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确的奖惩态度
(1)孩子犯错误后,要坚持说服教育,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家长对孩子犯的错误,千万不要大惊小怪、惊慌失措,并在孩子面前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或是在许多人面前出他的洋相,如“他现在是个坏孩子了,大家都不喜欢他了”,甚至痛打一顿。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不仅不能使孩子接受教育,相反会使他因产生恐惧心理,或是产生“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对立情绪。正确的态度是既要抓住不放,又要谨慎对待,先要了解情况,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坚持耐心说服教育,帮他分析所犯错误的危害,并使他懂得做错了事要勇敢地承认,改正了还是个好孩子。
(2)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不能过分严厉:当孩子提出某种看法,不要因为与家长的想法相左就断然否定。有时做家长的需要转换一下视角,从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问题,体验一下他们的处境,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或者理解孩子的想法。过分严厉刻板的做法是有问题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最出色的孩子往往不是那些被家长管得死死的孩子。有些家长也许会认为,是这些孩子本身素质好,其实,很多孩子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3)孩子并非是盯得越紧越好:孩子天生就有一种主动好学的劲头,做家长的,有时应该放松一点,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去摸索,打翻点东西,蹭破点皮,并不可怕,怕的是渐渐磨灭了孩子的求知欲。管得太严的孩子,往往缺乏主动性,即使他把一切做得好好的,也只是为了应付家长,为了博得周围人的欢心,而不是为了他自己。所以,这样的孩子一旦到了一个需要他发挥自己能动性的场合,往往会不知所措。
2.奖惩失度的弊端
奖励是对孩子良好表现的认可与赏识,而惩罚则是对孩子错误行为的阻止与警戒。恰当的奖惩不但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还有助于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情。但是,奖惩要讲究原则,讲究尺度,否则就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奖惩是家长经常使用的一种教育强化手段,当孩子的言行符合家长的要求时,就给予孩子以表扬,鼓励孩子这种好行为,当孩子的言行表现违背要求时,家长就给予孩子批评,以抑制孩子坏行为的再次出现。但是,许多家长却不懂得一个道理,奖惩只有被恰当使用,才能发挥其真正的功效,如果家长随心所欲地滥用表扬与批评,往往会对孩子个性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有的家长在自己不高兴的时候,对孩子的要求是非常严的,但是在自己高兴的时候,则孩子怎么样都成,这样有时弄得孩子无所适从,还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已经惩罚了孩子,他们说“我们打孩子啊”。他们认为惩罚就是打孩子。这些都是对处罚的滥用。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从来没有赞美,认为孩子做对了就不必说,错了才能说,这样家长从来没有表扬过孩子,孩子认为自己做得再好家长也不会满意,而且还感到家长不爱自己,从而造成孩子的自卑感非常强烈,产生人格上的问题。
不当的惩罚不但不能起到警示作用,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充满厌恶、蔑视甚至反抗。明智的家长总是能做到当赏则赏,当罚则罚,赏罚得当。
3.正确的奖励
家长应更多地了解孩子真正的心理需要,尽量采取积极的正面引导,切忌胡乱地奖励。许多家长喜欢给孩子物质激励,物质激励并非万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他人的认可与赞同,过多的物质奖赏或许会挫伤孩子的信心与自尊。
有些家长求好心切,常喜欢在奖励之后提出批评或要求,有时这种批评不为孩子所接受,亲子间还会因此引起争执,可以使一件高兴的事最后变得不欢而散。这种奖惩混淆不清的方式,非但无法收到鼓励的效果,反而易招致怨恨,导致亲子关系的破裂。所以,家长在奖励孩子的优点时,语气应该肯定,不要将责备与赞许混淆不清。对于孩子在考试中取得的好成绩,家长应当及时给予肯定,表示赞许,不应当在赞许之后再批评孩子,因为这种批评在此时是不恰当的,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并且会不知道究竟应该怎么样才能得到家长的赞许,有的孩子甚至错误地认为,即使做得再好家长也不会满意的。这样的话很容易使孩子放弃努力。
有的家长是非观念不够明确,不管孩子干了什么,说了什么,毫无原则地一概表扬,孩子心目中也渐渐地没有了是非观念,变得只爱听好话,不爱听批评,变得爱虚荣,易骄傲。
“奖赏”是强调接受孩子的行为,“惩罚”则是制止孩子的行为。如果奖惩不分的话,孩子对行为的认定和学习,势必就跟着摆荡不定,无所适从了。对于孩子的行为,家长准许或否决的提示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幼小的孩子。如果家长的态度模棱两可,好像是在称赞,又好像是在责骂,让孩子摸不着头脑,又如何谈得上遵循呢?
