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味深长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结束语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结束语,引用了斯大林讲的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著名英雄安泰,其母亲是地神盖。安泰在与敌人决斗遇到困难时,只要往地上一靠,就从母亲身上取得新的力量,战胜敌人,因而被称为无敌英雄。但他的致命弱点就是不能与地面隔开。结果敌人利用他的这一弱点,把他举在空中扼死了。斯大林认为布尔什维克党颇与安泰相像,要保住自己不可战胜的地位,就要同自己的母亲——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反之,布尔什维克一脱离群众,一失掉自己与群众间的联系,一染上官僚主义的尘垢,就会丧失任何力量而变成空架子。”这番道理永远发人深省。可见,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正确的政治立场就是基础,正确的政治立场就是生命。
胡锦涛同志于2005年1月14日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了共产党人的基本政治立场。他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在我们心里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能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衡量一名共产党员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尺。“共产党员心里要始终装着群众。党员干部无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要当好人民的公仆,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忠诚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努力使我们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措施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胡锦涛同志这个讲话强调的重点,恰恰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结束语的续篇。共产党人永远以人民群众为自己的母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宗旨和本质决定的。
(2)永远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普通劳动者
毛泽东同志在叙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标准时,第一个提到的就是,他们必须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而不是为极少数人服务的修正主义者。
这是一个首要的标准。为谁服务是个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问题。
中国共产党自从建立以来,就坚持同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好传统。毛泽东同志创造的“信任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实质上体现了政治立场方面的要求。
有些党政干部,权力大了,架子也大了,公仆气息少了,官僚气重了。有的甚至成了追名逐利的官僚。这是一种蜕化变质的反映。此风决不可长。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前车之鉴无情地摆在我们面前。党政干部一定要每日三省己身,严防脱离群众,永记党章的教诲:“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这就是我们应有的政治立场。
清华大学学生马克思主义团体“求是学会”的指导老师邢家鲤先生,就是一位引导学生永远做人民群众普通一员的导师。在纪念“求是学会”成立十周年的大会上,国内外学者名流、学校主要领导、学会指导教师、学会成员济济一堂。大会在隆重的氛围之中开幕,大家一致推举邢先生首先讲话。邢先生开始第一句话就是向在座的学生代表们发问:“你们是不是准备一辈子都愿意做一个普通的人?”全场顿时一片愕然。接着邢先生就从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条件讲起,他说,马克思主义者一辈子都要做普通劳动者,永远不要做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永远不要有官僚气,一辈子要平等待人。一个人的事业要争取有最高成就,但一个人的姿态应该平和,与人民大众保持平等的姿态。他的讲话有着深刻的含义。其实,邢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具有极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水平,同时又丝毫没有官气、没有架子。邢先生曾经说过:“一生为劳动人民服务是我们最高的、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他真正实践了做普通劳动者的志向,终生保持了一个共产党人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服务的形象。
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绝不是中国人民的父母。邓小平就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但是,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却常常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地位。在报刊和电视台公开发表的言论之中,就不难发现,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常常以人民的“父母官”自称,张口闭口都是“我作为一个地方的父母官”要怎么样怎么样。这是非常错误的。“父母官”是封建社会地方县官的自称,他之所以这样自称,是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全县老百姓吃的、穿的、用的都是他这个县官给的,是他这个县官养活了全县的老百姓。既然他像父母养育子女一样养育了全县的老百姓,所以他就是衣食父母一样的官了。共产党人的领导干部是不是应该这样自称呢?是不是也以为自己是人民群众的衣食父母呢?如果不这样以为,就不能自称自己是什么“父母官”。如果觉得自己依然是“父母官”,那就意味着他已经变质,已经成为骑在人民群众头上的老爷。
(3)改革与弱势群体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更加自觉地认识自己的政治立场问题。在改革中,虽然提倡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归根结底还是实现广大群众的共同富裕。“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这正是共产党人的立场体现。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让绝大多数劳动群众得到实际的好处。在改革的肇始和进展过程之中,必须时时刻刻注意使改革惠及绝大多数劳动群众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也存在一个正确对待我国新出现的弱势群体的问题。
检讨我们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部分失误都与脱离群众有关。有些干部的腐败现象,也与他们长期脱离群众有关。在新形势下,有些党员领导干部不愿意深入基层群众,更不愿意去艰苦的地方接触群众。
