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鼓励孩子交朋友
人具有社会属性,这就决定了人不可能离群索居,或只与家长生活在一起。孩子要真正获得独立,就要学会与同学、伙伴相处。一些家长出于对孩子安全的担心,或者感到周围的孩子档次不高,所以害怕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有不良的影响,往往将孩子关在家中,最后孩子一个朋友也没有,显得很孤独。因此,家长不应该将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孩子与其他的孩子交往。交朋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并有助于孩子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健全的个性不是使孩子孤芳自赏,与社会格格不入,而是能够在社交上更有主见、更灵活、更少以自我为中心。
其实,孩子并不怕冒险、饥饿和疲倦,怕的是孤独,怕的是没有伙伴。一个孩子常常一人独处,会显得很无聊,情绪低落。如果孩子适应这种状况,就会逐渐变得沉默寡言。
一个孩子要成功,要发挥个人潜能,造福自己和他人,必须具备阿德勒所说的“社会兴趣”。每个人天生具有“社会兴趣”的潜能,做家长的应该鼓励孩子维持和发展这种潜能,孩子才能在必要的情境中将这种潜能发挥出来。如果家长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与同伴的交往,以及对社会事物的参与和探讨,都会抑制孩子本身具有的“社会兴趣”。对孩子过多地批评、责骂,甚至体罚;对孩子过多地保护、宠爱和放任;或者对孩子的冷淡和忽视等,都会导致孩子缺乏“社会兴趣”。
有的家长,对孩子所交的朋友横打听,竖打听。看到不顺自己眼的孩子,就不给别人好脸色看,弄得许多小伙伴以后不敢到家里找孩子玩。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喜好和标准,做家长的,不应该硬把自己的择友标准强加给孩子,应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自己的朋友。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给别的孩子难堪,或者告诉别的孩子不要再来找自己的孩子玩,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一个孩子如果让别人知道自己对家长的话言听计从,孩子会感到很失面子。而这样做,的确有损于孩子的自我成长。家长可以给孩子提出忠告,最终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做出自己的选择。
交友是孩子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必经之路。但现在不少家长往往有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被其他的孩子带坏;另一方面,又害怕自己的孩子一天到晚待在家里,会被憋坏。而孩子也具有矛盾心理,一方面有一种寻求归属和认同的需求,如交朋友和加入伙伴团体;另一方面,他们亦积极地追求独立性。这种归属感,有可能强烈地支配着孩子的心,所以孩子可以不理家长,但却不能没有伙伴。伙伴们的影响往往会大于家长。从伙伴处,他们学到与之相处,并培养起深厚的友谊。在交往中,他们也培养起了自信心。
2.正确处理孩子与同伴的矛盾
孩子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经常有吵嘴打架,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活动能量大,自主性强,而控制性差,处理问题时带有冲动性,因此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的情况是难免的。