要提高奖赏的层次,借以避免有形物质奖赏的弊端。当孩子有好的行为表现时,家长所给予的奖赏等于鼓励孩子,“这种行为是对的,继续!”再继续奖赏几次,这是为了增强孩子对这种好行为的印象,接着家长就应该停止如此的奖赏,视这些行为是孩子应该遵守的,而他也渐渐地无须再依赖奖赏,就能持续下去。家长如果不提高奖赏的层次,孩子会形成被动、欠缺动机的人,凡事都要有功利才会去做。
家长对孩子的赞美需要有一定的建设性,而不是评价式赞美,因为孩子经常体验到,评价式的赞美是一种威胁,它带来的是恐惧与不安,而不是快乐和欢愉。评价式的赞美是这样的,如“你能把家里的卫生打扫得这么干净,你真好”,在评价式赞美的压力下,孩子常显得局促不安,而且多半会转而进行自卫或干脆逃避。他们感到这种赞美用意是在改变他们或讥讽他们,故而憎恨其企图、拒绝接受这种评价。建设性的赞美是描述孩子所做的努力和成就以及观感,不评价个性或判断品格,如这是谁干的,家里真干净,妈妈太高兴了。
(1)家长赞美孩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孩子的行为值得嘉许时,赞美一番,让孩子知道家长注意到了就好。
②不要事事赞美孩子,否则一不赞美,孩子就会担心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事情。
③完全不赞美孩子也不好,要是孩子的行为偏差需要大力矫正的时候,家长尤其要注意孩子的行为,一旦看到孩子有所改善时,就要赞美他,让孩子知道他并不是无药可救。赞美并不一定要用文字语言,肢体语言也不错,一个微笑,点一点头,眨一眨眼,搂抱一下,都是很好的方法。
④赞美的理由要让孩子清楚。如果爸爸说“真是个好孩子!”孩子听了会不知“好从何来”。所以,爸爸最好说“洗碗的时候,不但快,而且很小心,真是个好孩子”。
家长要经常地赞美孩子,因为赞美能激发孩子的进取心,提高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孩子发扬优点,不断进步。然而,只有温和、适度的赞美才能使孩子茁壮成长,炽烈、过度的赞美却能把孩子伤害,同样,家长过多地使用赞美,也会对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确立与发展产生许多负效应。
(2)过度赞美的不良效应
①过度的赞美会使孩子形成盲目骄傲自大的人格品质。孩子在年幼时,自我评价能力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他们对自己言行好坏的评价是以外在评价系统为参照的,家长说好就是好,家长说坏就是坏。因此,家长对孩子评价的恰当性直接影响到孩子自我评价能力的准确性,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赞扬言过其实、过分夸大,频繁使用,就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完美无缺,使孩子渐渐形成自以为是、得意忘形、自傲自负的不良品格,而一旦在生活中发现自己并不是家长所认为最好的时候,对孩子的打击是很大的,甚至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有时孩子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甚至影响孩子的自信心。所以,家长实事求是的赞美,可以使孩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
②经常性的赞美会造成孩子行为自觉性差的人格品质。家长在使用赞美时常常意识不到,过度的赞美容易使孩子为了得到赞美而表现好,这种好的表现并非是自觉自发的,而是为了某种目的,是具有一定功利性质的目的,使孩子养成自觉性差,看他人眼色行事的习惯,做任何事都要外力推动,长大后个性表现倾向为他人取向,使自己的言行表现受制于他人的赞扬,当面对没有任何奖励措施的行为时,他们往往没有积极性与主动性,功利思想严重,甚至会发展成为“两面派”,人前一个样儿,人后一个样儿。一旦没有家长的监督,没有赞扬的出现,他们就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甚至做坏事,导致孩子形成阳奉阴违的不良品行。
③过多的赞美会使孩子经受不住批评与挫折。我们常听到家长称自己的孩子是个“顺毛驴”,只许表扬,不能批评。这种现象往往是家长教育奖励措施过多造成的。这种孩子不能面对失败、不能抵抗挫折的打击,心理承受力差,长大后就难以经受得住人生旅途中的风风雨雨,变得脆弱、退缩、逃避。
(3)奖励要注意的事项:奖励要慎重、正确、讲究分寸。家长对孩子评价过高,奖励过重,容易使孩子骄傲自满,故步自封;评价过低,奖励不力,则会使奖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奖励也要讲究时机,奖励过于频繁,则会降低奖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奖励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在孩子的成长中,应该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精神奖励的效果比物质奖励的效果更好。方法有全家对孩子的祝贺;或给孩子献花,留影纪念;或带孩子出去旅游;或给孩子建立一个光荣册,把孩子的奖状和各种的荣誉册保存起来。这会激起孩子的荣誉感、自尊感,更能够提高其学习等的积极性。金钱也可以用作奖励手段,但要少用,还应注意不要奖励太多的钱,只要能起到正面激励效果就行,如给孩子买文具、玩具、图书等。最好不要使用单纯的物质手段,以免使孩子产生为满足某种物质欲望而去努力的思想。
②以金钱为奖励手段的同时,也要教会孩子理财和节俭。可以让孩子了解家里的收入(家长的工资、奖金、其他收入)和支出(日常生活支出、孩子教育支出等)情况,了解家长挣钱不容易,让孩子学会珍惜家长的劳动所得。家长还可以给孩子建立一个银行账户,将孩子的奖金储存在银行里,可以让孩子自由支配,但是大的支出需要得到家长同意,或者是在孩子急需用钱的时候备用,如在他上大学,需要大量金钱时取出。这样不仅让孩子养成了节俭的习惯,也学会了理财的本领。
