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笑所在的小学将要举办一次朗读比赛。老师提前两星期让班上所有的同学每天都大声朗读15分钟指定的文章,她还说,到时她将选出两名读得最好的同学去参加比赛。
从老师下达了“指令”的那天开始,方笑每天晚上在家,都老老实实地坚持大声朗读15分钟。刚开始时,她读得并不好,但后来,她读得越来越流利,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她将自己的感情也融入了其中。
比赛前夕,方笑由于朗读得流利自如、声情并茂,而被老师选中,代表班级参加了学校的朗读比赛。结果,方笑在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自己的班级争了光。
方笑同学在朗读比赛上的成功,主要在于她每天都能坚持认真朗读。而朗读,其实是将文字转化为语言的一种有声阅读的方式。它是阅读的起点,也是帮助我们小学生进行阅读的一项基本功,是我们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我们如果每天都能进行朗读,不但有助于我们的学习和智力发展,也有助于我们情感的表达,并使我们的思想受到良好的熏陶。
因此,从古至今,大部分接受初级教育的少年儿童,都是从大声朗读开始学习的,对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许多的名词佳句上看出来。
比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日长深院里,时听读书声”、“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闲得林园栽树法,喜闻儿侄读书声”、“旧业虽衰犹不坠,夜窗父子读书声”……这每天琅琅的读书声,犹如不受时间、空间束缚的天下间最美妙的音乐,永远萦绕在每个人的心中。
我们中有些同学可能会说:“每天都能有大量的时间用来朗读当然好,可是,我们每天的学业那么重,除了上课,还有写作业和考试的压力,哪里能每天都拿出时间阅读呀?”
的确,面临繁重的功课,要我们每天都拿出较长的整块时间用来朗读的话,确实有些难,但是我们可以化整为零,充分利用一些“边角余料”的时间来进行朗读,哪怕是只有15分钟,只要我们每天都能坚持,久而久之,也会积少成多,有所成效。
那么,我们怎样保证这每天15分钟的朗读时间呢?
好方法
第一,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来朗读。
我们可以在早晨早起几分钟,朗读一会儿后,再去洗漱、吃饭;可以利用好学校里的早读时间进行大声朗读;也可以中午休息时,在家或在学校找个安静的地方朗读;还可以在晚饭后,请爸爸、妈妈来跟我们一起朗读……当我们充分利用了所有的零碎时间来进行朗读时,就会发现,原来朗读的时间竟然如此充裕。
第二,多点耐心,不要有功利心。
我们中有些同学的朗读并不是一种习惯,而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比如,要背诵、要显示给别人看、要装样子……
我们正确的目的,如要背诵等,没什么不好,但一定要有耐心、有常性,不能把朗读当成一种纯粹的“工具”,用得着的时候用,用不着的时候就在那放着,否则,当我们背不下来文章时,当我们朗读的目的达不到时,我们就会变得急躁,甚至讨厌起朗读来。
而我们不正确的目的,如表演给人看、装样子等,只会让我们的朗读行为流于形式,我们从中得不到任何有益的东西。
所以,当我们朗读时,要多点耐心,不要有功利心,最好能将之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每天必做,这样长期坚持、积累下来,水滴石穿,就会不知不觉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学识,从而让自己成长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第三,寻找适合我们朗读的书籍。
我们用来朗读的书籍,一定是健康的,一定要符合我们的身心发展,最好是辞藻优美,朗朗上口,又蕴含着许多道理的。而那些儒家经典之作,如《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三字经》、《朱子家训》等,就是我们很好的选择。
此外,教科书中的好文章、一些文学作品中的优美片段,也是适合我们朗读的。
第四,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
《弟子规》中讲:“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意思是说,在读书时,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这三者缺一不可,都非常重要。
可见,我们朗读文章时,不能东张西望,不能心不在焉,也不能小声音地在嘴里嘀咕,而是应该聚精会神地注视书本,字正腔圆地将文章读出声音来,而且,自己读的是什么,一定要用心去记,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朗读变得有意义。
小贴士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非常重视朗读。他要求学生从小就要养成正确朗读的好习惯,他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