孩子打架之后,家长应该冷静,不发火,不动怒,规劝自己的孩子,安慰别人的孩子,千万不要护着自己的孩子而把别人的孩子拉过来“问罪”。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家长可以引导他们各自做自我批评,给他们讲讲同伴之间团结友爱的小故事,帮助他们“化冰消雪”。如果是孩子在玩耍中不经意的行为,家长应轻描淡写地说:“小男孩有的是力气,没处使,不是故意的。”这样,一方面可以安慰受到伤害的孩子,又可以让孩子培养宽容之心,因此一举两得。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则要让他们采用自我教育的方法去解决,如果还采用对待7、8岁孩子的办法,就会引起同伴的反感,不但不会解决他们之间的纠纷,反而会使相互间的意见更大。孩子已经初步具有一定的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能力,他们会在一起交谈讨论,逐步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自己,在争论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养成“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美德。孩子自己解决矛盾会加强他们的友谊,提高他们处理矛盾的能力。
3.培养孩子合群秉性
爱的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为了孩子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的能力的人,则人际交往较好。孩子的天性是合群的,他们喜欢和同伴玩耍,模仿同伴,共同做游戏,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但一些家长对孩子过于保护,有的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调皮孩子的欺负,或者觉得把孩子放出去比较危险,不让孩子结交同伴;有的家长则认为周围的孩子档次低,不让自己的孩子与这些孩子一起玩耍;还有的家长在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接触的过程中受到了伤害后,再也不放孩子出去,所以有些孩子比较孤独,不合群,爱一个人玩耍。
为了使孩子合群,家长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同伴交往:当今楼房的居住条件,让一家一户关起门来自成一体,孩子只能与自己的长辈相处,缺乏小伙伴。家长要帮助孩子与其他人交往,使孩子与同伴建立起友好关系。家长可以让孩子去邀邻居小朋友来家玩,一起玩玩具、看图书,共同游戏,有糖果分给小朋友吃,还可暗示邻家孩子请自己孩子去玩。
(2)要帮助孩子择友:年幼的孩子择友是偶然的,无意识的,他们不能说出他所喜欢的小朋友的特点和长处。家长要帮助他选择爱好学习、对孩子有好影响的小朋友为伴,并且要孩子与这样的小朋友进行经常和稳定地接触,不要三天两头地变换朋友,有的孩子一阵与这几个同伴玩,一阵子又与另几个玩,这样不会发展孩子长久的友谊。
(3)鼓励孩子热情地投入同伴的圈子中:年幼的孩子有交往的愿望,可又不敢去,家长要帮助孩子克服这些困难;要帮他与邻居或同伴见面;帮他把同伴请到家玩;让他把玩具和图书带到幼儿园或分给邻居孩子玩和看。在刚一开始的时候,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完成上述交往,但是以后则鼓励孩子自己进行交往。家长可与孩子一起讨论与同伴交往的乐趣,这样就提高了孩子与别人交往的兴趣,促进孩子在以后进一步与其他孩子的交往。
(4)观察孩子与同伴的关系:家长要观察他们玩些什么,是听从指挥还是指挥别人,关系是否平等,是否互相尊重,如何解决矛盾,是否有欺侮和强占的行为。家长要告诉孩子,只有当他在同伴中能关心帮助人,他才能在集体中取得应有的地位。
(5)不要让孩子为了交往而交往:如果交往得过分,孩子就会成天跑来跑去,一下子没有人玩就不舒服。孩子过分要求与伙伴交往,会浪费精力,分散注意力。而且,不善独处,也就难于安心独立学习和思考,这对个性品质的培养是不利的。
4.培养孩子交往的技能
许多孩子的交往能力差,大都是因为没有掌握交往的技能。因此,要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就必须考虑如何教给他们具体的交往技能。
孩子的交往技能分为微笑、打招呼、礼貌、参加同伴活动、邀请、交谈、合作、助人,独立性和仪表、打扮等。除交往技能外,如运动能力、游戏技能、学习水平,以及体态缺陷等因素,也会影响孩子们之间的交往。
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交往技能:
(1)在打招呼时,应当微笑并要眼神注视对方。
(2)在与人交往时,能主动地向别人问好,学会用商量的口吻与人说话,无意妨碍了别人时说声“对不起”等。
(3)在参加同伴活动或邀请同伴时,可站在你希望加入同伴活动的近处,微笑并有礼貌地打招呼,然后参加进同伴之中并与他们交谈。
(4)在与人交谈时,应鼓励孩子说打开话路的开放性问题,回避只需要一个词回答的封闭性话题。还要强调围绕一个题目谈话,如说:“你对这个问题如何看待?”而不能问:“这样好吗?”