③金钱奖励要适度、适时。家长对孩子的金钱奖励要适度,必须是很优秀的行为,才能奖励。另外,奖励的时间也要恰当,应当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奖励,如孩子取得成绩后,或者是在迫切地想获得一个学习的用品,如孩子想买一台电脑,正在积攒钱,家长奖励的钱可以使孩子提前实现自己的心愿,奖励的金额不能太大,但必须对孩子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这样就需要家长在平时少给孩子钱,尤其是不能给较多的钱,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金钱奖励的较大的效用。
④少给孩子金钱的许诺。不要用金钱的许诺来作为孩子学习的动力,不要跟孩子说,你只要考了第一,我就奖励你200元钱。这种许诺多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受其影响,喜欢动辄拿金钱衡量事物,喜欢与同学攀比,而不是比学习成绩、比进步、比劳动,有的孩子甚至学着以金钱做交易,如花钱请孩子替自己写作业和做值日。
4.正确激励孩子的方法
(1)激励是一种教育艺术,要用得恰到好处:家长以美好的前途相诱,激励孩子前进,激发其进取心和唤起其前进的动力,这是一种方法,但只是一个简单的方法。仅以前途相诱,而且又将前途简单化地理解成多赚钱,这就非常不可取。其实,激励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可以表扬孩子,和颜悦色地说出你对孩子的理解和信任等,以美好的前途来激励孩子时,可以将孩子现在的努力与未来的发展前景联系起来,特别是与孩子的理想、孩子的兴趣等联系在一起,这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孩子幼小的心灵就像一块白纸,家长的每一种教育措施都会在这块白纸上留下痕迹。孩子因为年龄小,所以他们的可塑性很大,受家长的影响尤其大,所以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措施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是长久的、巨大的。因此,家长要经常学一点激励技巧。
①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的价值一般可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社会价值是指个人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的大小;个人价值则是社会对个人贡献的承认,个人从社会索取的报酬等。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二者缺其一都不能构成人的完整的价值。如果要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大小,仅看他能赚多少钱,那是片面的,因为那仅反映了人的个人价值,而没有反映人的社会价值。只有这个人对社会是有益的,则其社会价值就大,尤其是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大小时,主要还应看他对社会价值的多少,看他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
②树立正确的前途观。一个人的前途也不仅仅在于赚多少钱,同样还要看他能为社会做出多大贡献。说一个人有美好的前途,这个人在未来的发展中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能赚多少钱,还包括个人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潜能、能否实现他的理想、做他感兴趣的事业、所做的事业是否对社会、集体、家庭、个人有利等。
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前途观,则可以此来对孩子进行激励。
(2)家长要善于运用激励技巧:家长要善于运用激励技巧,从外部给孩子以适当的刺激,并使孩子内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使激励措施发挥作用。
①做孩子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一个家长想让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就要在家庭中营造出一个学习的氛围,家长也要刻苦和努力地学习。家长的刻苦努力,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积极进取的精神,可以成为孩子学习上的榜样,如果家长在家中玩麻将、看电视,不学习,那么孩子也没有学习的动力。
②为孩子选择学习的榜样。为孩子选择学习的榜样,最好是选择与孩子年龄相近,能力差不多,经历基本相同,环境相似,是孩子所熟悉的典型人物,只有这样才易为孩子所接受、所信服,才容易激发孩子的进取心。如可以在自己的邻居中找比孩子高一、两个年级的孩子,让孩子对照榜样找差距,但是不要盲目对比,贬低自己的孩子,总以自己孩子的缺点比榜样的优点,也不要榜样太多。这样做的消极作用大,容易造成孩子不服气或破罐子破摔。不要找同年级的孩子做榜样,这样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
5.给孩子以鼓励
