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本投入差异。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本投入。在人力资本作用突显的年代,人力资本对收入差距具有重要影响。侯风云等认为,理性经济人的抉择使农村人力资本向城镇的溢出使城乡人力资本存量呈现不平衡状态,同时,中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不平衡发展战略使得政府将大量物力、人力投向城镇更是加剧了这种不平衡。这随着经济增长必然导致城乡收入水平的差距扩大化。715在城乡家庭的对比分析中,劳动力教育水平不同由此带来的回报率的差异是城乡家庭收入差异的决定因素。716王弟海等认为,在经济不发展阶段,过高的利率水平使得教育投资成本较高,由此,有高教育水平背景的人员与有低教育水平背景人员工资水平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由此带来金字塔状的工资不平等分布。但随着经济发展,利率水平的不断降低,教育投资成本也逐步下降,使得经济体中更多的人员拥有高教育背景,在这种情况下,金字塔状的分布过渡成橄榄球状,工资不平等也由此不断改善。
但增加教育投入并不一定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李增刚等认为,在非理想的状况下,教育财政支出的增加可以在短期内降低基尼系数,然而长期教育财政支出对基尼系数的作用是不确定的。718靳涛等认为由于中国的教育投资体制存在问题,使得其对收入差距非但没有减缓作用,反而推动了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2)物质资本投入。由于城镇物质投资收益率大于农村,这必然驱使理性的经济人将更多的投资机会放在城镇,由此,投资倾向带来的物质资本投资对城乡的区别对待必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产生直接作用。
(3)技术进步。王中华等的实证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和工业行业工资差距之间存在正向显著关系,即工业技术进步会加深行业中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之间的工资差距。721王云飞等也认为,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是不尽相同的。
(4)劳动生产率。黄桂田等以2002—2005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工资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全员劳动生产率与平均工资有显著的正向关系,说明生产效率对工资的影响机制正在形成,从而造成了生产效率高的部门和生产效率低的部门之间的工资差距。723孙宁华等将经济分为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以分析两部门之间的效率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他们将两部门之间的效率差异定义为获取优质生产要素上的差异、两部门生产方式的差异等,研究表明,农业和非农业部门之间的效率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有正向作用。
2、劳动力市场进入障碍。Sylvie Demurger等分析了1995—2002年间中国城镇部门之间劳动力市场分割对不同部门劳动者收入差距所带来的影响,证实了劳动力市场的进入障碍是造成收入差距过大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他们通过将不同部门间收入差距的形成分解为禀赋效应、工作时间效应以及分割效应,研究结果确定了这种分割影响的存在并有加强趋势,同时这种分割效应在垄断行业和竞争行业之间不同劳动者收入差距的形成中作用最为明显。此外,市场分割因素对收入差距扩大的解释性不断增强。725除了教育、工龄、性别等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传统因素外,社会关系、父亲的教育、政治身份、户籍等因素也是影响劳动者进入高收入领域的重要因素,同时上述非市场因素在市场化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作用效果也是不尽相同的。相比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中西部地区,社会关系和户籍因素在经济水平较高、市场发育较为完善的中国东部地区对劳动者进入高收入行业更有影响力,教育、工龄因素和进入高收入行业之间的关系在西部地区更为显著。劳动力市场的进入障碍造成了劳动者进入上的不公平竞争。
3、金融发展水平。马草原认为,中国金融发展的结构和功能所具有的明显的城市化倾向使得城乡金融差距成为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他通过对风险预期理论模型的研究证实了金融差距和财富差距双向反馈作用的存在,即不同的家户之间由于各自初始财富的不同,金融机构出于自身规避风险以及利润最大化的理性动机所形成的金融市场门槛效应的存在导致了家户之间的金融差距,这种门槛实际上是一种金融歧视,而金融差距的存在,使得穷人只能通过银行存款等获得利息,富人则可以通过贷款等方式进行投资,即在不同财富阶层之间形成不同的财富增长方式,由此带来的财富增长速度的差异又进一步推动了财富差距。727乔海曙等验证了金融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倒U型”关系,他们以金融深度分位数为指标将中国县域金融截面数据分为不同区段,分析表明在这一指标小于20%的区域,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显著扩大迹象,若该指标大于70%,则该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若金融深度分位数在20%-70%之间,则两者没有显著关系。728由此可见,只有改变我国金融发展结构和功能上的偏差,使得金融制度优化,通常而言的城市化才能起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此外,通过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形成健全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也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金融差距和收入差距。
