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依靠他人,你将永远坚强不起来,也不会有独创力。所以说,要想成就大事,就应首先抛开身边的“拐杖”独立自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难成大事,只能一辈子做平平庸庸的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的意思是:上天要想把重大的使命交给一个人,必定要首先困苦他的思想意志,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肌肤忍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拂逆、扰乱他的作为,用来使他内心警觉,性格坚忍,增长他不具备的能力。
孟子的这段话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两千多年来一直激励着有志之士克服了无数的艰难困苦,成就伟大的事业。我们不相信什么上天的意志,但是一个人要想干成大事业,担当大责任,必须从精神到肉体都受到常人所难以想象的磨炼,为什么呢?因为安乐的境遇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萎靡不振,直至死亡;而艰难困苦的境遇则使人奋发,从而求得生存和发展。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还一口气举了六个古代的大贤为例:舜发迹自田地中间,傅说举自筑墙的人中间,胶鬲举自鱼盐贩子中间,管夷吾任用自狱官手里,孙叔敖腾达自隐居的海边,百里奚崛起自市井。可见艰难困苦,乃是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问题仅仅在于,你能否经受住艰难境遇的考验和磨炼。如果经受住了重重考验,那么成功就会属于你。
李嘉诚来到人世时,中国已不是太平盛世了。
1937年7月7日,日军凭借着嚣张的气焰及先进的武器,逐步侵占了中国的半壁山河。不久,潮州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日军一面大肆烧杀掠抢,一面四处张贴安民告示。城区的居民惶惶不可终日,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人们纷纷逃出城外,去山乡农村投亲靠友,躲避战乱。
执教多年的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彻底失业,同时李嘉诚小学尚未毕业,也失学了。
时事纷乱,生活无着,世代居住的老屋再也住不下去了。1940年初,李云经携妻带子逃到澄海县隆都松坑乡,寄住在姨亲家。不久,又辗转逃到后沟,投靠在后沟小学任教的胞弟李奕。
这一年,李嘉诚的祖母因惊吓、奔波而病逝。李云经、李奕两兄弟,倾资为老母操办了简单的葬礼,草草掩埋在后沟的山岗。
李云经失业一载,仍未找到教职。他不会体力劳动,亦不会做小生意,惟有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胞弟李奕薪水微薄,李云经心灼如焚,他不忍心受其接济,花掉胞弟执教多年攒下的积蓄。
所幸内地虽烽火连天,兵荒马乱,香港却是太平盛世,一派祥和繁荣,成为战时内地人的避难所。当时李云经的妻弟庄静庵是香港的殷商,是惟一可以投奔的对象。李云经与妻庄碧琴商议多日,决定前往香港投靠庄静庵。
1940年冬天,李云经一家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10多日,终于来到香港。
当时的香港是世界最大、最知名的自由贸易港,常被称为“世外桃源”、“东方之珠”。可以想象,如果不是来到了香港,李嘉诚即使经商,也绝不可能创造出一系列商业神话,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成为一代商业巨人。人生的幸与不幸,只好让历史本身来回答了!
但是虽然来到了香港这个“世外桃源”,李嘉诚一家的生活,却绝无世外桃源的平静与温暖。相反,他们一家受尽了生活的艰辛和人情的冷漠。尤其是李嘉诚本人,当时只有14岁,就以羸弱的身躯肩负起了一家人生活的重担,成了一名童工。然而正是这种难以尽述的折磨,使李嘉诚过早地成熟起来,并经过自身的奋斗,逐步走向了成功。
李云经的妻弟庄静庵,幼年在潮州乡间读私塾,小学毕业后,像众多的潮州人一样离家外出闯荡。1935年,27岁的庄静庵来香港涉足钟表业,从最简单的布质、皮质表带做起,一步步做大。他的产品质优价廉,深受代理商和消费者欢迎。后来开始兼营钟表贸易,购入瑞士钟表,再销往东南亚各国。
李嘉诚一家到来时,庄静庵已被潮汕人视为成功人士。他腾出房间让李氏一家住下,设家宴为姐姐、姐夫洗尘。席间,他仔细询问了家乡的近况,然后为姐夫介绍了香港现状,劝李云经不要着急,先安心休息,逛逛港街,再慢慢找工作。
庄静庵未提起让姐夫李云经上他的公司做职员,这是李云经夫妇始料不及的。这也许是庄静庵在商言商,绝不把公司人事与亲戚关系搅和在一起的缘故吧。
李云经长期生活在传统伦理氛围中,虽然明白这是有头脑的商家通常的做法,但在感情上却不那么容易接受。庄碧琴想去质问弟弟,但被李云经制止。他不想给妻弟添太多的麻烦,来香港投靠妻弟,已是万不得已。而且,他毕竟是读书人,有着传统儒士惯有的清高,不愿轻易“为五斗米折腰”。
当时的香港虽然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也未能长保和平。很快,日军的铁蹄便踏上了香港,香港的前景顿时一片黯然。
在日军统治下,香港百业萧条。李云经挣的薪水越来越少,为了养家糊口,他只好拼命工作。由于长年劳累,再加上贫困、忧愤,终于在家庭最困难时病倒了。
李云经没能熬过1943年那个寒冷的冬天,走完了坎坷的一生,离开了这个动荡纷乱的世界。
正像一位著名哲学家所说的那样,逆境是锻造天才最好的熔炉,李嘉诚正是从这所苦难的学校毕业而逐渐走向成功之路的。
“人穷志不移”;“做人需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这些父亲生前经常讲的话,李嘉诚永远不会忘,时刻铭记在心,并伴随他一生的风风雨雨,使他终生受益无穷。
与此同时,父亲没有给李嘉诚留下一文钱,相反,却给李嘉诚遗下了一副家庭的重担。
如此不幸的少年时代,莫非上天在有意地磨炼李嘉诚,以便成就这个当代的商业英雄吗?
如果对照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说法,那答案是肯定的,没有少年时候的痛苦经历,李嘉诚的未来很可能只是极平凡的一生。李嘉诚并没有去刻意地寻找苦难,而现实生活却留给他艰难,这也许就是人们说的幸运。逆境具有催人奋进的力量,它往往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以十倍百倍的心力投入工作,并创造出惊人的业绩。这在李嘉诚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李嘉诚经商语录:
小时候,我的家境虽不富裕,但生活基本上是安定的。我的先父、伯父、叔叔的教育程度很高,都是受人尊敬的读书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我随先父来到香港,举目看到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就感到这个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因此在我的心里产生了很多感想,就这样,童年时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天真都完全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