(1)经常给孩子鼓励有助于孩子成功:心理学家在比较高成就动机与低成就动机的孩子其家长教养方式的差别时发现,高成就动机的孩子除了从小接受成就训练与独立训练外,家长对孩子成就行为的态度也非常重要。这种家长往往对孩子的成就评价较高,经常给予鼓励与赞赏。他们采取的是温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限制少,当孩子达到要求时,家长常表现出一种亲情,如拥抱、亲吻等;相反,低成就动机的孩子其家长多采取管制式或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限制过多,或对孩子采取纵容的态度。
肯定孩子的成绩不能与指出他们的不足扯到一起去。如果下班后回家的家长无视孩子已经把饭桌擦净了、盘子刷完了的事实,而为垃圾桶没倒而喋喋不休,孩子可能会想,“真没劲,总是要求那么高,我白干了,妈妈只会挑剔我的毛病。为什么她总是不满意?做什么都没用。妈妈对于自己什么都看不见,他们总是只看到我的不足”。家长这样的举动让孩子非常沮丧,以致完全放弃做好事的努力。
如果家长先认可他的成绩:“孩子,谢谢你,你可真了不起,把饭桌擦净了,把盘子也刷完了,非常好。”过一会儿再说:“宝贝,等会儿能不能把垃圾桶倒出去,我知道你已干了很多了,请把最后一件事完成了,这样才有始有终。”孩子会想,我即使没把所有的事都做好,家长也同样看到了我的成绩。
一个从不洗衣服的孩子,有一天主动地把自己的一件汗衫洗了。尽管他用了太多的洗衣粉与水,我们不要先批评他浪费洗衣粉和水,要肯定他终于动手去洗衣服了,可以建议下次多放几件衣服进去一起洗,这样不至于倒掉太多的洗衣粉和水,慢慢地一步一步引导孩子。在家长的头脑中应很清楚地意识到,培养孩子的自主性与劳动精神比多消耗一些物品重要得多。
成功的人总是看见杯子里自己所拥有的半杯水,而不是杯子的一半是空的。这些人总是为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的每一步而感到欣慰。而我们中间的一些人却是天天为自己的过失而叹息,看不到杯子里已经有半杯水,因此非常不满足,对空着的那一半耿耿于怀。我们需要的不但是对孩子,对自己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也要肯定,这样对未完成的事情,才会更有信心,成功的机会也会更多。对孩子的表现也一样,看到孩子已经有的成绩,不为孩子的不足叹息,在表扬的同时,鼓励孩子进一步做好。
(2)表扬孩子时不应与爱不爱孩子联系起来:有的家长在孩子帮助自己干家务的时候除了赞扬自己的孩子外,还告诉孩子自己是非常的爱他们,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做法。当我们用表扬来刺激孩子去做好事,并将爱他与他做好事联系起来时,我们要考虑一下这样做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孩子的努力,给他们以鼓励,但不应将孩子是否做了一件事联系到是否爱他,这样的话孩子会想,“家长爱我只是因为我洗了衣服,如果我不洗衣服,她还会爱我吗?而家长不爱我,我就不是好孩子”。孩子很容易产生这样一个印象,他们的好坏取决于他们是不是按家长所希望的来做。因此,孩子认为他们随家长的心愿就是好孩子,相反就不是好孩子,孩子长大后,他会按照别人的意见来调整自己。别人告诉他做得好,他自己的感觉就好;别人批评了他,或是忽视了他的成绩,他自己的感觉就不好,觉得不公平,太可怜了,没有人会欣赏他,对自己本身的价值产生怀疑。他们的情绪会很不稳定,总是被他人的态度与评价所左右。
(3)不应随意给予物质奖励:还有一些家长对于孩子做家务活,则奖励几块钱作为零花钱,这种奖励可能使孩子感受到很多奖励,但也得到一个错误的结论,即如果他干一点好事就该受到物质鼓励,如果下次他又干家务活儿,家长并没给他零花钱,孩子马上就决定,下次不干了,因为他没有得到应有的奖励,这就产生了对奖励的依赖。家长的行为把孩子培养成了为奖励而工作的人。他这辈子总是在说:“我做了好事,给我奖励。”多做一件好事,要多得一点儿奖励,做了一件大好事,要得更大的奖励,这样,就将做好事的出发点建立在要奖励上面,缺乏主动、自觉的精神。因此,这种奖励是有坏处的,而不是有益的。
(4)不可表扬过多:即使简单的表扬也非时时处处可以运用,如果孩子是个要求尽善尽美的孩子,家长表扬他把衣服叠得很整齐,他会认为你在嘲笑他。他会认为:“我根本就叠得不好。”他可能因此而负气,一天不理家长。你可能不明白为什么表扬了孩子,他反而大发一通脾气,因为你还没察觉孩子在与别人竞争,他认为自己永远赶不上别人,永远达不到家长的要求。那么,家长对自己的表扬是在低水平的基础上,并未将他放在与别人同等的水平上进行评价;对此他会认为伤他的自尊心,而且觉得家长是不公平的。
(5)鼓励不同于表扬:当家长鼓励孩子时,应帮助孩子认识他们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就他做的某件事进行鼓励,那么接受鼓励之后,他会干得更好更多。而表扬是一种有条件的爱,它所传递的信息是因为你做了某件事,我才爱你,认为你是好孩子。这种爱是不利于树立孩子们的自信心的。
(6)不能拿自己孩子的短处与其他孩子的长处比:许多家长常常犯的一个错误,总是拿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其他孩子比,家长常用的指责是“你的成绩为什么总这么糟?而别人总是得到好成绩,你为什么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你的学习环境哪一点比别人差?你就是太懒,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你是我们家的耻辱。回房间去好好想一想,再来跟我谈,我不想看你这个样子。”这样促使孩子与其他人相比,就总感到自己像个丑小鸭,情绪总是不高,这时孩子是多么需要得到鼓励。而家长不但没能给孩子以鼓励,反而使其陷入更加泄气的境地。
