操所杀呢?
孔融的聪明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他在说话时却持才傲物,口无遮拦,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从不顾及对方的感受,即使对方是权倾天下的曹操。曹操打败袁绍后,把袁绍的儿媳甄氏(即洛神赋的主角)赏给了曹丕。孔融就给曹操写了封亲笔信,说“从前,武王伐纣,将纣王爱妾妲己赐给弟弟周公。此次,曹公效仿武王,将甄氏赐给世子,颇有胸襟,可喜可贺!”曹操还以为说的是好话,就很高兴,回到许昌就追问孔融典出何处?孔融却慢悠悠地回答:“啊,是我想出来的。我分析武王英明仁厚必不忍心杀死美人,把妲己赐给兄弟,正可满足怜香惜玉之心和顾念同胞亲情之意,岂不是两全其美吗?”曹操这才明白孔融在嘲笑他们父子,心中暗暗怀恨。
孔融有着读书人普遍存在的毛病,就是眼高手低,自以为才华盖世,想干些大事,但大事干不了,小事又不干。所用的都是轻浮士人,只会饮酒做诗,高谈阔论,但干不了也不想干实际的事:“融在北海,自以智能优赡,溢才命世,当时豪杰皆不能及。亦自许大志,且欲举军曜甲,与群贤要功,自于海岱结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事方伯,赴期会而已。然其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至于稽古之士,谬为恭敬,礼之虽备,不与论国事也。”“论事考实,难可悉行”。所以他虽然有很高的抱负,还看不起同僚的迎来送往的碌碌无为,可是他的干法更脱离实际,虽然在文化上有一些成果,但在经济上、军事上就不行,以至后来无处安身。在政治上更混乱了,看不出复杂问题的关键,也治不了狡猾的下级官吏。做事又很没条理,有时放松管理,有时“一朝杀五部督邮”,“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这为怀恨他的人提供了击败他的口实。
孔融在为人处事上崇尚浮华、随意,喜欢过放荡不羁、桀骜不驯的生活,士族作风很是严重。三国时,因为连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田地大都荒芜,人民生活没有保障。曹操为节约粮食,曾颁布一道禁酒令,因为酒是由粮食做的。但孔融极爱饮酒,就给曹操写了一封亲笔信,专讲饮酒益处,“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尧不饮千钟,无以成其圣。且桀纣以色亡国,今令不禁婚姻也。”他的意思是说:“天上有颗‘酒旗’星,地下有个‘酒泉’郡,人有海量称‘酒德’,帝尧‘千锺’称圣人。而且夏桀和商纣王是因为女色亡的国,那你怎么不把婚姻也禁止算了。”曹操忌惮孔融的才子大名,强忍愤怒,没有立即杀他。御史大夫郗虑出来上奏朝廷:以法免去孔融的官。可他却满不在乎,“虽居家失势,而宾客日满其门,爱才乐酒,常叹曰:「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那边禁酒,他被处罚还天天聚众饮酒作乐。曹操能不对他出离愤怒吗?
孔融对汉室可谓忠心耿耿,他针对曹操的“奉天子以从诸侯”的策略,上奏主张“尊崇天子,扩大君权,削弱诸侯权势”。这明白就是要曹操还政于汉献帝!曹操对孔融这个不识时务的政敌,再也忍无可忍。最终寻找很多莫须有的罪状,将其杀害。
对于自己真正的死因,孔融在他的《临终诗》中表达的很清楚:“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世事多变,一个恃才傲物、不识时务之人的下场是可悲的。
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但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吃点儿小亏反而能占大便宜,所以不妨将这句话改为“好汉要吃眼前亏”。中国人向来提倡“以忍为上”、“吃亏是福”,这是一种玄妙的处世哲学。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俊杰,并非专指那些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冲锋陷阵无坚不摧的英雄,而应当包括那些看准时局,能屈能伸的处世者。
假如你和别人开车时相撞,对方的车只是“小伤”,甚至可以说根本不算伤,你不想吃亏,准备和对方理论一番,可对方车上下来四个彪形大汉,个个横眉怒目,围住你索赔,眼看四周荒僻,也无公用电话,更不可能有人对你伸出援手。如果对方要求你赔钱,你该怎么办?
识时务者为俊杰,危急之中,保全自己才是最主要的。钱财都是身外之物,吃点亏也无防。吃亏的目的是以吃“眼前亏”来换取其他的利益,是为了生存和实现墓高远的目标,如果因为不吃眼前亏而蒙受巨大的损失,甚至把命都丢了,哪还谈得上未来和理想?
可是有不少人一碰到眼前亏,会为了所谓的“面子”和“尊严”,甚至为了所谓的“正义”与“公理”,而与对方搏斗,有些人因此而一败涂地,有些人虽然获得“惨胜”,却元气大伤!这又是何苦呢?
“识时务者为俊杰”是一句古语,很久以前的老祖先们就已这么说了。这句话是在人性丛林里行走的金玉良言,谨记在心,并且诚恳实践的人,必可在人性丛林里履险如夷。
所谓“识时务”是指了解客观环境的变化,给予妥善的对应。
由于人性丛林里的情势复杂多变,而“识时务”在求生存的观点来看,则有两种用意。
第一种是防范未然,并且捷足先登。也就是说,你必须时时注意环境的变化,并搜集别人的看法,评判未来可能的发展,如此即可避免伤害的产生,并比别人早一步行动,先期获取利益。而事实说明,成功人士都是个识时务者,醉生梦死的人很少成功的。
第二种是通权达变,转危为安。也就是说,在面临危机时,你必须评估各种处理方式对你的影响,并采取对你的最有利的决定,而“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最常被人使用,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为何如此?因为绝大多数人缺乏防范未然的“识时务”工作,所以才会碰上危机,而又因为种种顾忌,而弄得鼻青脸肿,因为如此,所以“识时务”这三个字才益发显出它的价值。能识时务者转危为安,也才是“俊杰”,古人之论,真是务实。
1966年,现代著名文学家林语堂从美国回台湾定居。同年6月,台北某学院举行毕业典礼,特邀林语堂参加,并请他即席演讲。安排在林语堂之前的几位颇有身份的演讲者,发表了冗长乏味的演讲,令台下听众昏昏欲睡。轮到林语堂时,他抬腕看了看表,已是十一点半了,于是就改弦换调。他快步走上讲台,仅说了一句话:“绅士的演讲应该像女人穿的‘迷你裙’,越短越好。”然后就结束了演讲。他的话一出口,大家先是一愣,几秒钟后,会场上“哗”地响起一片笑声,接着与会者用最热烈的掌声表达他们对这位优秀演讲家的拥戴。在第二天台北各大报纸上均出现了“幽默大师名不虚传”的消息。看来,即兴演讲者有口才还不行,还要有见风使舵的机智。
即兴演讲常常是由于某种特定的场景、特殊的时境所引起的。杨景时境的刺激解发了演讲者,使之产生了不吐不快的欲望。然而有些人只要兴致一来便忘乎所以,一发挥便如黄河决了口再也收不住。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演讲者如果不会见风使舵,随机应变,就是有口才,也只能令人生废;让听众“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