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又称公司文化、组织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尽管国内外对企业文化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企业文化由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3部分构成,这一点己达成共识。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约束和整合功能。在传统的理论中,企业文化被认为是文化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研究范畴,与经济学无关。然而,企业文化却具有丰富的经济学内涵。企业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本。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企业文化还被看作是非正式制度。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构成
认识企业文化并非易事,原因在于企业文化既有显性的内容,又有隐性的内容。美国学者帕米拉·路易斯、斯蒂芬·古德曼和波特利西亚·范德特认为,企业文化由具体行为层和深层两部分构成。具体行为层是看得见的东西,而深层是看不见的观念、共有价值观、宗旨和行为标准。支持这些具体行为的是企业员工心灵深处看不见的深层次的东西。这种情况就像冰山一样,人们所能见到的具体行为只是冰山之一角,而在冰山下面,看不见的观念、价值观、宗旨、行为标准占大部分,但却发挥主要的和基础的作用。因此,认识企业文化不能只看表面的东西,而要努力去揭示深藏员工心灵深处的东西。
根据企业文化对人的思维、行为影响的差异,可以将企业文化描述成3个层次:第一层是最深层,是企业的共有观念和核心价值观,它起着核心的作用;第二层是中间层,是企业具体行为和习惯,即“我们做事的方式”,由核心层决定;第三层是最简单最容易的标识、文字等,由核心层和中间层决定并表现核心层和中间层。
我国一些管理学者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认为企业文化的结构层次有3个:表层文化、中间层文化、深层文化。表层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物质文化,包括工作场所、办公设备、建筑设计、造型布局、社区环境、生活环境;中间层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管理文化、制度文化、生活文化;而深层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组织目标、组织宗旨、组织精神、价值标准、组织道德和团体意识等观念文化。它的构成要素有组织精神、组织理念、组织价值、组织道德、组织素质、组织行为、组织制度、组织形象等,由此构成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复合网络。由此可见,最深层的企业文化是属于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一般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宗旨、企业使命和企业目标;中间层是指行为文化,包括企业民主、企业文化活动、企业人际关系;而表层则是物质文化层,包括企业环境、企业器物、企业标识(如厂歌、厂徽、广告语)等。由于企业的精神文化决定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尤其是企业精神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核心,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决定着企业文化的方向。
二、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
企业文化是一个体系,其内容十分丰富。这里主要介绍企业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伦理道德。
(一)企业价值观
国外管理学家一般认为:价值观是“组织的基本观念及信念,他们构成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企业哲学的本质就是追求成功,而价值观提供员工一致的方向及日常行为的方针。这些成功的模式决定了公司英雄的类型,以及企业文化中的神话、典礼和礼仪。”
价值观是关于事物是否有价值和价值大小的看法、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评价。而企业价值观就是一个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的过程中形成的对生产经营和目标追求以及自身行为的根本看法和评价,是为全体员工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追求。它是以企业中的各个个体的价值观为基础,以企业家价值观为主导的群体价值观念。企业价值观是一个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中必有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称之为核心价值观(或称为主导价值观、基本价值观)。
从企业价值观形成过程来看,其规律是:由一元的价值观发展为多元的价值观,再由多元的价值观发展为核心价值观。企业价值观体系中,除了核心价值观以外的部分均为一般价值观。它包括人才观、质量观、创新观、信用观、服务观、激励观、效率观、危机观和成败观等。
企业的使命主要阐明企业为什么而存在,即企业的生存意义,它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展开。宗旨就是一种根本主张,这种主张由使命规定了的,是使命的深化,是实现使命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宗旨比使命更具体、更具有规定性。大内在《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中指出:“一种宗旨能够明确地阐明,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从而有助于该企业保持特色。它还能使计划具有效率,并使分享这个共同文化的人们互相协调。”它阐明企业应该怎么做,奉行什么原则,通过什么根本途径,采取什么根本方法,去实现企业使命的要求。宗旨把根本追求深化到如何做的层面,有助于使命的实现。而企业目标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要瞄准的方向,是企业使命和宗旨在奋斗方向上的凝结,是企业使命的具体化,是员工行为的根本导向。
(二)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高度浓缩,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企业精神是由企业领导人所倡导和精心培育的,并为员工群体认同的反映企业价值观、企业伦理道德、企业使命、宗旨与目标的思想观念、精神支柱。企业精神是一种团体精神,对企业使命、宗旨、目标凝结成一种信念、一种感情、一种意志的表达,它贯穿了对企业使命、宗旨、目标的坚信和实现的决心,是企业成功的精神支柱。企业因自己的生产方式、历史传统、产品结构、管理风格、员工状况的不同,受社会潮流、民族精神的影响,必然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精神。但企业精神往往用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通常以厂歌、厂训、厂规、厂徽等形式形象地表达出来。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各国先进的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精神的培育,如澳大利亚69%、美国77%、德国79%、日本几乎100%的企业都有比较明确的企业精神或类似用语的表达。如松下的“产业报国”精神,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民族资本企业的“民生精神”、“东亚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企业的“孟泰精神”、“铁人精神”等。
企业精神和价值观不是一个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价值观是一个关系范畴,反映的是衡量价值判断对象的哪些属性能够满足价值主体需要的标准;而企业精神是一个状态范畴,描述的是一个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的精神状态,不作价值判断。虽然价值观也是精神领域的东西,但价值观存在的意义主要在于指导选择,解决哪些事值得做,哪些事不值得做,并在许多件值得做的事中应该选择哪一件先做的问题。而企业精神存在的意义在于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舞士气,并营造把事情做成的精神氛围。正确的价值选择是企业精神发挥作用的前提,但是正确的价值选择也需要高昂的斗志和精神状态才能实现。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观的表现,一个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很高的企业,其做出的选择也必然是高水准的,相反,一个缺少斗志、精神委靡不振的企业,其做出的选择也不可能是高水平的。
(三)企业伦理道德
在印欧语系,伦理、道德分别源于希腊语和拉丁语,其原意都是指“风尚'、“习俗”,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在我国古代,“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德”是指“道”对自己有所得的东西。而现在的“道德”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伦”是指人们之间的关系,“理”是指道德或规则,伦理是指“道德关系及其相应的道德规范”。企业伦理道德是调整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员工以及企业内部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行为关系的总和。企业伦理道德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以正义和非正义、公正与偏私、善与恶、诚实与虚伪等原则为标准来评价员工的行为,并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企业各种关系的协调运转。企业伦理道德是企业员工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约束着员工的行为,这种约束有别于企业的规章制度,又与企业的规章制度紧密相连。企业规章制度的约束是一种强制性的,它要求员工“必须这样做”,而企业伦理道德的约束作为规章制度的补充,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软约束,它要求员工“应该怎样做”。但是,企业的伦理道德大量地渗透在企业的规章制度中,通过有关的“守则”、“准则”、“条例”、“制度”及其他规章形式表现出来,实现伦理道德与规章制度的统一。
美国学者罗斯就美国企业的道德准则征求1000多名公司主管和高级职员、商学院院长和国会议员的看法,有63%的调查对象说坚持企业道德高标准能增强其竞争地位,只有14%的人说坚持道德高标准的公司都是比较差的竞争者,而23%的人回答说,道德标准对其竞争地位有影响,但与企业的成功没有必然联系。可见道德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