在这里家长犯了几个错误。首先,家长对孩子一点信心都没有;另外,家长的态度使得孩子放弃努力,认为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然后家长又告诉孩子,她为自己的孩子感到惭愧,使得孩子更加认为自己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人,在家长心目中没有地位,不受喜爱,变得情绪更加低落;最后家长又表扬别人,并拿别人与自己的孩子比较,使得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更加怀疑。在这里,家长给孩子设立了太高的目标,使孩子望而生畏,认为自己怎样努力都不能使家长满意,对他的自信心树立又加了一道障碍。家长或许以为对孩子的指责,以及用使孩子感到羞愧的办法可以产生一种刺激,是一种鼓励,好让孩子发奋起来,同时将孩子与别人相提并论以促使他们之间的竞争,以此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这种办法对一个从小缺乏鼓励,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只能使其感到更加无能为力。
如果要想鼓励孩子,家长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再把他与别人作比较,任何比较都是有害的。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从他自己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作别的孩子的复制品。如果家长对孩子本来就没有太大信心,还要不时地表现出来,那么实际上是不可能帮助孩子进步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将孩子与其他孩子的进程分开,停止对孩子与周围人的成绩做比较,并关注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让孩子明白无论自己的学习成绩如何,只要努力了,就是好孩子。
(7)不要要求过高: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性很强的世界里,无论在学校学习的时候,还是在公园玩耍的时候,都可以感觉到竞争的存在。在一个竞争性很强的环境中生存的人,就会不断地体验到两件事,即成功和失败。家长应考虑的是,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到底有多高,他们在孩子身上施加的压力有多少。许多孩子竞争力不强,常常能够追寻到家长身上,因为他们给孩子的标准和要求设得太高,而且他们经常地批评或者责怪孩子,已经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损伤,所以孩子就开始向下滑行,难以停止,一个失败接着另一个失败,直至他们的自信心完全崩溃。
有的家长自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因此他们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也很高,这样的家长经常对孩子提出要求和批评,而不是鼓励。渐渐地,孩子觉得非常丧气,所以每次家长对孩子讲自己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对,或应该做得更好时,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个笨蛋,蠢得要命,从来没有任何事情能做对的,他会沮丧极了,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失败的孩子。
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家长则对孩子说:“你并不笨,也不傻,爸爸和妈妈都很喜欢你,你是个好孩子。”说这些话是出于家长对孩子的爱,但对这个孩子说这些话,是最糟糕的办法。这些话对孩子起不了一点好的作用。家长应该这样讲:“你这样看待自己,我觉得很难过。其实,我根本没有觉得你是一个笨孩子,你很聪明。”毫无疑问,这个孩子存在失去自信心的问题,家长能够帮助他的唯一办法是鼓励他,而不是安慰他,或者帮助保持他的自怜心。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可以设置一些能实现的目标给孩子去做,当他成功了,不要一鼓脑地给他许多赞扬,或者告诉他,他有多么的伟大;相反,应该对他说:“你现在这样做,就对了。你现在一定觉得很高兴,看起来,多做一些努力,还是有效果的。”这种话,对孩子将有很大的鼓励作用。
家长对孩子的鼓励性态度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成就水平。当家长在看到自己孩子没有达到预定要求时,切忌急躁,要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当孩子达到家长要求时,家长更要鼓励孩子,如表扬、赞赏、奖励等。这有助于确立孩子不断追求成就的自信心。
6.惩罚的误区
许多家长对孩子不满意进行惩罚时,对孩子进行精神上的虐待,如在人格上攻击孩子,或者是对孩子长期不理不睬,不与孩子交流,尤其是不进行精神上的关心与爱护。爱的另外的一个方式是与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有的家长认为给孩子提供较好的物质生活,就是对孩子的爱。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许多孩子讲,虽然家长给了他们吃的、穿的和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但同家长在一起时依然觉得冷漠、疏远,有时甚至感到孤立无援。其实,孩子需要的是更多的精神上的沟通与支持,这些甚至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这样的沟通在孩子的教育中也占重要的地位,这种沟通是在亲子之间平等民主的立场上进行的交流与沟通,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这是非常必要的。保持心理接触的基础是家长对孩子生活的真诚关心,是家长对孩子的一切问题,即使是最幼稚可笑的问题,也真正地感兴趣。家长是孩子最重视的倾听者,这样的家长往往会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7.少用惩罚
