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5月,国务院发布《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正式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前身),以中关村地区为中心,建立外向型、开放型的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中关村在新的社会观念和氛围下破土而出,高科技的民营企业纷纷涌现,中关村的机制架构和产业生态雏形就在机制创新中确立下来;20世纪90年代初,在新的机制下,沉积在传统机制中的许多技术创新开始流入中关村,大大激活了创新活力,中关村进入技术创新的黄金时期,无论是汉卡、打字机、字处理软件、中文平台等。中关村的每一项技术都是引导着中国IT业的技术变革,甚至在国际上也在不少同步的创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关村依靠过去10多年的先发优势和市场力量积累,在市场上的优势格外凸显。之后,经过机制、技术和市场的一次性喷涌后,中关村开始进入成熟发展阶段。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关村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涌现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如中星微电子公司研制出可迅速产业化的中国首枚百万门级超大规模专用芯片“星光一号”,海外学人入园创业浪潮持续高涨,一大批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迅速形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中关村科技园区历经四次扩区,目前形成了一区多园的空间格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产品涉及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诸多领域,不仅加速了知识、技术向产业的转化,还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入驻,在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收入的同时,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并为高新技术园区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已经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科技智力要素密集区和高新技术创新区之一。
资料来源:李文静,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问题,北京社会科学。2006(6)33-40
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规划面积为232152平方公里,由核心区、发展区和辐射区三个功能区组成。其中,中心区规划面积124192平方公里,包括海淀园、德胜园、健翔园和雍和园;发展区规划面积23130平方公里,包括海淀园的永丰产业基地、环保园、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文化教育基地、国际教育园、农林科技园、航天城、海淀山后小城镇科技产业用地和昌平园的生命科学园等;辐射区规划面积84130平方公里,包括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园、石景山园、大兴区的生物工程和医药基地和通州区的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通州国家环保产业园等。中心区以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商业服务、企业孵化为主要功能;发展区主要开展中间试验、规模化生产、产业配套;而辐射区则进行规模化生产。
资料来源:李文静,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问题,北京社会科学。2006(6)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