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在电视中看到这么一段:中医养生,由内而外。这话确实不假。化橘红就是这样药食同源,通过调理五脏六腑作用的起到化痰止咳。
流传下来的化橘红文字,我最喜欢的就是林召棠的橘红文字。
橘红楹联
清·林召棠
幽人自种千头橘;
远客来寻百结花。
城市尘氛反成村落;
橘香世界别有人家。
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段“城市尘氛反成村落;橘香世界别有人家。”也是这段文字给了我灵感,从而想到化橘红出世与入世。在申请我市化橘红地理原产地保护期间,我的父亲做了一些资料的整理工作,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也爱上了这些文字,在文字里品味化橘红的清香。
化橘红就这么漫不经心地走近了我。每每念到化橘红,总让我想起,这何尝不是一位身着绿纱的女子,在绿草茵茵里抚琴,引得百鸟争鸣,神龙入山,白牛甩水,神兽倾听。这是怎样美的景色。清风扫过,满树橘花幽幽香漫……
化橘红因生长在化州一片檬石含量的土地上,而遍身白毛,天然止咳化痰平喘。是世界一级珍稀物种。而广东化州因盛产化橘红而得名“橘州”、“橘乡”、“橘城”、“化橘红之乡”的美称。
在我们这里流传着一个范公问橘的故事。“化橘红的药用价值据说是北宋时,我国著名史学家范祖禹首先发现的,范是四川华阳人,他精通史事,曾协同司马光撰修《资治通鉴》。后因为官刚直不阿,冒死直谏,得罪奸臣,被贬为武安军节度副使,并流放宾、水、河三州。元符元年(1098年)被贬化州。由于长途跋涉,加之被贬心情郁闷,途中患了严重咳嗽症,整日气喘咳嗽不止,他到化州后,住州署苏泽堂。一天早上梳洗完毕,习惯把泡好茶用完,便到署内空地漫步散心,不知为何,他觉得这天身体特别舒坦,半个月后,咳嗽基本痊愈,用餐亦觉胃口大开,他感到奇怪,便问随从李宾,得知州署有一石龙井,这段时间,李宾从这口井取水泡茶的。于是范公亲自到井边考察,只见井中飘浮着许多小白花,取井水细加品味,顿觉有股奇异芳香。抬头看,只见井旁有两棵似橙似柚的树正盛开着白花。他想,井中白花是树上掉下的,李宾用井水泡茶,致使我身体好转的,于时他从井中取回水,又摘了些小花泡茶品饮。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气喘、咳嗽症全好了。为了更清楚了解这种树的名称、功用,范公访问了州地乡民,查阅不少有关南方植物类书籍和对此树作了仔细研究,终于弄清了这是化州橘红树。而后,范公又将橘红花、果送给一些咳嗽、水土不适的人泡茶服用,收到了化痰止咳,健胃行气功效,而流传民间。到明末清初,橘红药用效果传入宫廷列为御用药物,其时,橘红从开花到结果,官府派兵守护,亲信亲点果数,逐一编号,且有脱落,须拿到官府注销。然后每年收获季节按例上贡朝廷。这就是化橘红成为贡品的历史记载。”
这样,化橘红从此就与咳症、哮症结下了不解之缘。
化橘红的样子很像柚子,其实从物种上来说,它是一种变种柚,它与柚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长在树上时遍身白毛,毛厚度相当厉害。即使橘女采摘后,去掉其果肉,用传统方式烘干,待烘软后再放入固定的器具里固定,成形后缩小如弥猴桃状又不相同。也有老道的橘农把橘红皮剥下,去掉果肉,橘红剥成五爪或者七爪,压后再晒,或者用火烘干。这些就是入药的化橘红了。从药理上讲,橘红性温,以温性止咳化痰的功效而举世闻名,具有理气燥湿、温肺化痰,适用肺寒咳多痰、胸膈胀闷、呕吐嗳气等症。如遇风瘫,痛风,胃寒也可以用它。
化橘红是天然以温性止咳化痰的广东第一正宗道地中药。哮症常为“肺内液体过多,造成咳喘不已”,如不注意调理,十有八九会肺部常年积痰,久咳不愈,从而出现气虚现象。痰顺气顺,痰堵气不顺。人生死为一口痰,故痰在人的生死之中有着重大的作用。化橘红对于化痰极为有效,痰多气不顺的朋友可以在平时用化橘红、橘红花泡茶调理,也可制作成为药膳,也是相当有益身心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