很多家长习惯于用批评、惩罚、说教来使孩子变好,其实鼓励才是最有效的方法。有的孩子总是给家长找很多的麻烦,经常是一会要待在家中,接着要求出门,一会儿又改变了注意,要求回家,或者是在家中无人的时候破坏家长的物品。家长对于这样的孩子感到很生气,经常给孩子惩罚。其实孩子的表现可能是对家长经常忽视自己的一种反抗和报复,如家长经常是因为工作忙而没有时间来与孩子交流玩耍,也可能是孩子为了在家长的面前表现自己,寻求注意。对此家长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考虑自己的问题,并应当与孩子进行细致的谈心,理解孩子被忽视和不受重视的感受,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家长和孩子的关系。这样的处理方法也比单纯的惩罚更有效,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可以感受到家长是爱自己的。
8.适当体罚
一些年幼的孩子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不知规矩,小学低年级孩子中有的仍然如此,甚至变本加厉,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撒谎、骂人、在客人面前无理取闹等。这些行为的出现,多数是由于家教有失所致,孩子认为以无理取闹的方式最终能达到目的,使大人听命于他。事实上,正是大人的娇惯强化了孩子这种随心所欲的习惯,稍不如意就大喊大叫,即使在客人面前也不例外。
对这样的孩子光打行不行,即“棍棒教育”是否能行?实际上,大多数儿童教育专家提倡对孩子的教育应以表扬、鼓励为主,但并不否定必要的惩罚,也就是说,偶尔使用包括一定的体罚在内的手段来教育孩子也是可以的,这可让孩子把自己受罚的行为与挨打的后果联系起来,从而学到良好的行为规范,克服不良行为习惯。
对孩子施行的体罚往往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不能成为家常便饭,体罚大多是打孩子几下,在使用这一方法时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不能在孩子身上乱打:在孩子身上乱打,不顾首尾,一气之下往往出手很重,结果使孩子受伤。一般来讲,要打孩子的屁股,且不能打得太重,也不能让孩子感到不痛,既对孩子的身体没有伤害,又使他接受教训。
(2)打孩子时,一定不能在气头上:这样容易转为一种发泄,而非仅仅为了制止孩子的不听话行为。这样孩子抵触情绪过高,不能看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之处,而只看到家长在对自己展示权威,不认为是由于自己犯了错误,应受惩罚,更不想在将来改正错误,所郁积在心里的尽是对家长的不满,抵触情绪一旦形成,就会发展为敌对态度,一旦有机会定要同家长较量较量。
(3)打孩子要在错误事件的当时:家长打孩子时,是为了制止他们的行为发展而不影响当前的局势,如果事件已经发生后,或者局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者是事件过了一段时间,这时孩子并没有犯错误,就没有必要以体罚来惩罚孩子,这种时候打孩子的行为会令家长在事后觉得很不明智,而且也不利于孩子接受教训。正确的做法是,应采取更缓和的步骤,试着与孩子聊一聊。如果是有客人在的时候,孩子无理取闹,而且家长正在与客人进行重要的谈话,这时家长可以打孩子几下,逼使他停止无理取闹,也使他懂得这样做是为了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对他人的礼貌和尊重,以及孩子的行为应遵守的限度与规范。
(4)不要体罚过多:在任何情况下,体罚都应限制在有限的数量下。事实已经证明,越是挨打多的孩子越是不求上进或不守规矩,因为他们视挨打为一种惯例,特别是有些家长对孩子发泄种种不满的时候,并没有将这件事本身的过错讲清楚,孩子盲目地挨了打还不知原因何在,敌对情绪一旦确立,就会导致体罚前功尽弃。如果孩子要常常挨打才能有所收敛,做家长的应该问一问自己,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明智,是否别有它法。
(5)家长体罚孩子一定要慎重,要三思而后行:首先,要明确今天情绪怎样,是不是想拿孩子出气?务必克制情绪,该打时方打。其次,要明确这是本月或本年中第几次打孩子?切忌动辄棍棒交加,只能偶尔为之。次数多了,非但不能产生教育效果,还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的反抗和抵触情绪,破坏亲子关系,为以后的教育带来更大的困难。最后,要决定这一巴掌打在何处?一般打手心或打屁股,而且只能用手,绝不可用脚,更不能用棍棒器械,因为手的力量较小且容易控制,而脚或棍棒力量大且不容易控制,极易伤害孩子。
(6)说理与体罚并重:打孩子不是好方法,是不得已而为之,应坚持正面说服为主,即使打孩子也要与说理并重,让孩子明白挨打受罚的原因,打后辅以严肃说理,目的在于提醒孩子以后不要再犯。
9.正确的处罚
(1)正确处罚孩子的方法
①孩子偶尔犯的小错可以不必太放在心上。如果孩子没有礼貌,慢慢地教导,早晚会改善的。但是,家长一定要马上纠正两种行为,一种是危险性的行为,像玩火、玩刀枪、在马路上玩耍、拼命地往嘴巴里塞糖果;另一种是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像打架、态度粗鲁、拿别人的东西等。
