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在靛蓝、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荣获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
阿道夫·冯·拜耳(德国,1835~1917年),1835年10月31日生于德国柏林。父亲是位军人,后自学成为地质专家,他坚韧好学的性格影响了拜耳一生。拜耳先后在柏林大学、波恩大学、海德堡大学学习,曾从师于R。W。本生和凯库勒。1858年,拜耳获柏林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872年,他出任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1875年,拜耳继任李比希的职位进入慕尼黑大学直至逝世。拜耳在合成靛蓝、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研究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于1881年荣获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以及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戴维斯”奖章。1917年8月20日,拜耳逝世于施塔恩贝格。
从古至今,人们对喜好的颜色很难有共同认可的排序。但是,有一种历史悠久而奇特的颜色至今展示着它不衰的魅力。从古埃及法老的服装到不列颠南部布立吞武士的面孔,以及当今风靡全球的牛仔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使用靛蓝作为其装饰色。靛蓝是一种由天然分子构成的有机颜料,它在经过几次洗涤之后赋予不可替代的牛仔裤以褪色和“旧”面貌,而其他颜色就难以达到这种效果。靛蓝的优点就是不怕洗涤,这是由于其天然分子所决定。这种颜色不是通过化学处理与纤维结合在一起,而是将它存放在纤维素的链条上,这就导致了经过强力洗涤后部分颜色将褪去的结果。靛蓝这种独特的颜色非常稳定,具有长期不变色的特性,考古学家所发掘古代布匹上的蓝色仍很鲜艳。
靛蓝一词源于拉丁语“índicum”,即“来自印度”之意。它是从印度的一种蓼蓝豆科植物中提炼而得。正如朱里奥·恺撒大帝像(公元前102或100年~公元前44年,古罗马统帅、政治家)在《高卢战记》中所说那样,布立吞武士(不列颠南部凯尔特人的一部分)把自己染成靛蓝色只不过是借以恫吓敌人而已,因为古代凯尔特人认为靛蓝是神赐予他们用以保护自己的特殊色。靛蓝的植物属性一直为生产者所保密,对一百多年前的西方来说,它的奥妙深不可测。将蓼蓝植物的叶子放在水中磨碎后发酵,榨出无色可溶的汁液。用竹竿搅拌液体以使其充分接触空气直至液体逐渐变成蓝色糊状物,沉淀几小时后,就形成靛蓝。古罗马人认识的靛蓝始于作画,它也可涂在眼睛周围作为化妆品或者伤口愈合剂。
18世纪末,印度蓼蓝豆科植物进入美国并被大面积种植。那时,靛蓝被广泛用于制造矿工的粗糙结实的裤子,这就是最早的牛仔裤。1850年,奥斯卡·列维·斯特劳斯,这位牛仔裤工业的奠基人,使牛仔裤的生产实现了标准化。
19世纪60年代,拜耳开始研究尿酸,于1863年发明丙二酰脲(大宗安眠药物的母体)。1870年研究酚醛反应发现酚酞和荧光素。1865年至1885年,他研究染料,于1870年用靛红与三氯化磷反应并还原得到靛蓝。1878年,拜耳用苯乙酸合成靛红,确定了最早的靛蓝合成法。1883年,拜耳与巴迪斯克·阿尼林和索达·法布里克合作,首次揭示出靛蓝的分子结构,并于1897年实现其工业合成。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得以复苏和发展,风靡全球的牛仔服让即将消失的古老的靛蓝再次流行。
拜耳的父母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父亲约翰·佐柯白长期在普鲁士军队中服役,官至总参谋部陆军中将,由于在军队中长期服役而很少接触自然科学知识,他拜很多年轻学者为师,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了地质学专家,76岁时出任柏林地质研究院院长。年轻气盛的拜耳曾随口评价当时德国有机化学的权威凯库勒说:“凯库勒吗,只比我大六岁而已……”这立刻遭到父亲的严厉批评:“年龄不是衡量学问的标准,我的老师比我小30岁,难道我就不学了?”约翰·佐柯白为拜耳树立了勤奋的榜样。
成年后拜耳一直保持了谦虚和诚恳的品质。费歇尔获得博士学位时,谢绝很多聘书而甘心随拜耳做一名助教。当费歇尔超过老师时,拜耳推荐他到厄南津大学任教以增长他的才干。1902年,费歇尔先于拜耳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拜耳的品质在他的门生中得以遗传,如费歇尔、维兰德(获1927年诺贝尔化学奖)、费歇尔的学生瓦尔堡(获1931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瓦尔堡的学生克雷希斯(获1953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