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适当地批评孩子
(1)不适当地批评孩子对孩子心理的不良影响:有很多家长在指导、教育、批评自己的孩子时,往往不分地点、时间、场合,不管有人没人、人多人少,也不管是生人熟人,这样不但使孩子难以接受,达不到教育效果,还会引起孩子的愤慨、反抗,并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这种行为实际上是让孩子当众出丑。家长产生这样行为的原因是:有的家长认为把孩子的坏毛病、缺点当众抖一抖、曝曝光,可以刺激一下孩子,触动一下孩子,让他感到羞愧从而改正错误。要知道随着孩子的长大成人,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家长这样做,不仅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很容易使他产生自卑感,家长也将失去孩子的尊重,而且还会影响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因为这会使孩子觉得以后再也不好意思见到亲戚朋友了,尤其是担心这些亲友们嘲笑自己,担心他们看不起自己。还有一些孩子则产生较为强烈的逆反心理,表现逆反性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有的孩子会当面顶撞家长;有的会一言不发,以示反抗;有的会对父母产生敌对,在以后的生活中与家长对着干,不管家长说什么,说的是否正确,都听不进去,我行我素,继续做家长不喜欢的事。受到这样打击的孩子如果没有坚强的自信和坚定的信念做后盾,就非常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束手束脚、畏惧、羞怯、自我否定,陷入极端的自卑;要么转向另一个极端——用以丑为美的变态心理来进行自我防卫,干脆一丑丑到底,我行我素,破罐子破摔,没有了上进心,同时还和父母对着干,父母叫他往东,他偏要往西。所以,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因为孩子的自尊心是稚嫩的,如果由于家长批评方式不当而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那可真是得不偿失。不但孩子的错误没有改正,反而加深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隔阂,影响孩子心理和行为的正常发展,真正成为“好心办坏事”。
(2)家长正确的做法
①批评孩子要讲究时机和场合。当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不要因为着急就感情用事,随心所欲,不分时机、场合,只顾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不给孩子留任何情面。
②对孩子的批评要恰当。要恰如其分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和短处,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同时要顾及孩子的心态,顾及他的面子。
③悄悄地批评。其实,家长对孩子轻声细语地悄悄批评比大声斥责更有威力。悄悄对孩子进行批评,不仅可以使孩子感到家长的高雅、文明,而且还带有现代人的某种特殊魅力。
④避免伤及孩子自尊,避免让孩子尴尬。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可采用耳语,弯下身子讲话,甚至把孩子叫到僻静处悄悄地批评,这体现了对孩子的一种尊重、一种保护,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避免了孩子在外人面前尴尬。
⑤要注意不要夸大事实,不要没完没了,不要转为人身攻击。当对孩子的指责与事实不符合的时候,孩子的心理是非常委屈的,所以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夸大事实,不要渲染事件的危害性,不要没完没了,更不要转为人身攻击,否则这样的批评,就会超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2.批评过多
(1)家长爱批评孩子的原因
①家长认为自己有责任严格要求孩子。家长认为孩子的那些缺点和错误是对孩子有害的,应该改正。家长害怕孩子不懂其中的道理而受到影响、伤害。家长认为,孩子永远是孩子,他们不知世间险恶和生活艰辛,又缺乏生活经验,父母有责任时刻提醒他们。正确的做法是,对孩子影响大的事情要批评孩子,而小的事情只需要给孩子提个醒,让孩子自己在实践中去体会,有时让孩子吃一点亏也是一件好事。
②家长对孩子期望、要求过高。有些家长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再加上现在的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便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于是对孩子提高期望值,在这种高标准的指导下,家长对孩子的不满意较多,所以批评也较多。
③家长在工作上和生活上不顺心。有些家长由于家务劳动繁琐,或由于在单位及外面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便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替罪羊,对孩子越看越不顺眼,越想越不顺心,这也不是,那也不好,于是对孩子批评个没完没了。
