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23600000002

第2章 第2讲 以心为本: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境界

非常荣幸作为爱诺思的报告人,站在这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使命的讲坛上。

感谢罗宾逊(Christa Robinson)主席的介绍,感谢罗宾逊主席和瑞策玛博士(Rudolf Ritsema)的邀请与盛情款待。大家早晨好。

我来自中国,带来的是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心理学,准备的演讲是以心为本的心理学及其所包含的意义。

中国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这是心理学史家们的基本观点。中国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这是心理学史家们的基本观点。但是很遗憾,当代大部分的学者,包括中国的心理学家,几乎都已经忘掉了这个故乡,忘掉了心理学的这一宝贵传统。我用“以心为本: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作为标题,是要寻找心理学的“心”的意义。在我看来,心理学的意义,是中国文化的本性使然,而这种心理学也自然以心为本。

一、中国的心与西方的心理学

我认为,在今天的中国,在同一个“心理学”的名称下,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心理学。其一是从西方引进的,翻译过来的“心理学”(psychology),这种心理学与目前西方的心理学基本上是一样的,或者说是同一种模式。而另外一种“心理学”,则是植根于中国文化,原生于中国文化的心理学,我称之为以心为本的心理学。

1.西方心理学在中国的出现——思索“心理学”的意义

西方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科学或新学科,在19世纪后期逐渐出现在中国。早期的中国学者用中文的“心理学”,“心”(heart或heart-mind)、“理”(theory or logic)、“学”(learning or discipline),翻译表达了西方的“psychology”。于是,中国的“心”,开始与心理学发生了语境上的联系。尽管远在汉代,已有中文“心理”词语的使用。而在宋代的时候,著名的心学和理学中实际上已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是这些并没有引起当代心理学学者们的重视。

不能不说是遗憾,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人关心这“心与心理学”的关联,以及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意义。绝大部分中国心理学家都是把心理学等同于源于西方的学科,中国的“心”所包含的意义被完全忽视了。

但是问题依然存在,为什么是“心”呢?中文所用的“心”(心理学),包含着特别或不同的意义吗?这是我开始我的心理学探索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那是许多年前,当我刚开始心理学的研究生学习的时候,不过这一问题至今仍然影响着我对心理学的认识和理解。

2.发现了西方的意识,丢掉了本来的心——寻觅的初衷

许多中国的心理学家和学者都认为,用“心”来翻译西方的心理学,本来就是一个错误。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人或传统的中国人,不能区别“心”与“心理”,“心”与“大脑”,或用“心”代替了大脑,代替了心理和意识。

但我并不接受这种说法,并且一直在寻求新的理解。在我看来,当我们用中文的“心理学”翻译引进了西方的新学科之后,我们获得了西方的意识,但是却丢掉了自己本来的心,我们的心随之在舶来的心理学中失去了其本有的意义。中国文化中心与心理学的内在联系也就此被割断,被遗弃,被遗忘。

不过,我的希望和努力,是要寻回这被遗弃和遗忘的心,寻回我们中国的心所包含的固有的意义。

3.心所包含的意义:以“思”为例,思维的心或心性思维

就我的理解来说,这种用“心”的翻译是没错的,错在人们是否能对“心”有正确的认识。中国的心所包含的意义,超越了头与大脑或由此而生的心理与认知,不是像人们所说由于中国古人对心之作用或功能的误解,导致了用心来代替大脑,而是因为中国的心包含着特殊的深意。正如西方的智者帕斯尔所说:“心有着心的理由,而这种理由我们还不能理解。心有着心的理由,而这种理由我们还不能理解。”

在荣格的传记《回忆·梦·思考》中,提到了他与山湖(Mountain Lake)的一段对话。山湖是美国的印第安人,这段对话发生在1924年荣格访问美国的时候。山湖认为,许多白人都是疯子,因为他们说他们是用头来思想的。对此使得荣格非常困惑,“当然要用头来思想了,难道还有不用头来思想的吗,那你用什么来思想呢?”荣格诧异地问山湖。山湖用手拍了拍自己的胸口说,我们在这里思想。

大家可以来看一看我们中国本来的“思想”,看一看我们汉字的“思”的构成和意象。

这汉字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上面的部分表示“头”(囟),头的最顶端;而下面的部分则是心。从头至心如斯如贯,始为“思”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我们也并非仅仅是用心来思维,而是同时用头和用心。实际上,这也是我所强调的以心为本的心理学的本来意义。