4、财产分布状况。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居民财产积累大幅度提升的同时,中国城镇居民财产分布的不平等程度呈日益扩大趋势。730罗楚亮等以城镇、农村两者为研究对象,对中国财产分布情况做了更详细的解析。发现1995—2002年间,居民财产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积累,其中,相对于农村财产积累主要源自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城镇的财产积累则主要来自经济改革所导致的财产再分配作用,财产积累的增加主要是城镇居民拉动的,由此不难看出城乡之间的财产积累差距正逐步扩大。同时,城乡之间财产分布不均等的扩大超过了收入分布差距的扩大,并且扩张速度日益加速。731与财产分别状况相对应,我国不同收入阶层和不同地区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具有很大差异。高收入者在财产收入中的占比很大,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人均财产性收入高于中西部地区。并且财产性收入增长具有几何递增趋势的特点,这使得我国各个阶层的收入差距呈迅速扩大势态。
5、对外开放。靳涛等实证研究表明:对外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对收入差距扩大具有影响。他们在进行更为细致的区域分析时发现,东部地区的回归结果和全国范围内的分析一致,更具有代表性意义;而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而言,其开放度系数对基尼系数影响不显著,这与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度远低于东部地区这一现实相符。
对外开放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渠道发生作用的:
(1)外资。黄桂田等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实证分析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即外商直接投资对这些外商所投资的企业的工资有正向作用,但同时研究也发现这种外资企业的工资上升并未在该地区其他企业中产生示范效应。734但许和连等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工资水平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它通过对劳动力供求情况和支付高工资这一行为对内资企业的工资水平分别产生正效应和负向工资溢出效应。
(2)贸易。在传统贸易理论思想基础上发展的斯多尔帕-萨缪尔森定理认为,随着贸易开放,发展中国家丰裕且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非熟练劳动力和稀缺但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熟练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将逐渐缩小。但事实却是,众多转型经济体、发展中国家随着国门的开放,却呈现出收入差距日趋扩大迹象。736黄桂田等通过实证分析认为,贸易总额与平均工资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恰恰印证了中国在出口制造业中是通过对劳动力成本的压缩以获得贸易优势这一事实的。737虽然发展制造业产品贸易会同时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的报酬,但劳动力收入提高的程度却小于资本收入的提升幅度。738张曙霄等对中国外贸区域结构失衡和区域收入差距扩大的关系研究表明,对外贸易差距和收入差距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贸易差距扩大了地区间的收入差距。739相对于单纯的贸易和工资关系研究,李树培等则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产业升级和人力资本结构因素,他们认为贸易开放以及由此带来的技术进步的类型结合本国的产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本结构共同对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如果产业升级速度超过了人力资本结构的升级速度,那么开放经济下出口规模的增加会使该国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他们将其用于中国的实证分析,在中国加速工业化进程的感召下,国家的人力资本升级结构赶不上贸易产品结构升级速度,最终使得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的发展成为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一个重要条件。
(3)国际垂直专业化。王中华等分析了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参与国际分工链条的国家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国际垂直分工过程中,随着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发展中国家所承接的产业中熟练工人的比例高于未参与国际分工时在该产业中该类工人的比例,由此,通过增加对熟练工种的需求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工资水平。第二,相对于行业技术进步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国际垂直分工的加深对扩大中国工业中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的相对工资差距水平的影响更为显著;(3)通过对比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情况,国际垂直分工深化和行业技术进步对资本密集行业的影响大于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影响。
6、社会经济转型。靳涛等认为,我国转型期特有因素的显著性分析说明,转型经济特征因素对收入差距的扩大确实有显著影响。742张屹山等在经济权力结构和生产要素最优配置关系的研究中提出各方权力博弈从而形成了利益分配机制,当权力格局发生变化时,利益分配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