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研究生物碱和其他植物制品的研究成果而荣获1947年诺贝尔化学奖
罗伯特·鲁宾逊(英国,1886~1975年),1886年9月13日生于曼彻斯特的菲尔德,早年进入曼彻斯特大学学习,1910年获曼彻斯特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12年至1915年,先后在悉尼大学和新西兰威尔士大学任有机化学教授。1915年至1921年任利物浦大学化学教授。1922年至1930年间,先后执教于安德鲁斯大学、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以及伦敦大学。1930年后一直任职于牛津大学,直至1955年退休。1975年2月8日,鲁宾逊逝世于大米森登。
鲁宾逊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但其研究工作涉及的范围甚广,主要致力于生物碱和色素方面的研究。他深入研究了多种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合成,如花色素、生物碱、青霉素、甾醇等,于1916年合成了巴西灵和苏木精。1917年,鲁宾逊用丙酮二羧酸在胺甲基化反应中合成颠茄酮,为大规模生产这种重要药物开辟了道路。1924年,他首次测定出罂粟碱、尼古丁的化学成分和结构。1925年,鲁宾逊提出植物碱的生成原理,阐明了吗啡和马钱子中原子排列的问题并合成了莨菪碱,从而进一步验证了植物碱生成理论的正确性。1946年,鲁宾逊还确定了马钱子碱、番木鳖碱的复杂结构。
1955年,他在所著的《天然产物的结构关系》中提出著名的生源学说。该学说对天然产物结构的阐明和化学合成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对生物碱分子结构进行详尽的研究,为抗疟药物的问世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他在生物碱和其他植物制品研究中的杰出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1947年诺贝尔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