这是思维的心或心性思维,一种超越性的心灵境界。这是思维的心或心性思维,一种超越性的心灵境界。

二、以心为教:中国经典中的心及其意义

在诸多的中国经典中,《易经》、《书经》和《诗经》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它们也是后来诸子百家的重要思想源泉。同时,其中也包含着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基本思想,以及有关心的心理学的丰富意义。

1.圣人以此洗心——《易经》的寓意

《易经》被称为众经之首,大道之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影响深远。当然,其中也必然具有深刻的心理学思想和意义。

《易经》被称为众经之首,大道之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影响深远。当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翻译《易经》的时候,他曾为其中深邃的心理学洞见而触动。荣格自己把《易经》作为探索无意识的超越性途径。而我们大家也都知道,爱诺思版本的《易经》,我们的瑞策玛博士,在其《易经:变化的中国圣典》中,则试图把这神圣的内核,解读为一种朴素的心理学方法和方法论。

中国文化心理学体现为以心为本,《易经》中的心理学意义亦然。在《易经》坎卦之卦辞中,有“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的阐释。而在《周易·说卦》中,有“坎,为加忧,为心病”的注解。“心病仍需心药医”是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语,也是一种自然的信念。而在《易经》中,这心药与心病的医治均包含其内。《易经》系辞中称:(易)“能说诸心,能研诸虑;”“圣人以此洗心。”正如孔子所言,“洁净精微,易之教也”。我们中国的先哲们,所发挥的是《易经》极深而研几的作用,被称之为《易经》中所包含的圣人之道:“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在这“深”与“几”中,已是包含了无意识心理学的绝妙内涵。

当瑞策玛博士在其爱诺思版本的《易经》中说:“人们目前对不同文化和古老传统的兴趣,反映了我们重新获得这种神秘心灵的一种需要,因为这正是我们内在自性说话、思想和行动的基本方式。”我相信,他所表达的也正是这种以心为本的《易经》的心理学。

2.道统心传——《尚书》的寓心之意

在被称之为书经的《尚书》中,记载了远古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以及尧、舜、禹三代史前君王的事迹,寓意着中国文化道统的肇始。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尧、舜、禹早已不是个人的名称,而是道德、智慧和人文的象征。据《尚书》的记载,当尧禅让于舜,以及舜禅让给禹的时候,他们托付的是国家社稷,谆谆的嘱咐被归之为这样16个字: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持撅中。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持撅中。”这也便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十六字心经”,衬托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境界,人类心灵所能达到的超越性境界。这也便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十六字心经”,衬托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境界,人类心灵所能达到的超越性境界。而其中的关键之处,便在于“心”字上的功夫。《尚书》中的这种思想,在以后的中国儒家学说中得到了发扬,尤其是《中庸》的超越性功能,尤其是其中的“心学”传统:以心传心,以心为教。

3.言为心声——《诗经》的寓心之意

《诗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史诗之一,其中所包含的三百零五首诗歌,跨越千百年,从公元前的两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500年左右。诸多诗篇宛如天籁自鸣,质朴无华,后代哲人称言为心声,此之谓也。

若是说这《诗经》中所包含的,同样是一种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心理学,那么,它亦然是以心为本。正如《毛诗序》中所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孔子曾十分肯定地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并且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经典总结。可以说,《诗经》是中国文明史诗般的创造,也是集体无意识和文化无意识的呈现与结晶;其中包含着深远的文化意象,文化的阿尼玛和文化的心灵。

《礼记·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起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由于诗歌舞蹈本源于心,所以也有着心性所特有的自然与真实。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有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刘勰在其《文心雕龙·原道第一》也开宗明义:“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为三才。为五性之秀,实乃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可见,以心为本,自然之道。以心为本,自然之道。

三、文化传统,以心为本

在中国文化中,儒学、道家和禅宗是三支重要源流,影响深远,遍及哲学、人文和宗教,以及心理学等诸多领域。我们可以看到,儒学、道家和禅宗这三大思想传统,均以“心”为本。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心,同样也是中国哲学、中国宗教、中国文化和中国心理学的内在基础。

1.儒学传统——尽心知性

在我们中国,《大学》被称之为儒学入门的教材,经典的《四书》将它放在最前面。我们的《大学》开篇明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达于至善。”呈现的是人类心灵的崇高境界。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获得这样一种人类心灵的境界呢?《大学》告诉我们:“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正心诚意”(“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为心音,玄妙无尽;正心便是以心为本。于是,《大学》实为“心学”,根本所在同样是心上的功夫。

