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创立和发展电子转移反应理论而荣获1992年诺贝尔化学奖
鲁道夫·亚瑟·马库斯(美国,1923~),化学家,1923年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后加入美国国籍。1943年和1946年先后获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化学学士和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46年至1951年,马库斯先后在加拿大国家科学院和美国北卡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51年至1958年,他就职于美国布鲁克林理工学院,1956年,马库斯提出了电子转移反应理论。该理论广泛应用于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领域,以此处理众多电子转移体系和预测电子转移反应机理。1964年后,马库斯任伊利诺伊大学物理化学教授,197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8年后就职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
继陶布之后,在电子转移反应理论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就是美国化学家马库斯。他的研究几乎与陶布同步,不同的是陶布侧重于对内界反应机理的阐述,而马库斯主要是对外界反应机理的探讨。在1956年,马库斯应用介质连续统一体理论首次计算了溶剂分子内配位层外部的重新取向作用,他认为在外界的反应过程中经历了活性中间态,它是反应物分子间的电子“轨函的微弱重叠”的结果。1957年他从非平衡态电性极化作用出发,推导出活化中间态的活化自由能的计算公式。1960年至1963年他根据统计力学和势能表面理论提出了电子转移均相反应速度常数的定量计算公式。
马库斯用数学方式将电子转移过程的理论量与实验联系起来,为实验化学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他提出电子转移理论后的十年中又逐步发展和完善该理论。1964年,他对影响电子转移速率的因素加以定量处理,首次提出电子转移模型。宇宙中的一切化学现象,从本质上讲都是物质间的电子转移。马库斯的理论被广泛用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蛋白质的氧化还原反应等过程,他也因此成为电子转移理论的奠定人。
由于马库斯在创立和发展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巨大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1992年诺贝尔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