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对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这样那样的困难,特别是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帮助解决,切实把中央为他们脱贫解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实处,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所以,在改革之中关注弱势群体,是党的宗旨所在,不能忽视。
弱势群体这个概念近年浮出水面,由于工作的需要,逐渐被政府所关注和接受。既然大家关注弱势群体,那么就要在分析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时,把它的内涵搞清楚。在这里,“弱势”并不是指人的主观方面的条件有什么低下或缺陷,而是指在权力和权利方面、发展的机遇方面、生活的物质条件方面不具有任何优势的人们。
中国目前的弱势群体与西方国家的弱势群体不同。西方国家的弱势群体是在资本主义环境中长期挣扎、陷于失败的人群。对于自己处于弱势的现实,他们一般采取无可奈何的态度,至多在思想上采取工联主义的改良态度。中国的弱势群体则不然。他们是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的产物,他们在原本稳定甚至优裕的生活处境中养成了一定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一定的劳动方式,但在市场经济改革中被突然抛出来了。过去,虽然收入低,但国家包下了人们一切个人无法解决的社会福利问题,免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人们一般都对自己的职业和工作十分执著,一心一意按照选定的职业干一辈子、报效国家。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运作,被人们视为“不三不四”的人们大都成为敢于占有别人剩余劳动的“能人”,而原本对劳动执著的人们便成为社会变革中付出较多牺牲的人。企业的“转制”,使许多人失去原有的依靠;资产重组使相当数量的人成批下岗;拉大分配差距使许多人的基本生活处于紧张状态;物价的持续上涨,使曾经一度得到改善的城乡“剪刀差”重新加大并难以填补;从事粮食种植业的农民整体成为经济实力最薄弱的群体,连子女上大学的学费都是他们难以接受的天文数字;另外,还有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和不幸的人们。
这样,不同于西方、具有中国独特情况的弱势群体就出现了。目前这个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失业、待业、下岗的工人和机关工作人员,离休、退休和提前离职“退养”的职工,生活在政府规定的贫困线以下的城市居民,少数的城市无家可归者和无人抚养的青少年,农村以种粮为生活来源的农民,城市里的打工族,传统产业的普通工人群众。
弱势群体具有许多客观特点。他们与政权的关系比较疏远,他们与权力、金钱、热门行业无缘,没有职业、教育、社会联系、家庭等方面的任何优势。在改革中,他们是受益较小的一部分人。他们的基本生活处于紧张状态,有的甚至难以为继。我们经常说的“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其实很大成分上是指他们,因为这种承受能力的极限正是在他们身上体现的。弱势群体的这些客观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许多思想特点。一般说来,他们容易怀旧,不但怀念过去的生活状态,而且怀念过去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由于他们为改革付出过代价,所以对改革的新举措十分敏感,生怕自己处于更加困难的境地。由于他们在物质上失去了追求更高水准的条件,转而致力于追求较高的精神境界,以便获得超脱。他们较少浪漫思维,较为实际,在社会生活中,较重视运用实践来检验一切。
弱势群体是我们社会中的基本劳动群众,是我们政权的重要支撑,是载舟之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厦之基。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中关于“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尤其包括他们。近期,江泽民同志在讲到干部联系群众时指出,关心广大群众的利益,特别是要关心下岗职工、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他以历史兴亡的教训告诫全党,是否关心和联系这些群众,关系到人心向背,这是决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要素。
要做好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紧密联系弱势群体的思想特点。第一,要继承党的光荣传统作风,把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困难结合起来。毛泽东同志在江西革命根据地时期表扬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长同乡、才溪乡、兴国县的干部,就是把解决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的典型。这样的传统,我们今天继承得太不够。真正恢复这样的传统,群众就会拥护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取得预想的效果。第二,要了解弱势群体的思想历程和某些思想认识形成的原因。人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总有它的客观存在的现实因素。弱势群体的处境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倾向和特点。弱势群体对改革有一些批评的言辞和看法,我们有的同志就认为是“消极思想”,这是不妥当的。难道只有顺情说好话才是“积极的思想”吗?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根据弱势群体的普遍意见,衡量和矫正改革的举措和方向,而不是把群众打人对立面。否则,就使自己站到群众的对立面去了。第三,要及时全面地向弱势群体介绍和通报改革决策的过程和进展情况,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同心同德地对待改革举措。第四,组织起来,加强学习。通过党的组织和社会团体,尽量把可以组织的弱势人群组织起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引导他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积极作用。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提出这样的要求,有的已经自行组织起来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给予大力支持。
弱势群体的问题是改革进程中新出现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是否重视,解决的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因此也就关系到政权的巩固和政治的安定,这是不可等闲视之的政治立场问题。
(4)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