《大学》实为“心学”,根本所在同样是心上的功夫。在孔子之后,我们的儒学先哲孟子,曾用心来阐释孔子思想的基石:“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明确指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并且谆谆告诫:“学问无它,求其放心而已。”孟子进而发挥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儒学心法之深意尽在其中。

2.道家传统——虚心悟道

老子之《道德经》开篇,揭示道之玄音妙境,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由此,老子留下了道之“定义”,一个让后人琢磨不透的定义。但是,若是空凭口说,而没有心的体验,又如何能够显示道之真正寓意呢。这也正如《关尹子》所言:“心既未萌,道亦假之”。惟有寂静空明的心境,始能反映出道的深切蕴含。

在庄子的《人间世》中,借孔子与其学生颜回的对话,揭示了“心斋”的道理:“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虚心”也是老子的主张,“心善渊”之谓也。正如庄子所言:“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具有同样道家思想的中国先哲管子也曾在《管子·心术上》表达类似的见地:“虚而无形谓之道。”一旦获得那种寂静空明的心境,道也便自然显现,也便能够感悟道的存在及其意义。一旦获得那种寂静空明的心境,道也便自然显现,也便能够感悟道的存在及其意义。

3.禅宗传统——明心见性

禅宗也被作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本为“心宗”,凸显了“以心为本”、“以心传心”的妙旨。昔日灵山法会,世尊拈花示意,迦叶报以微笑,留下这涅槃妙心,精微法门,由达摩传来东土。

中国禅宗的重要奠基者是唐代的慧能,被称为第六祖师。慧能家贫,未曾读书。闻路人所诵《金刚经》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启自性求法之心路历程。最后由弘忍大师再度为其以《金刚经》传法时,慧能心灯启明:“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弘忍大师顿生赞叹: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为佛。(《坛经·行由第一》)

西方的精神分析,尤其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与禅宗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西方的精神分析,尤其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与禅宗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弗洛姆与铃木大拙之《禅宗与精神分析》流传广泛,荣格对《西藏度亡经》的发挥也影响深远。就在荣格去世前不久,所读的最后一本书,正是关于中国禅宗和日本禅风的专著。该书的前三章,记叙了虚云法师的年谱,呈现了当代明心见性的典范。已准备好往生的荣格深受感动,让其秘书写信给作者,表达其由衷的感激和欣慰。

四、以心为根:汉字中的心义

在中国,有“三教归一”的说法,也即儒学、道家和禅宗,本来有着共同的思想根源。而在我看来,这共同的思想根源,便是中国的心;儒学、道家和禅宗均以心为本。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中国“心”的含义呢?

1.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汉字的心采用了心脏的意象,容易使人们联想到心脏的功能。但汉字的象形本具有象征的作用;而所有中医的概念,其中包含了朴素的生理学或人体学说,也均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如人们常说的“藏象”。就此而言,即便是在生理学的层面,心已是具有超越性的意义,被称之为“生之本,神之变也”。

于是,这已是把可见的“心”,用来表示不可见的“神”的变化。孔子也曾用心来描述人的心理的成长,用“血气”的盛衰来比喻人的行为与品性。这也正如《医宗金鉴》中的解释:“形之精粹处名心……动物之心者,形若垂莲,中含天之所赋,虚灵不昧之灵性也。”这心中所包含的“天之所赋”,尤如人的精卵之合成,在“心”的概念中,已是包含了个体的生成和发展,乃至人之为人的道理。

2.总包万虑谓之心

同时,我们的“心”被用来表示思想、情感、意识,乃至态度、性格和意志,对此古代经典皆有明证。如《礼记·大学疏》中所说,“总包万虑谓之心”。《易经·系辞》中称《易》“能说诸心,能研诸虑”。有“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警句,有“圣人以此洗心”的名言。《诗经·小雅》中有:“日月阳止,女心伤止。”“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以及“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以转;我心匪席,不可以卷”等传世佳篇。同时,心还被称为智慧之所,灵性之源。如《管子·心术》中所云:“心也者,灵之舍也。”

在这里,在心与其心理学的寓意中,心已经完全成了心理学的“心”,它已经超越了“心脏”,同时也超越了“大脑”。我们的古人用心来表示人的心理和情感,人的灵性和智慧,以及表示人的心灵与精神世界。我们的古人用心来表示人的心理和情感,人的灵性和智慧,以及表示人的心灵与精神世界。

