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斋堂东北方向的崇山峻岭中,有座大山名叫独山,山的西北面有个小村名叫牛站,西南面也有个小村名叫白虎头。两个村子一上一下,相距三四里地。这两个山村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斋堂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西北村有一家养着一头犍牛,长得又高又壮,浑身是劲,很听使唤;可是它又有一股子犟劲儿,认准一条道,至死不回头。
后来,不知从哪儿来了一只老虎。这虎非常凶恶,常到两个村子周围转悠,不断伤害村民,祸害牲畜,闹得两个村子都不安宁。牛呢,也每天放出去,可回来的一天比一天晚。
过些日子,主人发现,这牛每天回来的时候,总是气喘吁吁,浑身上下湿漉漉的全是汗。主人心里纳起闷儿来:这牛是咋的了?干啥去了呢,累成这样子?
第二天,干完了活,牛又出去了。牛走了之后,主人心里一个劲儿地犯嘀咕,他想看看这牛到底干啥去了,就跟了出去。出了村,刚走了不远,就看见牛和老虎正在大葫芦罄的石崖子上,牛正一步一步往后退……主人明白,原来这牛天天和老虎在这儿打架。他想,得想个办法帮帮牛。
到了晚上,牛又喘着大气回来了。红红的眼睛,浑身汗淋淋的。主人看到牛累成这样子,心里很不安。他想无论如何,也得帮牛打败老虎。
第二天一清早,他从屋里拿出两把尖刀,找了根麻绳,结结实实地把它绑在牛的两个犄角上,随后,又像往常一样,把牛放了出去。老虎几天来没能把牛搞掉,心里也挺窝火的。所以,今儿个早早地来到了大葫芦罄上卧着等牛。牛呢,不紧不慢,一步一步向大葫芦罄走来。等牛一靠近,老虎猛地窜出来,张着大嘴,向牛扑去。牛见虎扑来,往旁边一闪,还没等老虎转过身,上前就照老虎的肚子一挑,只听一声惨叫,老虎就滚下了大葫芦罄,痛得它撒野似的窜进林子,一头栽倒在西南村的村口上,不一会儿就死了。西南村的人发现了这只死虎,剥下了它的皮,顺手就蒙在村口的石碾子上,准备晾干了拿去卖钱。虎肉抬回村,大伙一齐分,炖着吃了。
这牛心眼儿特别实,老虎虽说叫它那两把尖刀挑死,可是它还每天照样到大葫芦罄去找虎。这天,牛又来到大葫芦罄,等了半天不见老虎,它就走下崖去,顺着山坡往下走,在林子里转了一大圈,来到西南村。忽然它发现了那老虎趴在石碾子上。俗话说“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这牛也不仔细瞧瞧,就没命地向那虎皮撞去。它用劲太大了,一下把自己也撞死了。
打这以后,人们为了纪念这头牛,就给山上西北的村儿起名叫牛战;给山下西南的村儿起名叫败虎头。不知经过了多少年,人们把这两个村名叫白了,牛战就成了牛站,败虎头就成了白虎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