②以赞美代替处罚。教导孩子的方法有很多,效果也不尽相同,通常赞美比责备的效果大好几倍。如家长要孩子把鞋子脱在门外,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到孩子主动这样做的时候,立刻赞美他,万一孩子忘记了,要孩子把弄脏了的地板清理干净以示提醒。相反地,要是孩子主动脱鞋的时候家长没有注意到,忘记脱的时候却惹来一顿责骂,要孩子养成脱鞋的习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③不能在事前说一些惩罚的话来警告孩子,但是事后又不落实。如孩子经常不收拾自己的玩具,于是家长告诉孩子晚上一定要记得把玩具收拾起来,否则第二天他就不能玩玩具了。当孩子忘了把玩具收拾起来的时候,做家长的就要彻底地执行他所说的话。所以,家长在警告孩子之前,一定要先考虑清楚处罚是不是合理,如果处罚合理,做家长的不会有“狠不下心”的问题。
④不要频繁地处罚孩子。不要孩子每做错一件事就处罚一次。如果这样的话,孩子一天大概会被处罚上百次。
⑤不要过于严厉。处罚不要变成虐待或是伤害,处罚的时间也不宜太长。
⑥不要用嘲笑、辱骂的方式来处罚孩子。嘲笑、辱骂的字眼会长久影响着孩子,使孩子变得孤僻、易怒、彷徨和怀疑。
⑦了解与孩子生长发育相关的行为问题。了解该年龄段的孩子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家长知道这样年龄的孩子会有些什么样的行为。了解以后,就不会对孩子的某些举动过于忧虑或生气了。
⑧处罚要合情合理。假如孩子偷了店里的玩具,教导孩子把东西还回去并且向店老板道歉;假如孩子在墙壁上乱画,清理墙壁的工作就要让孩子来做;要是孩子耍脾气,又踢、又叫、又捶,让他一个人待在房间里直到恢复平静为止。又如,要孩子把弄坏的东西修好;把弄脏的东西清干净;罚孩子做家务事;把孩子关在房间里静一静;或是要孩子向对方道歉;如果孩子的行为涉及危险,打屁股或是打手心马上就能收到警诫的效果,对平常不常挨打的孩子来说,效果尤其大。这都是合理的处罚。
⑨不翻旧账。家长在处罚孩子以后,就让它成为历史,不要再提它,如果家长爱翻旧账,会造成孩子的仇恨心理。
(2)处罚孩子时,家长应掌握的基本原则
①确定事实与原因。孩子之所以会有反抗和不满的情绪,原因当然很多,不过最主要的仍是因为处罚的原因和事实不符,导致孩子反抗的心理。所以,家长在碰到问题发生时,要平心静气地判断事实与原因,确定事实之后,才能考虑处罚的方式和效果。通常孩子犯错的原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无意的”,另一种是“故意的”,对于这两种犯错动机,家长就应有不同的处置方法,如果是不管前因后果一律加以斥责,的确对孩子不公平,也难怪孩子会反抗了。
②倾听孩子的申诉。家长在了解事实后,不要立即给予孩子处罚,应给他一个申诉的机会,彻底了解他的犯错动机,因为有时孩子的过失并非他本身的责任,这背后常常还隐藏着其他的因素。家长若能多听孩子的诉说,才能深入了解问题的核心,也才能彻底根除孩子的错误行为。家长愿意和孩子交换意见或观点,会有助于家长以更坦诚而客观的态度来判断事实。
③告诉孩子处罚的原因。处罚的意义是根据事实把孩子的思考和行为引入正轨,使他们朝好的方向努力与发展,也就是要让孩子诚恳地反省自己,真正地觉悟自己的过错。所以,家长在处罚孩子时,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处罚的原因,在告诉的时候,态度要温和而有感情,但在执行处罚时,就要严格而具体。“只做不说”或“只说不做”的处罚态度,都易使孩子对家长产生“意气用事”的错觉。让孩子了解家长是因为爱他,才会处罚他,孩子才能甘心乐意地接受。
④给孩子改过的机会。处罚孩子,绝不是完全否定他的人格及行为,所以给予孩子处罚后,家长不能再把孩子的错误当作斥责的“资料”,尤其是具有判断是非与羞耻心的高年级孩子,家长如果是经常拿他的错误来斥责他,将对他的信心和自尊心造成很大的打击,也会成为他改过的绊脚石,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10.奖惩要适度
(1)明确奖惩的各自适用性:奖惩并非随意使用,它们各自有其适用范围,其适用性依各自的功能而定。奖励或表扬适用于鼓励孩子的优点,改正其缺点,如孩子平时很胆小,当他第一次敢在客人面前讲话时,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以鼓励他的勇敢行为,克服胆小、认生的弱点。赞扬有助于孩子建立起独立性、自觉性、自信心等好的个性品质。但如果表扬使用不当,超出其适用范围,会使孩子产生自满自负、自觉性与自律性差、抗挫折力弱等不良个性品质。惩罚或批评比较适用于纠正孩子的错误,抑制其不良行为。家长如发现孩子说谎,一定要给予批评或惩罚。有些家长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该批评的时候不批评,就会使孩子不能辨明是非,这种缺陷教育会导致孩子的人格缺陷。同样,惩罚使用过度会使孩子自卑自弃、懦弱、退缩、逆反抵抗。
(2)奖惩的使用比例——“罚三奖七”:在教育孩子方面,称赞比惩罚的功效大。如果惩罚多于赞扬,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特别是对于年幼的孩子,他们常把大人的话信以为真。家长对孩子的经常性讽刺,不善于鼓励孩子的优点,就会使孩子行为顺着家长的指责而表现。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奖惩分配比例要依“三七开”的原则。在表扬时指出孩子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骄傲,在批评时肯定孩子的优点以防止孩子自卑。对于孩子来说,要以鼓励为主,三分批评,七分奖励。
(3)奖惩要考虑孩子的性别及个性特征:使用奖惩还应考虑到孩子的性别因素与个性特征的差异。对女孩来说,奖励会对她们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责骂会使她们感到精神沮丧、胆小;对男孩子来说,有时责骂也会产生激励作用。对于内向的孩子来说,他们怕羞、胆小、敏感,应以鼓励为主,即使在批评时,口气也应和缓耐心,让他们感到家长是从关心的角度来帮助他们的;对于外向的孩子来说,他们开朗、活泼、灵活,有时犯了错误也不在乎,批评轻了不起作用,有时批评重了,才会改正。
