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郊的玉泉山,原是明代埋葬皇帝嫔妃的地方。那儿的明楼大都是绿顶子,唯独一座明楼却是金顶子。在明朝的时候,只有帝王的墓才能用黄琉璃瓦。那么,这是哪个皇帝的墓地呢?
在这里埋葬的是明景泰帝朱祁钰。明朝从永乐帝起共有十四位皇帝,唯独这朱祁钰没有葬入十三陵,说起这事来还有一段故事哩。
在明朝正统年间,瓦剌首领也先为了掠夺财富,大举进犯明朝边境。山西大同吃紧,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结果兵败“土木堡”,被也先所掳。
消息传到京城,满朝文武大臣惊慌失色,怎么办?朝内不能没有皇帝。于是,满朝文武又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称为景泰帝。后来,也先又攻北京,在德胜门外被于谦率领的明军打得大败。也先为了求和就把掳去的英宗放回来了,英宗回到北京后,被景泰帝尊为太上皇,但他不甘心失去的皇位,总想复辟。
后来,他乘景泰帝生病的时候发动了宫廷政变,重新登上了皇位。景泰帝本来就有病,这一下连惊带气没几天便死了。
朱祁钰死后,照理应葬于明陵。但英宗对他恨之入骨,不愿将他葬入十三陵,但又怕满朝文武不服,一时心事重重。有个亲信大臣平时最理解英宗心意,见英宗整天闷闷不乐,心中便猜到了七八分。于是,他向英宗献计:此事应当如此这般,便可妥善处置。英宗大喜,暗中照计而行。
赶到入殓的时候,景泰帝的棺椁仍旧运往明陵,一路上吹吹打打,满朝文武跟在后面,英宗为了摆样子也亲自送葬。
从德胜门前往昌平陵区,先要经过清河大桥,然后在昌平县的“停灵宫”停灵,再奔皇陵。这次,景泰帝的棺椁刚过清河大桥,抬棺椁的壮汉们便嚷棺椁太重,于是就换了一拨人,没走多远这拨人又嚷重了,于是又换了一拨人,这样一直换了五拨人才到了“停灵宫”。后来,当地人便把这几个换人的地方叫作“一拨子”、“二拨子”,一直到“五拨子”。
等到朱祁钰的棺椁从停灵宫出来再往北,抬夫们更喊沉了,一步一打晃,两步一换肩,从几个人加到二十四个人还是走不动。发生了这等怪事,宫廷总管立即上奏英宗,英宗忙在停灵宫召集文武大臣商量,那个曾向英宗献计的大臣奏道:“景泰帝的棺椁往北越抬越沉,这是天意。景泰帝原本不该登基,因此也不该葬入皇陵。依臣之见,不如另择墓地以顺天意,不知万岁意下如何?”
英宗准奏。景泰帝棺椁折回,奔向西山。
实际上,这是英宗的那个亲信大臣指使宫廷总管买通了抬夫演出了这场戏,文武百官都被蒙在鼓里了。
朱祁钰当了八年皇帝,虽然没有葬入明陵,但也要按帝王礼节入殓,于是,在金山脚下的娘娘府,帝王嫔妃墓地的中间建了一座黄琉璃瓦的明楼——景泰陵。这便是人们所说的“十三陵外又一陵”。
后来,这一带有了一个村子,就是现在的镶红旗村。
传说到了清乾隆年间,有一次,乾隆出游来到了娘娘府,正行走间,有位大臣忽然上奏道:“陛下,我看这一带有帝王之气。”乾隆信以为真,大惊失色忙对左右说:“篡位的明景泰帝阴魂不散,这里还要出帝王,这便如何是好?”
于是有人上前献计:在金山脚下修起八个土台子以镇龙气,人称“八把龙钉”,意思是将这个地方钉住,便不会有人篡位了。后来,这里果然修起了八个土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