④家长的个性不健全。一些家长经常批评孩子,这与他们的个性有关。有的家长是属于那种非常敏感的人,就是喜欢批评个没完,大事小事他们都要管,不这样他们就觉得放心不下。
(2)批评过多对孩子的不良影响:过多的批评对孩子的心理是一个折磨,对孩子的教育毫无益处,反而还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①家长过多的批评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厌烦心理。②家长过多的批评容易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烦。③家长过多的批评容易破坏家庭气氛。在这种不良的家庭氛围中,孩子的心情会受到感染,会感到苦恼,长期下去可能会影响其人格与心理的正常发展。
(3)家长的正确做法:较多的批评之所以让孩子厌烦,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是由于它失去了语言传递思想的意义,而构成了对人心理平静的一种严重干扰,尤其是一些反复的批评更是如此。心理学试验表明,当载有新奇、重要信息的语言第一次讲出时,对听者大脑的刺激最大,造成的印象最深;其后每重复一次,作用就会依次递减。重复次数多了,就会使大脑自动关闭其接受系统。在这种情况下,若再批评下去,只会变成无关痛痒的废话,有时甚至会引起其他的一些不良效果。因此,如果有爱批评孩子的家长,就应好好反省一下,自己这样做到底有没有用。如果孩子对自己的批评非常反感,并且孩子与自己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那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此,我们建议:
①家长要相信孩子有能力自我完善。批评太多会使孩子束手束脚,唯恐一不小心又犯错误。因此,家长要相信孩子,不要告诫太多以致束缚孩子手脚。家长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在某些方面,他们的能力甚至超过了家长。要相信特别是对处于青春期或青春期以后的孩子,他们有能力去思考和解决在生活上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就是失败了也无所谓,“吃一堑,长一智”,相信他们下一次一定会做得更好。家长只要在旁边注意一下,适时地帮助、提醒和鼓励一下就行了。
②尊重孩子,对孩子的批评要适可而止。对孩子的错误可以找一个时机,双方坐下来,家长郑重其事、心平气和地以平等的口气把孩子的所作所为分析一遍,使其明白利害,明辨是非,做到心服口服。这种谈话一次即可,千万不能多,也不能没完没了,批评多了反而不起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对好人好事的议论,对优良品质和良好习惯的赞扬,使孩子从中悟出该怎么做。
③家长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批评孩子当成自己发泄的渠道。当自己想要批评孩子时,先要忍耐一下,换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孩子,多看一下他的可取之处,这时怒气就会消失,还会发现孩子的优点越来越多。
④不期待孩子完美。每个家长都不要期望成长中的孩子十全十美,期望他们的行为合情合理。因为这是不现实的,他们有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有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成长中的他们出现错误或过失是在所难免的,家长应学会以宽容、理解的态度来对待他们,不要紧盯着他们的缺点。要知道多次越来越没分量的批评不如一次恰如其分的批评。
3.金钱作为奖励的唯一手段
(1)金钱作为奖励的唯一手段是当今较为普遍的现象:很多家长把金钱当成奖励孩子的唯一的手段,一切用钱来了结。这样的家庭教育是非常成问题的。许多家长一提到要奖励孩子,就立即想到了要给孩子奖金,觉得既方便又实在,还能起到奖励的作用。家长希望给孩子以现金奖励,孩子能拿到钱,他们能看到给孩子带来的期望的结果就皆大欢喜了。至于能不能真的起到奖励的作用,会不会带来其他影响,却从来没考虑过。
奖励是一种对孩子比较突出的、优秀的行为或取得预期的结果给予肯定的评价,并使用某种手段给予强化,促使孩子继续发扬优点,再接再厉,取得更大、更多成就的教育方法。它也是家庭教育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奖励使用得当将有助于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激发孩子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也有助于抵制与克服不良品行的滋生和蔓延,起到积极而有效的激励作用。正确的奖励可以增强孩子的荣誉感与自尊感,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促使他们奋发向上,但奖励要慎重、准确、讲究分寸。父母对孩子的奖励方法和手段过于单调,过于频繁,会使孩子对奖励无所谓,使奖励失去应有的分量,所以孩子对奖励不奖励无所谓,这就失去了奖励的意义。有的时候奖励不当,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仅仅将金钱作为奖励的唯一手段,这是对奖励方法简单化处理。这不仅不能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还会因为频繁而盲目地使用金钱手段,给孩子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
