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位后的拓跋弘迁到北苑崇光宫居住。
没有任何人会把崇光宫看做是一处宫殿,因为它俭朴得不能再俭朴,自然得不能再自然。
崇光宫的台阶由泥土堆砌,房椽是未经砍伐的木材。乍看上去,仿佛回到太古时代,回到古印度的波罗奈城。
太上皇帝特意在苑中西山兴建佛教塔寺,起名鹿野浮图,让沙门僧侣居住。苑中并没有养太多的鹿,拓跋弘必是受到佛祖释迦牟尼鹿野苑说法的传说影响而起的名字。
山苑幽幽,佛家圣境。拓跋弘终日和高僧们在一起谈禅说道,似乎大彻大悟,脱离尘世,得道成佛。
年青皇帝心中怎能舍弃万里河山?
军国大事要向他请示,征伐柔然要亲自出马。太上皇帝频繁视察各地,裁撤不合格的官员。
以法治国是拓跋弘追求的目标。以前,各部门有疑难困惑之事,大多当面奏报,听候皇上裁决,然后再口头转达皇上决定。中间存有猫腻,官员们有时会歪曲或假传圣旨。
中国官员们习惯于人治,办人情案。不管案子是不是很难办,动不动把案子推给上司,上司再把案子推给皇帝。拓跋弘相当反感,下诏:无论案件大小,都要根据法律法规办,合于法律朝廷批准,违背法律朝廷批驳。最终意见用手诏直接发出。
太上皇帝尤其重视刑事判决,死刑犯大多下令复审,有些囚犯在监狱中关押好几年没有定案,群臣颇有意见。拓跋弘道:“长久羁押,当然不是好办法,但是不比草率乱杀要好吗?人在监狱中受到痛苦会全心向善,所以聪明的人把监狱当作磨炼的场所。朕就是要使犯人受一点苦楚,希望他们悔过自新,然后再对他们宽恕!”如此下来,北魏国犯人囚禁时间虽长,定罪大多能够恰当。拓跋弘认为大赦是鼓励犯罪,自延兴以后,北魏不再实行大赦。
拓跋弘和冯太后之争,除去个人间的恩怨,也反应出法治与人治之争。拓跋弘没有清楚认识到宫廷斗争的残酷阴险。李敷案发后应该乘胜而进,把冯太后幽禁,就当时形势而言,成功把握相当大,可他缺少铁石心肠。
一念之慈,对法治的过份依赖,使年青的太上皇帝忘记人性中的恶。忘记人性的恶会丧失警惕,丧失警惕意味着死亡。所以太上皇帝死了!
应该说拓跋弘是个文武全才的好皇帝,勤于为治,赏罚严明,拔清节,黜贪污,使得北魏延续太武帝时期吏治清明的局面,又数次出征柔然,深入漠北,每次都能得胜而还。
论猜忌残忍、权术机诈,拓跋弘万万不及冯太后。冯太后已经牢牢控制住皇宫中的每一个人。
冯太后善于用人。她待人非常严厉,即便身边亲信犯有小小过失也会遭到鞭打,甚至抽一百多鞭。可是,她对人从不记仇,第二天仍然同平常一样善待你。越打你越赏你,甚至有人因鞭打更加富贵。
一鞭子换来一座楼房,一百鞭子换来一顶乌纱,谁不肯呢?越打越忠心,死都跟你!冯太后左右亲信始终没有离心离德的人。
太上皇帝拓跋弘至死都认为自己很安全,因为帝国军队掌握在自己手里。即使有百万大军护卫,你也是个人。是人就有弱点,有弱点就会死!
拓跋弘轻率无备的性格,使得冯太后轻而易举地结果掉他的性命。
公元476年的六月,冯太后假借小皇帝的诏令,将京都平城军队分三批调离。六天后,宫廷正式宣布太上皇帝的死讯。太上皇帝莫名其妙地驾崩了,死时年仅23岁。当然,在忠于太上皇帝的军队调出之前,太上皇帝已经不在人间。
尽管事情做得非常机密,朝廷内外仍然传言此事系冯太后所为。传得有声有色,太上皇帝是被毒死的,可谁也没有证据,如同梁国李氏、乙浑一样,只能说冯太后杀人手段出神入化。
34岁的冯太后再次宣布临朝称制,冯太后清理献文帝一党,对李?进行报复,处决李?。接着又以叛逃罪名杀死小皇帝的外公南惠王李惠,大权独揽。北魏帝国进入冯太后专制的14年。
历史轮到她登场了。做为女人,她是成功者,她拥有许多才华出众的情人,把红颜薄命死死踩在脚下;做为王后,她仍是成功者。她即将改写历史,开创均田制,使北魏从野蛮走向文明,由武功转而文治,将游牧帝国变成农耕帝国。
中世纪中国失落的三百年给冯太后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从而戴上千古第一后的桂冠。
§§第十七章 北魏冯太后
中国历史太后临朝称制不乏其人。小皇帝年幼,母后垂帘听政实属平常。大多手握军国大权的女人庸碌无为,文治武功出类拔萃的太后屈指可数。吕雉、王政君、邓绥、萧绰、刘娥、孝庄、慈禧算是其中佼佼者,当然称帝的武则天不在其数。若论千古第一后,这些人都难以超越北魏冯太后。冯太后究竟有何本事能够担当得起千古第一后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