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gefazhan De Zhangai
人格类型发展的基本差异表面上看是兴趣上的差异,但实际上,差异要深邃得多,它存在于朝某一方向发展的自然倾向,和追求某一目标的自然愿望。自然倾向的成功发展不仅带来效率,还带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而自然倾向的缺陷则影响到能力和幸福。
假如自然倾向的发展完全依赖外部环境,那就没有什么值得担忧了,但实际上,良好人格类型发展的障碍受到环境压力的负面影响。
17.1 环境压力
人格类型发展最完美的模式是儿童的周围环境鼓励其天生能力的发展。但是,如果环境与其天生的能力冲突和矛盾,迫使儿童依赖非自然的精神活动过程和态度,结果会产生人格类型的变更,使得受害者失去自我,成为他人的粗俗和沮丧的复制品。最初存在的可能性越大,今后未能达到自我实现的沮丧和悲哀也越大。荣格认为,“作为一种规律,当外界的影响导致了人格类型的变更,个人会在今后成为神经官能症患者……对人格类型的逆转被证明对生理和机体都是有害的,通常会引发严重的枯竭状态。”(1923,415)
如果有的人天生没有将成为某一人格类型的自然倾向,那么,人们可以猜测,外部环境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哪些态度和过程应该得到发展。西方文明使男性倾向思考,女性倾向情感,两种性别都倾向外倾和判断态度。外部环境的压力则倾向感觉。所以,当任何人仿佛如一张白纸来到这个世界时,会被集体的铅版将白纸描绘成外倾感觉思考判断型或外倾感觉情感判断型。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人口比例中,很大程度是外倾感觉思考判断型或外倾感觉情感判断型。
但人格类型理论对此持不同观点,认为接受和遵循主要潮流的意愿是外倾感觉思考判断型或外倾感觉情感判断型内心倾向的基本部分。所以,这些类型的在人口中的比例高只是我们的时代某些更物质化的压力的原因,而非其结果。
17.2 对自己的人格类型缺乏信心
一些人格类型比较稀少的人认为,自己人格类型的稀少造成自己人格类型发展的障碍。在人群中,一般是3个外倾型与1个内倾型之比,3个感觉型与1个直觉型之比。尽管内倾直觉型的百分比在大学群体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较高,但在这些群体外,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内倾直觉型与其他群体的比例大致是1:15。除非内倾直觉型对普遍认为人格类型差异是一种缺陷的观点坚决不同意,否则,他们对自己人格类型的信心会减少。他们会不相信自己的偏好,也不愿意使用它,这样,又使得自己的偏好发展不充分,难以从中获益。这些人被谎言欺骗,没有使用自己的偏好,本来这是能够给自己的人格类型带来信心的。内倾感觉型尽管在总体人群中的比例没有这样悬殊,同样容易陷入这样的困境。
17.3 家庭缺乏对人格类型的认可
如果父母理解并接受孩子的人格类型,孩子就具有了立足的坚实基础和保持自己特质的场所。但如果孩子怀疑父母希望他们成为其他的人格类型,而不愿意是现在的类型,孩子就会失去希望。
当父母对人格类型具有了一些知识,他们就能够给内倾的孩子以新的生活希望。孩子们如果明白了他们完全有自由保持自己的内倾性,也就无须费尽力气地学习怎样更具有外倾性了。孩子们最容易受到不被信赖的伤害,不过,亲人的无知和不接受,哪怕是成人也会因此造成对自己的人格类型失去信心。
17.4 缺乏机会
对人格类型发展的显而易见的一个障碍是,缺乏使用自己偏好的精神活动过程和态度的机会。无知的父母会经常拒绝给孩子提供良好的人格类型发展的条件:内倾的孩子没有平静和隐私,外倾的孩子与同伴和活动隔离,直觉型的孩子被日常的烦琐性事务纠缠,感觉型的孩子被要求通过词语来学习,而没有任何可以触摸和感觉的辅助手段,思考型的孩子从来没有给予理性分析或辩论的机会,情感型的孩子处于整个不和谐的家庭,判断型的孩子遇上了独断专行的家长,感知型的孩子从来不允许到处乱跑以观察周围的新事物。
17.5 缺乏激励
缺乏激励会妨碍人格类型的发展。成长是漫长的过程,孩子只有在通过很好地做了某事后才能延伸其感知和判断能力。
当孩子对其行为开始了认真考虑,他们希望尽可能地看到事物和问题的整体。这样,他们就最好地发展了其感知精神活动过程。如果这一过程是感觉的,他们会关注事实,如果是直觉的,他们关注的是寻找可能性,这样,他们的感知就得到了发展。当他们看见了尽可能多的情况,就开始选择行动的最佳方式,这又最好地促进了判断精神活动过程的发展。如果这一过程是思考的,他们会努力预测将要采取的行动的逻辑后果,如果是情感的,他们关注的是涉及到的个人价值观:包括他们自己的和他人的价值观。这样,他们就最好地发展了判断过程。
但只有孩子们具有了很好地做某事的动机,上述这一切才能够出现,而这又涉及到关于动机的基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