3.天心与道心——心的超越性

同时,我们中国的“心”可以为“道之本原”,或“天地之心”。《释文》中注:“心,或作道。”《易经·复卦》中有:“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十六字心传”中有“人心惟危”,还有“道心惟微”,由此奠立了中国心学的传统,以至于有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弘扬。

张载宣称“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传统的中国学者与智者,总是不忘“继绝学”,要“为天地立心”。在这种意义上,“心”可包含或表示一种天下的至理,中国古人对世事、人生和自然宇宙的认识和理解,也包含在这一“心”中。

中国文化心理学所揭示的,是不同于西方单纯大脑、认知和意识的心理学,而是在此基础之上,还包括了无意识、生命力和心知与体悟的知识体系。同时,这“心”所包含了,也正是这两种不同体系的联系和中介。因此,对“心”的重新认识,也包含着对“心理学”及其意义的一种新的理解。

五、结语:以心为本与为心理学立心

西方的心理学家们曾把中国作为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许多著名的学者都在追求中国的文化与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而我们中国的心理学家则是在“念佛生西方”,将心理学单纯作为源自西方的科学。我认为,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因为引进了西方的“psychology”,接受了西方的“mind”,而丢弃或忽略了自己的“心”。在我看来,唯有“心”与“脑”的结合,才会产生真正的心理学的智慧,也才能够拥有充满意义的心理学或发挥心理学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唯有“心”与“脑”的结合,才会产生真正的心理学的智慧,也才能够拥有充满意义的心理学或发挥心理学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实际上,通过西方心理学家们百余年的努力,当代的心理学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躯体,四肢俱全,形成了诸多的分支;甚至也有了一个注重认知的头颅……但是,其所缺少的,正是一颗“心”。而在我们中国文化的心理学中,所蕴含的也正是这种“心”的意义。

若是说我们心理学的目的是增进人对其自身的认识,那么这种认识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自我或自性的发展。自我的发展应该是一种整合性的发展,这是我们的一种理解和信念。我们不但要发展我们的“自我”(ego),而且要发展我们的“自性”(self);我们不但要发展的我们的头脑,而且要发展我们的“心”。

以心为本,由此来阐发的中国文化心理学是一种境界。以心为本,由此来阐发的中国文化心理学是一种境界。这不仅仅是为了弘扬我们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同时,也是想借此题目,来引发西方的心理学家们,对于自己本心及心灵的重视。这心,是人类之心,是人类所禀赋的天地自然之心。因而,这心是同一的,这心具有统一性。当我们的心理学真正拥有了这心的意义的时候,我们也就拥有了一种统一的整合性的心理学。对于这心的理解是一种境界,一种人类心灵所能达到的境界。

答问

“瑞策玛(Rudolf Ritsema)”多谢申荷永教授精彩的报告,充满新意的表达,给我们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心的心理学观点,这也是一种新的心理学视野,必将启发整个心理学的思想和发展。我有这样一个想法,可以考虑直接使用汉字的“心”——“xin”,不要用英文的heart。因为在西方人的习惯中,这英文的heart,并不能充分表达中文的“心”的深刻意义。

“申荷永”多谢瑞策玛先生的回应和建议。我曾考虑用“heart-mind”或“heart-soul”来表达我们汉字的“心”(瑞策玛插入说:这样可能会好一些。)因为在一些汉学家的翻译中,心被单纯用作“mind”的居多。也就是说,很多人把汉字的“心”翻译为西文的“mind”。但考虑到我们中文的“心理”或“精神”,更为接近于mind;而我们中文的“灵魂”更接近于“soul”,所以,就这样直接用了“heart”。当时我有这样一种想法,这“heart”应该被心理学家们赋予一种专业的内涵;当大家接触了中国文化中心的意义的时候,也可能就会换一种态度来对待“heart”,这也就是我所希望的为“心理学立心”了。后来,完成了这份报告的准备的时候,我感觉到,在寻找中国文化中的“心”的意义的时候,也是要寻回西方“heart”的本义。比如就“heart”的词源或古用法而言,本来可以表达人存在的“中心”和“源泉”(the vital center and source of one's being, emotions, and sensibilities, the most important or essential part of human being);可以表达人之心性和信仰的深刻蕴涵(the repository of one's deepest and sincerest feelings and beliefs),人之情感、气质和个性的基本深层结构(emotional constitution, basic disposition, or character),以及人之心智和想象力的根本所在(the seat of the intellect or imagination)。给人的感觉是,西方的思想,就其源泉而言,也是从心开始的,但逐渐上升为头脑,演化为“mind”(心理),而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一直是深深地守住“心”来做学问。西方的思想,就其源泉而言,也是从心开始的,但逐渐上升为头脑,演化为“mind”(心理),而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一直是深深地守住“心”来做学问。