(5)训练孩子合作技能时,必须强调交换、分享玩具和糖果,遵守游戏规则,公平地游戏,胜不骄败不馁。还要教孩子学会商量式的语言,比如教孩子说:“把你的玩具借给我玩好吗?”这样要比他直接去抢夺玩具会更受人喜欢。
(6)训练孩子助人精神时,要训练孩子善于帮助别人,克服困难,获得同伴的喜爱,获得更多的朋友。
(7)训练独立性时,强调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应让孩子独立思考,尽量让孩子独立地去解决问题,要知道如果孩子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在交往过程中得心应手。
(8)仪表、打扮训练,要强调整齐、干净,因为在社会交往中,干净的孩子容易为社会所接受。传授和掌握交往技能绝非易事,因此要鼓励孩子多练。
5.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许多孩子受家长宠爱,由于他们知道自己在家中的中心地位,对家长的管束往往有恃无恐,一些家长也就对孩子听之任之,再加上对孩子的期望值偏高,就导致许多家庭形成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孩子的独立性及生活自理能力等,都需要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训练与培养,对他们的过度保护与迁就,容易养成他们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的缺点。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自私,不替别人考虑,不会设身处地,所以长大后在人际关系中不受欢迎,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也不会有合作精神,尤其是不会放弃自己的利益来维护团体的利益。
现在孩子在家庭中缺少同伴,多数时间与成人相处。在城市里邻里关系比较疏远,就使得相当数量的城市孩子自幼缺乏同伴间交往的经验。如果孩子自幼缺乏同伴,其社会化发展就会有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与周围人交往、参与社会及在社会中应变的能力较差。所以,当孩子长大到一定年龄时,要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带他们去公园、游乐园等公共场所,适时送孩子进幼儿园,切不可把他们娇养在家中。尽量鼓励孩子的自主活动,磨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
专家提示:
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大小、素质高低,社会交往能力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标准。不管他学的什么专业,不管他专业水平有多高,如果他的社会交往能力差,肯定会限制他专业水平的发挥。一个社会交往能力很差的人,是不可能干成什么大事的。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和小朋友交往,而不要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只盯孩子学习。
十三、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和为别人
着想的能力
1.尊敬家长
在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的时候,要求孩子尊重他人,而首要的是尊重老年人。因此,对孩子的要求是听从家长的教导,珍惜和体贴家长的劳动,不打扰家长的工作和休息,有什么愉快或苦恼都愿意对他们讲,并取得他们的支持与帮助。家长要注意在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这种品德:
(1)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围:这是培养孩子尊敬家长的前提,家庭成员之间非常融洽的关系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家里做了好吃的东西,妈妈首先给奶奶端上,孩子也就会尊敬奶奶,并在以后会学着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奶奶和妈妈。
(2)家长与孩子之间平等互敬:要想孩子尊敬家长,家长也必须尊重孩子。家长不要在愉快时把孩子当“玩意儿”,在恼怒时又拿孩子当出气筒,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就不会尊重家长。
(3)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家长还必须具体给予孩子引导和帮助。如奶奶买菜回来了,妈妈立刻提醒孩子上前接过菜篮。吃饭前,爸爸提醒孩子给爷爷搬凳子、拿筷子等。
(4)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孩子尊敬长辈不仅仅限于家长和熟悉的长者,在公共场所里也可培养孩子尊敬长辈。汽车上遇到老人,要提醒孩子让座,遇见老人过街,让孩子上前搀扶。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练习,这样孩子不仅学会了尊敬长辈的优良品德,还可以在尊重老年人的实践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并使这种品德得到巩固和发展。
2.帮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
自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后。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他们从家庭这个熟悉的环境中,进入了一个非常陌生的环境,小朋友是陌生的,老师是陌生的,甚至碗筷、桌椅都是陌生的;他突然从家长对他独自一人无微不至的关注,到了一个别人不重视自己的环境中,他不能像在家里一样一人独占所有的玩具。许多孩子在这个时候会很不适应。对此,家长要从精神上加倍地爱护、关心他们,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说,细心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找出问题的症结。还要采取具体的办法帮助孩子尽快熟悉新环境,如让孩子尽快在新环境里结识同伴,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陌生感;事先对幼儿园做一些介绍和各种准备工作,让孩子心理上有准备,不至于在突如其来的变化中慌了手脚。有些孩子在刚一开始上幼儿园时不适应,经常在头几个星期中要求从幼儿园中途回家,或不去上幼儿园,有时孩子甚至以哭闹相威胁,这时家长千万不能可怜孩子,而答应孩子回家,因为孩子一旦发现有可乘之机,就经常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不去上幼儿园,这样孩子就会经常为上幼儿园的事与家长闹,也因此养成不遵守纪律的坏习惯,上学后也容易轻而易举地迟到、早退。孩子不仅是家庭的成员,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长大后要与其他社会成员一起和谐地生活、劳动。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多接触社会,多参加集体活动,鼓励他们和别的孩子玩。孩子们在一起,有共同的愿望和兴趣,知识水平、能力高低也基本相当,相互间容易培养互助互爱的情感。他们一起活动时相互制约,这对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专家提示:
从小让孩子过集体生活对孩子有好处,这已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孩子长大后是要融入社会的,不适应集体生活的人,很难在社会中立足。所以,从小应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