(4)奖惩要有理有据: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奖惩随意性很大,今天高兴了,就奖励孩子一番,明天不痛快,就批评孩子一顿。这种毫无标准可依的奖惩是无效的。家长在实施奖惩时,应向孩子讲明为什么奖励,为什么惩罚,才能对孩子以后的行为产生制约作用。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有缺点就大发雷霆,不讲明道理而责备孩子一通,孩子常会慑于家长的威严而表示改正,但却不知错根在哪,而导致屡教不改。如有一个粗心大意的孩子又丢了作业本,家长为此大发脾气,“你为什么又丢了本子,说过你多少次了,你为什么总是丢?”那孩子并不知家长发脾气是因为他粗心大意,以为是因为那个丢失了的作业本,跑出家门,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了个本子送到家长面前。教训的结果是本末倒置,造成孩子一犯再犯。家长应告诉孩子作业本丢了可以再买,但粗心大意的毛病危害很大。孩子了解了自己的错误所在,家长的批评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5)启发式的批评:当孩子的作业不工整的时候,有的家长批评:你的字总是写得不好,说了多少回了,你总是一点点进步也没有。其实,孩子一直很努力,听了家长一说,很可能会产生诸如“也许我真的不行”的想法。假如家长采取的是富于建设性、启发性的恰当批评,对孩子说:“你的字写得别人不易看懂,你可以尝试写得慢些、清楚些,妈妈在你这么大的时候写字也不清楚,后来坚持每天中午练习,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这样一来,效果会大不一样,孩子既明白了自身的不足,自尊心与自我形象又没有受到伤害,他一定会努力的。所以,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不要伤害孩子的自我形象。自我形象良好的孩子对自己的品行、能力充满信心,跃跃欲试,不怕困难。自我形象差的孩子则缺乏自信,总是怀疑自己:“我行不行?不行被人家嘲笑怎么办?”过多的怀疑导致怯懦,导致智力、能力的发展受挫。孩子自我形象的形成与家长、老师及周围成年人对他的评价息息相关。如果孩子常被人夸奖,孩子就会具备良好的自我形象,并注意自我抑制,成为学业、事业的成功者。如果孩子常被人责备、诋毁,长此以往,孩子的自我形象越来越差,心里可能形成“我真是没用,谁都瞧不起我,我可能真的是个笨蛋”的自我形象,日后也许真的一事无成。
11.不要经常打孩子
常常受到虐待的孩子很难信任他人,很难与他人建立友好、稳定的关系。尽管这些孩子对爱的需求强烈,但他们对获得他人的爱缺乏信心或充满狐疑,并对家长产生强烈的怨恨情绪。一些被虐待的孩子与缺乏照管的孩子一样,有可能成为离家出走和违法的孩子。对此类孩子,家长应该尽量不用惩罚的手段,因为惩罚往往会产生消极作用。他们也往往学习家长的暴力倾向。孩子常常模仿家长的行为,一个经常遭到家长打骂的孩子,在企图用权利压倒别人时,也会采取这种攻击性的手段。另外,过多的惩罚不仅会失去惩罚的意义,还会降低家长在孩子眼中的威信。如果孩子是消极内向的,孩子可能会惧怕家长;如果孩子的性格倔强,可能会将怨恨发泄到其他人身上。
12.不要简单粗暴地管教孩子
家长简单粗暴是人格修养不成熟、不完善的表现,也是不文明的表现。谁都不会喜欢专制的领导或者同伴。孩子对专制的家长同样也反感。尽管表面上可能表现得“唯命是从”。而实际上却产生了逆反的心理,这样教育的结果并不能使孩子健康地成长。
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解决孩子的问题,容易造成孩子的一些心理问题。简单粗暴往往把好事弄成坏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少事情在简单粗暴地处理后往往结果是非常糟糕的,家长也后悔莫及,但由于未下大决心克服这种毛病,后悔归后悔,再遇事依然故我,旧病复发。弄得孩子见家长如同老鼠见猫,在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任何的天伦之乐和亲子之爱。
有的家长粗暴不仅表现在训骂上,还动不动就施之以棍棒。脾气倔强的孩子,会表现出宁肯叫粗暴的家长打死,也一声不吭,不愿屈服于家长的不合情理的要求,而这种性格很可能进一步激化了素质低劣、性格暴躁家长的火气,随之而来的是更重的毒打,而孩子也由此而产生了对家长的仇恨心理。
在家庭中,家长与孩子的矛盾经常会产生。家长不要害怕矛盾的产生,家庭中有冲突不要紧,有时这样的冲突甚至会锻炼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否则,什么事情都由家长包办代替,其结果是降低了孩子的办事能力。家长要处理好这样的冲突,不要简单地对孩子说“不”。有的家长当与孩子有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往往简单地处理问题,认为我是家长,应该听我的。可以采取艺术的处理方法,也就是不能简单地说“不”,家长要耐心地倾听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要表示我在考虑你的意见,然后在气氛缓和后,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避免直接冲突,使紧张的冲突变成互相讨论。那么,家长的合理意见也就很容易被孩子接受,家庭气氛也就会慢慢地恢复原状。
孩子往往是通情达理的,有不少家长认为完全不可能为孩子接受的方案,最后难以置信地被孩子同意了,因为家长与孩子的谈判使孩子打消了“我必须坚持自己的观点,否则一切得听家长的”念头。由于孩子看到家长的意见是可以商量、谈判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意愿,孩子便产生一种商谈的欲望,从而减少了“是或否”的想法,撤回了反对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