“圣蒂纳(Shantna Augusto Sabbadini)”我很欣赏你对《易经》中与心有关的“寓意”的阐述。就整个《易经》而言,这心的意象如何,心被赋予了怎样的意义呢?

“申荷永”多谢圣蒂纳。《易经》中心的意象,仍然是我所思考的问题。除了所介绍与描述的《系词》中的“圣人以此洗心”,以及(易之)“能说诸心,能研诸虑”,以及“坎卦”的“惟心亨”之外,最使我着迷的,就是《咸卦》或者说《咸卦》的“心”的意象及其意义。

“咸”者感也,“感”字含心,“感”中已是包含了“心的意象”和意义。正如《咸·彖》所述:“观其所感,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而《易经·系辞》中对“易”所作的解读:“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同是凸现了易感之心意。

但“咸”字无心,呈现的是《易经》中“无心之感”的特殊意象和特殊内涵。

或许,这不仅是无心,而是衬托着一种超越性的意境。正如《易经》“复卦”中所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易经》咸卦中的感义,也应本于这种“天地之心”。正如《咸·彖》的注解:“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也是要我们追求这种“天地感”和“圣人感人心”中所包含的意义。

于是,有了“咸”之无心之感的深意和理解,那么,整个《易经》,充满着心的意象,充满着心的意义。整个《易经》,充满着心的意象,充满着心的意义。

“瑞策玛(Rudolf Ritsema)”我们一起的工作,遇到的是《易经》的“损”卦,我想听听你对这一卦的看法。

“申荷永”多谢瑞策玛先生帮我获得的这一卦。

在《帛书周易·要》中,有一段孔子对于“损”和“益”卦的评说:“《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损》《益》之变者……顺天地之心,此谓《易》道。顺天地之心,此谓《易》道。”

尽管我不能完全明了孔子所说的《损》《益》中所包含的《易》道,但当我遇到这卦的时候,首先要面对的是“损”的基本语义,正如我们的谚语所说:“满招损,谦受益”。此语出自《尚书·大禹谟》,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这是瑞策玛先生为我获得这卦时的最初反应。

于是,这让我想起《说苑·敬慎》中所记录的一段故事,同样是有关孔子论《损》《益》两卦。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则喟然而叹。子夏避席而问曰:夫子何为叹?孔子曰:夫自损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叹也!由此可见,损益之间寓意非凡。

于是,我对所遇到的“损”,也就涌现出来一种新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积极的。我想我可以用老子的章句来做表达,那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可能,这同样是我现在所需要面对的,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回到国内。

同类推荐
  • 南怀瑾的商业智慧

    南怀瑾的商业智慧

    纵观南怀瑾老师一生的业绩修为,可以用两句意味深长的话概括:“手无分文,富可敌国;身无片职,权倾天下。”他的商业实践和对工商界人士的关注与护持,他毕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众生,推进文明,其实质都是为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理想的写照,是中国古今文人穷其一生所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和高度智慧的体现。
  • 拯救工作

    拯救工作

    本书以幸福为切入点,从如何得到幸福的各个方面展开叙述,从直面的询问:你工作幸福么,到深入的剖析为什么不幸福,怎么才幸福。从当今职场打工者的心理出发,针对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给出建议和启发,帮助人们走出迷茫和困境。旨在打开职场人士的思维陷阱——工作不是为了赚钱而做的苦役;工作不是放置抱怨和烦恼的垃圾堆,工作才是人生幸福所在,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塑造积极的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才获得,当自己成为一个积极、热情、专注、勇敢、并有了管理自己的理想以及时间的能力的时候,幸福自然会飘然而至!
  • 改变青少年命运的100句金玉良言

    改变青少年命运的100句金玉良言

    警句、名言对青少年成才有重大的影响。作者以讲述简明、生动小故事的形式,选编了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商界精英、艺术大师、体坛明星等有重大影响历史人物,这是他们经磨砺,成才成功的感悟,以此奉献给广大青少年读者。
  • OL的职场修炼法则:女人不可不知的办公室哲学