现在人们都知道,在我国,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现实之中,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但是,这个结论不是绝对的。这个结论的前提条件就是,知识分子只有与绝大多数工农劳动大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才能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了青年运动的方向就是与工农民众相结合,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只能看他是否愿意并实行与工农民众相结合。这个标准的精神并没有过时。结合今天的现实,与工农大众结合就要为工农大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工农大众的根本利益就体现在社会主义事业上,体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也就是说,在今天,凡是拥护和参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知识分子,就是实现了与工农大众的结合,就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凡是反对或对抗甚至破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知识分子,就不能称作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那些在国内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受到批评而跑到西方去攻击和谩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极少数人,就没有资格称自己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为西方效劳,成为他们的走卒,也不愿意再被称作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只有那些脚踏实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劳动和工作的知识分子,才能是当之无愧的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在学习和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有人曾经误解“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个命题,认为在现在的情况下,高科技人员已经取代了工人阶级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代表了。这是十分错误的。一方面,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知识分子,无论其如何先进,都不能脱离工人阶级的整体而单独称作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任何知识分子都不是独立的政治力量,它只能附着于一定的阶级。所以,不能把高科技人员单独“抬举”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的地步。再说,单独强调从事自然科学的高科技人员是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那么从事社会科学的那一部分知识分子就不是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吗?这样的提法是形而上学的“显性思维”和实用主义的逻辑在作怪,会自觉不自觉地起到分裂知识分子队伍的作用。另一方面,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是从总的状况来说,不是每一个知识分子都能够不加分析地随意宣布自己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只有愿意和实行与工人阶级结合或为工农大众服务的知识分子才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我们在总体上把我国的知识分子称作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基于广大知识分子都愿意并实行与工人阶级的事业——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没有资格称作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那些背叛祖国、甘心为西方敌对势力服务的个别知识分子,自己也不会愿意被称作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5)政治就是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政治就是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就是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党章的总纲部分指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政治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所以,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就是站在广大人民群众一边,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才能具有这样鲜明的政治立场。离开这一立场,就丧失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一个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是鱼水关系,还是猫鼠关系;是密切联系的关系,还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还是摆弄与被摆弄的关系,这是关系到人心向背的政治问题。这样的问题,确实是首要的政治问题。唐朝的宰相魏征,曾经向太宗皇帝讲述了自己对于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关系的看法:绝大多数老百姓是水,皇帝的国家权力是“舟”;水能够载舟,也可以覆舟。这样的关系如果处理得好,水就会把船送到千里万里之外,达到胜利的彼岸;如果这个关系处理得不好,水就会把船打翻,让一切统治阶级的人物葬身海底。这样的问题,正是头等重大的政治问题。
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长治久安,为了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牢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一条基本原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不能脱离群众。
(6)防止贵族化文化倾向的泛滥
在公开的言论和主张之中,主张脱离和背离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群众立场的人,为数不多。即使有,也往往披着为了广大群众谋利益的外衣。但是,在深层次的文化倾向上,问题就比较明朗,许多在政治上含混不清的问题,在文化上却十分外露。近年来,街市文化的贵族化倾向,就是赤裸裸地宣扬背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
近20多年以来,无论走到哪个城市,我们都不难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许多新修建的饭店、餐馆都以“皇家”或“大富豪”等名称命名。在大饭店的牌匾上、霓虹灯的牌子上尽是“王朝”、“皇苑”、“王后”、“皇家”、“贵族”等字眼。这是一种文化的风气。这种风气的本质就是脱离群众的街市文化贵族化的倾向。其实,取这样的名字是很不吉利的。因为所谓“王朝”、“皇家”之类都是在历史上被灭亡的事物。但这种贵族化的文化追求,却在文化上反映了当前一些人的追求。在他们看来,越脱离群众就越时髦,越超脱劳动人民就越有价值。这种贵族化的文化倾向与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当然,在“文革”时期,曾经严格地对各种店名、街道名进行了一次革命。当时,许多商店、旅馆、理发店的名字都千篇一律地改为“工农兵商店”、“工农兵理发馆”、“工农兵旅店”、“工农兵小吃店”等等,革命的味道是很浓的,但缺点就在于千篇一律,陷入了僵化的思维,没有了创造力和生命力。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字那么丰富,不应该陷入贵族化或僵化的泥沼,而应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广大文化空间找到合适的尺度。总之,应该自觉防止脱离群众的街市文化贵族化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