(2)金钱奖励会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
①会使孩子形成拜金主义思想。这种奖励的方式,会让一个没什么辨别力的孩子片面地领略了金钱的魅力,会夸大金钱的作用,从而拜倒在金钱的“魔力”下。
②降低奖励的激励作用。金钱并不是一个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的激励物,更何况是频繁地使用金钱奖励,就更会降低奖励的作用。对孩子来说,金钱并不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尤其是孩子的吃穿住行都是由父母承包,而且有零花钱的情况下,孩子并没有对金钱的迫切需要。另外,金钱的奖励与孩子的荣誉感、自尊感没有关联,这种奖励无益于孩子荣誉感和自尊感的建立。
③金钱奖励会使孩子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轻而易举地获得的金钱,孩子并不会珍惜。高兴、欣喜之余,就会乱花钱。反正是意外之财,不花白不花。于是,请客吃饭,进游戏厅,买名牌,花钱如流水。甚至有的孩子为了获得家长的金钱奖励,在同学们面前摆阔,不惜编造成绩单,制造谎言,蒙骗父母;有的孩子甚至产生了狭隘的竞争心理,诋毁、贬低别人;有的孩子因为钱而走上了犯罪道路。
④金钱奖励会使孩子在其他方面发展落后。如果家长仅以金钱来奖励孩子的学习,这极易使孩子只关注自己的学习而放松其他方面的自我要求。他们可能在体育锻炼、社会交往能力方面有很大的缺陷。结果出现了社会适应不良,甚至在上大学后也无法处理人际关系。
4.家长在不良价值观基础上产生的不良激励
现在有很多家长,在他们不恰当的奖励下,使孩子的意志品质变得脆弱,在这种激励下孩子非常害怕困难,一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成为意志薄弱的人,所以要改变这种不正确的激励措施。
很多家长具有以金钱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价值观,他们以赚钱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高低、本事大小的重要标准。一个人拥有的金钱越多,似乎他的本领就越大,能力就越强。但是,家长要认识到一个人能得到金钱的多少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只要家长树立这样的价值观,就不会向孩子灌输金钱至上的观点。
很多家长有金钱至上的观点,虽然现在这个社会金钱占很重要的位置,但是要破除“金钱万能”的观念,尤其是在我们国家,有着深厚的儒家文化积淀,有着悠久历史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道德传统。要知道在这样的社会中有许多东西不是金钱可以购买的、可以替代的。如友谊、爱情、感情是不能靠金钱来获得的,如果我们张口是钱,闭口是钱,只会惹来人们的鄙视。尤其是在孩子很小,还没有什么辨别力、判断力的时候,在价值观、是非观还没有形成的时候,被迫地、潜移默化地接受“金钱至上”的观念,形成金钱万能、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想,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5.不恰当的惩罚
现代儿童教育观点提倡对孩子鼓励和表扬,但大多数中国家长却喜欢惩罚的作用。惩罚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或手段,并非完全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对儿童尤其是6岁以下的幼儿,某些时候,惩罚还是必要的,因为他们的心理还没有成熟到可以接受说理教育。惩罚的目的在于提醒孩子:社会对他们的行为是有限制和约束的,不能为所欲为。尤其在一些场合不容多讲道理,如在大庭广众之下,需要迅速约束住孩子的捣乱行为,惩罚不失为一种有效措施。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惩罚方式是不好的。
(1)不恰当惩罚的方式:
①一冷一热,一软一硬,软硬兼施。在家长中一个采取强硬的方法,信奉“棍棒”教育,另一个则采取温柔的手段,安抚、慰藉孩子;家长中一个人对孩子冷淡、漠然,另一个人就对孩子温和、热情。在这样的惩罚下,往往使一个家长的惩罚效果,在另一个家长的温柔下全给否定了。如有的孩子在爸爸的批评下,孩子正反思悔过,面壁而泣,那边妈妈已经为孩子做了许多好吃的饭菜。不久,孩子又被妈妈狠狠数落了一通,不吃饭了,爸爸又着急了,偷偷塞给孩子几个零花钱让孩子买点自己喜欢吃的。一反一正,一来一去,孩子就在这“一硬一软”、“一冷一热”的教育模式中困惑起来,搞不清楚谁是对的,是爸爸,还是妈妈,还是自己根本就没有错。这样,惩罚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教育作用。而且,孩子在经历了这样一次和两次后也学会了逃避惩罚的办法,爸爸要施加惩罚时,就投靠妈妈,寻求妈妈的保护和安慰,反之亦然。