    OL的职场修炼法则:女人不可不知的办公室哲学

    办公室的生活是现代职场女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公室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个职业女性实现理想、成就人生的主要途径。如何轻松游走于职场,成为办公室里如鱼得水的美丽OL,得到老板赏识,并一步步向事业的顶峰迈进……这越来越成为职场女性关注的话题。本书为职场丽人提供了一些取胜于职场的哲学,让女性的职场之路更为畅通,人生之路更为辉煌。
  • 人一定要活得明白

    人一定要活得明白

    本书从多方面论述了心灵的本质,让人们树立好正确的人生坐标,活得明明白白。
热门推荐
  • 卿轻入君心

    卿轻入君心

    云舒把最美好的青春给了莫儒澈,换来的不过是被心爱之人亲手杀死,她穿越而来,决心绽放光华,弃情绝爱。原身尊严,云舒要帮她找回!曾经伤害过她的人,云舒要他们生不如死!曾经瞧不起她的人,云舒要他们亮瞎狗眼!不想,来到这个世界后,云舒第一个朋友,最理解她的朋友,下来一道圣旨,封她为一个王爷的王妃?云舒再一次真切地尝到了背叛的滋味。行,嫁就嫁吧,她还要谢谢那个所谓的“朋友”,又让她认清了这个世界呢!但,云舒可不只那么简单。主动找到王爷,霸气宣告:“我嫁你,你娶我,我们俩就做表面夫妻。只要你不做的太难看,我都可以忍受。”这一世,她要活出真实的自己,让愚昧的世人擦亮眼,那个光华万千的女子,叫做——傅云舒!
  • 青梅和竹马中的爱情

    青梅和竹马中的爱情

    他和她从小认识,互相喜欢对方,他就这样被她缠住。
  • 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 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大约作于1596~1597年。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和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上册(节选)。
  • 皇霸九州

    皇霸九州

    当九州皇祀观出五霸七雄的天象,当人族五大势力齐聚风云祭坛当荒之州十大天妖古族走向联盟,当天魔州大魔破印而出当御天阁大弟子在无奈下将自己儿子抛弃,当被抛弃的婴儿在夜城中惊世而出五霸七雄,争霸九州,圣人泣血,天地皆哭命运没有不公,当一扇门关闭,必有一扇窗打开,一场乱世图卷,徐徐展开。
  • 女帝赋

    女帝赋

    相府长女有何用?照样要在街头靠卖鱼为生。皇子王妃有何用?依旧要担心哪天小命不保。男子为帝有何用?昏庸无能,奢靡腐烂,纸醉金迷,即是帝王?若能抚平天下事,女子也可称帝王。为何不可?
  • 君臣介

    君臣介

    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万恶的旧社会里,有着太多的等级规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强者如云的江湖,左右不了国家的存亡。身不由己在江湖,为人子民有拘束。恒宇,一个人,背负着亡魂的寄托,将会有怎样的情感经历,将会如何处理君臣关系,又该如何问尽武道…
  • 异界生物大师

    异界生物大师

    没有成功之事,只有成功之人。无论那个世界,只要你够努力,即使命运和老天的不公,我依然坚信自己能踏出那一步!!!
  • 一念在后,佑你向前

    一念在后,佑你向前

    她是李家的高贵女王却沦陷他的怀抱她颠沛流离只为获得他的关注她无心无肺却被他逃走了心
  • 月华天

    月华天

    她是常国皇族最精炼的杀手,却被皇帝为了一己私欲而作为祭天贡品。为了报仇,她以魂魄做了筹码,换来了重生。她被迫寄生在宰相女儿身上,白日她装成千金大小姐,夜里乘着月光杀人。她被迫嫁给仇人之子,在朝夕相处之下,对他产生了感情。仇恨与爱情交织,该选择什么?当历史重演,又会否有人相救?
  • 亲爱的莫老板结婚吗

    亲爱的莫老板结婚吗

    “她是缠绕着大树生长的藤蔓,拼了命的往他的身上爬,而他却张牙舞爪地用树根,不休停的往她心里钻!”莫泽轩订婚了,所以和包养了四年的情妇苏筱结束关系。两人本来应该桥归桥路归路的,可是分开不到两个月,她打电话来。语气依旧那样轻佻愉快,她说:“亲爱的莫老板,我怀孕八周了,你还要结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