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1班的同学在上语文课,语文老师在讲阅读要掌握一些方法时讲道:
“俄国作家果戈里曾经刻画过一个名叫彼什加秋的人物。这个人嗜书如命,只要看到书,不管写的是什么,拿起来就读,而且也不管读懂读不懂,就乱读一气。结果,他读了一辈子的书,脑子里还是稀里糊涂的,到最后什么也没学成。可是,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被生活所迫,只读过几年小学,可他发奋读书,刻苦自学,终成一代文学大师。”
说完这些话,老师向台下已经听得入了迷的同学们问道:“同学们,你们说,为什么彼什加秋读书多,可什么都没学会,而高尔基读的书相对少了很多,却成为了文学大师呢?”
这时,许多同学都争相回答,说高尔基读书有方法,会读书。老师听后,笑着说:“同学们都说对了,读书方法很重要,我们不能读死书,也不能死读书,一定要讲方法。”
是呀,正如这位语文老师所说,我们会不会读书,读完书后有没有学到东西,主要还得看我们是否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我们若不讲究阅读的方法,只是一门心思地“死读书”的话,只怕会有同彼什加秋一样的下场,读了好几年的书,可什么也没学会。
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方法合适了,就可以事半功倍。但如果方法不合适,或者根本就没有方法,我们花再多的时间去做事,到最后很可能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阅读也不例外,我们如果学会了好的阅读方法,就能节省阅读时间,可以读更多的书,也可以迅速找出书中的主旨和精华部分,并能从中吸收到“养分”,达到我们读书的目的。
此外,好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还可以让我们更多地体会到读书的快乐,因为我们能把书读透,能与作者心意相通,能在优美的字里行间,找到让我们熟悉的,感动的,能与之产生共鸣的东西。我们会为此更加喜爱上阅读,真正将阅读视为我们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的阅读到底需要哪些方法和技巧呢?
好方法
第一,学会先粗读后精读。
粗读是指当我们拿到一本书时,先大概地浏览一遍,主要是通过快速翻阅目录和前言或序言,还有作者介绍、参考书目、内容提要等有用信息,对整本书有个全面的了解,以便可以知道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什么,值不值得我们进一步去阅读。
所以,我们粗读书籍时,绝不能漫不经心,一扫而过,读后脑中还是一片空白,而是要认真地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整本书的“筋骨”和“脉络”,为接下来的精读打好基础。
精读是指我们在粗读的基础上,要认真而仔细地去阅读整本书的所有内容,并在心中加以揣摩和推敲,一一解答粗读时产生的疑问,并提出新的问题。除此以外,我们还要在精读时,体会书籍的写作特点、语言风格、中心思想等。所以,精读是在求通、求透、求深,而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此外,我们在精读时,离不开做阅读笔记,而关于如何才能做好阅读笔记,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有详细的介绍。
第二,阅读要与思考相结合。
阅读离不开思考,离开思考的阅读无异于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完全变成了形式主义,这等于浪费我们的时间和生命,因为读了半天,我们什么收获也没有,还不如不读。
所以,我们在阅读时,要边读边想,不能只看书面意思,更不能断章取义,要看清句子或段落间的前后呼应,及其完整性,认真品味其中的道理,感悟其中心思想。这即是前面所讲的“求通”。
而“求透”和“求深”同样离不开思考。因为如何体悟到书中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意思、语言的妙用、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如何将书中的知识和道理为我们所用……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去思考、去领会。
第三,用心体会优美的句子和段落。
书籍中优美的句子和段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是文章的魅力所在,如果我们能用心体会、参透、背诵它们,这些美丽的语言就会为我们所用,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这样,我们的阅读就会不只停留在欣赏和学习的层面上了,而是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第四,反复阅读对我们有益的书籍。
好书不怕翻,反复阅读对我们有益的书籍,有助于我们将书读懂、读透,有助于我们的记忆和背诵。而且,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提高,阅历的增加,当我们再重新阅读以前读过的好书时,我们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惊喜。
所以,对于像《弟子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三字经》等这样的经典之作,我们一定要时时翻,常常看,这样我们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
小贴士
写读后感可以促进我们仔细阅读书籍,深入思考书本中的奥秘,所以,我们的阅读也离不开写读后感。而要写好读后感,我们先要读懂原文,这就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书中的主旨内容,正确理解书中的关键段落和章节,深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