②先冷后热,先硬后软。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在惩罚孩子以后,又怕孩子受不了,再加上自己心疼孩子,于是主动向孩子承认错误,做检讨,请求孩子的原谅,而没有向孩子指出惩罚他的原因。家长这种忽冷忽热、冷热无常的做法会使孩子感到委屈,不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里,还是自己根本没有错。这样的惩罚可以造成孩子不知如何改正错误,同样的错误还会再犯,又照样受到惩罚,最后进入一个怪圈,先惩罚,再请求孩子原谅,这样孩子的错误是不能改掉的;孩子也可能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做才好。孩子的成长、个性的形成,需要一个稳定的、有利的环境。家长对孩子冷热无常、态度转换过快,则会使孩子无法形成成熟稳定的个性。
对孩子的管教要严格。但是,严格并不是打骂施暴,更不是虐待,惩罚只能作为不得已而用之的教育手段,而且只能作为一种最后选择使用的手段。惩罚并不是目的,但惩罚手段只要运用得当,也会发挥一定的教育效果。
(2)恰当的惩罚方式:
①家长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两个人要行为、意见一致,互相配合。如果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能行为、意见一致,不能相互配合,则会引起争端,使孩子可能利用父母间的矛盾逃避自己应负的责任。
②惩罚之后,示之以爱,晓之以理。在对孩子进行惩罚后,稍过一会儿,家长应表达出对孩子的爱,但同时要使他们明白家长这样做是为了帮助他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是出于对他的爱。不要因这场惩罚而损害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但是,不要忘了对孩子晓之以理。
③教育要有一致性、稳定性。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一致,不能现在是一种态度,一会儿又变成另一种态度。
④用自然结果法代替惩罚。自然结果法是法国大教育家卢梭在其教育专著《爱弥儿》中提出的教育方法,是让孩子体会到他们的某些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没有家长的任何干涉。如有的家长对孩子穿衣服也非常注意,结果只要家长没有安排自己穿什么衣服,孩子就不会穿,所以应让孩子自己决定今天该穿什么衣服。如果不穿足够的衣服会冷,甚至感冒生病;不吃饭会饿等。孩子可以从这些自然结果中得到教训而自动改正不良行为。
6.不要粗暴地对待孩子
(1)粗暴对待孩子的形式多种多样: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够耐心细致,使用过于粗暴的言辞、行为,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当孩子遇到考试失败或别的挫折时,有些家长不是宽慰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找出失败、挫折的原因,而是讽刺、挖苦孩子,粗暴地对待孩子。家长对于孩子的不争气,常常说:“你真笨”、“真愚蠢”、“蠢猪一样”、“人家都比你强”。还有的家长在孩子做错了事或弄坏了某件东西后,不分青红皂白,大声呵斥孩子,还有的家长更干脆,什么话也不说,上来就是一顿拳脚。
(2)粗暴对待孩子的消极后果:对孩子粗暴的教育方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使孩子的心灵遭受损害。当家长打骂、训斥孩子时,孩子的心灵和肉体都会有所反应,他会有不满、委屈、愤怒和仇恨的情绪,甚至有报复的幻想。同时,正因为有这种报复的幻想而自觉惭愧,又因为这种惭愧而深感不安,从而使孩子幼小的心灵遭受折磨,并因此而造成损害。
②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家长粗暴地对待孩子后,孩子慢慢就会相信自己是个笨蛋,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并会认为自己真的很笨,因此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就会非常胆怯,而且会产生回避行为,这样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或障碍时,再也不会动脑筋下工夫战胜困难,而认为自己要避免被别人嘲笑,只有不去参加比赛或竞争。一旦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对孩子的影响将是一生的。
③粗暴引发粗暴。家长非常粗暴,动不动就打骂孩子,会引起孩子的粗暴行为。要知道家长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长对待孩子的粗暴方式也让模仿能力非常强的孩子学会了粗暴,可引发孩子的不良行为。如将自己的不满发泄在同学身上,粗暴地对待自己的同学,打骂欺凌比自己弱小的同学。稍大一点的孩子也会用粗暴的方式反抗自己的家长。
④粗暴引发孩子不良的个性。家长粗暴地对待孩子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使其失掉自信心,可以使孩子形成懦弱、胆小、多虑、优柔寡断和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
专家提示:
家长对待孩子要宽严适度,准确运用奖惩手段。这样,才能使孩子明辨是非,知道对错,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