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瞬之间,我从事文艺评论写作已有整整九载春秋。从九年前第一篇读后感“呱呱坠地”,文艺评论创作先后从咿呀学语、走起路来一溜歪斜到步履沉稳,从自我无意识到自发自觉状态,在一路艰辛中逐步走向成熟,其中的酸甜苦辣自不待言。
我创作书评的启蒙地是红袖添香网站红袖书话论坛。第一个发现并激励我写书评的人是该论坛首席版主飘红女士。我的第一次创作成就感也是在该论坛找到的:点评顾城和贾平凹的两篇拙评被该论坛置顶推荐,并入选书话论坛的电子文集。七年前,飘红便对我寄予了深切的愿望,希望我的书评上《芙蓉》杂志。我的第一篇书评发表在《武汉作家》上,紧接着第二、第三、第四篇分别刊载于《文化艺术报》、《语文教学与研究》和《文学教育》。2007年春天,因为出色评论贾平凹和张执浩的长篇小说,我被破格吸收为武汉作家协会会员。因为评论,又与西安《文化艺术报》结下了不解之缘:写罗伟章的评论《心灵在舞蹈》被该刊从红袖添香论坛选用;后来,就出了处女散文集,《文化艺术报》用了近三百字的文字作了推介,正应了“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句老话。2009年,还参加了大众书评网举办的“普罗杯全国百佳书评大赛”,拙作《亦庄亦谐周同宾》忝列新星奖(相当于三等奖,一等奖空缺)。
冰心散文奖得主、著名作家任蒙先生曾有过预言:“纳寒可能在文学批评和散文创作两个领域齐头并进。”值得欣慰的是,算是没有辜负他的期盼。有读者认为,我的人物散文成功之处在于“用情写作”(作家魏勇语)和“在场”性(作家邓同学语),我的评论的特点是“敢说真话和独到的感性见解。”有人说,如果不写评,那么我的散文说不定早就冲出去了。相对于我的平淡朴实的散文,许多读者更喜欢读我的“痛快淋漓”的书评。
不知怎么的,近年来,评论眼光越来越挑剔,可能是因为眼高手低的缘故吧。最讨厌的事情是:被评者将自己并非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而将平庸薄弱的部分轻易展现给我。写评九年来,直接得罪过两个人。被得罪的作家至今仍对我耿耿于怀。许多网友均以有我写点评为荣,情愿虚心接受“批评”,因为我的评论从不轻易说违心话,或许更有可信度。
近两年来,开始有人向我约评论稿了,我的评论开始有了崭露头角的趋势。约稿的师友既有市内的,也有黄冈地区的,还有外省的文友。我对“应景”评论向来比较慎重,一般不轻易落笔。我撰写的“应景”评论先后发表在《楚天声屏报》《东坡文艺》《汉水文苑》《阿拉善文学》《安徽文学》《散文选刊·下半月刊》2011年增刊。尤其值得庆贺的是,2011年元旦,我有幸作为正式代表,赴汉出席了武汉文艺理论家协会第一次全体代表大会。
弹指一挥间,文学评论伴着我从而立之年一路走过,已经跨入不惑之年。写好一篇评论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的。首先它要求你必须通读全文,然后再精读重点篇目或章节,力求把握其风格和精髓,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思考作品的显著特征,并用简洁的一句话准确概括其风格特点。这样,行文落笔自然会做到心中有数。整篇行文紧紧围绕评论主标题进行论证,主要通过举实例和引用名家的观点来佐证。我个人认为,评论最重要的一点是:评论者必须有独到新颖的见解,即通过真知灼见去打动和启发被评者和读者——这也是一篇评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掐指一算,迄今为止,我创作的文艺随笔突破了八十篇,总字数逾二十万字。根据不重复收录的原则,汇集在这个评论集中的文字,皆是处女散文集《灵魂劲歌》之后的新作,合计有47篇。因为有了新洲区城乡建设局局长汪才志先生的帮助,这部小集子才有了见天日的机会。感谢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梁艳萍老师,感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李遇春老师鼎力推荐,感谢原新洲区区委常委、副区长、湖北省作协会员余凤生老师的提携,感谢著名评论家、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军(笔名楚些)先生,云南著名文艺评论家杨荣昌先生,内蒙古作家温智慧兄为本书拔冗作序。感谢新洲区农业局局长张翔先生等领导以及同事们的关怀与勉励,感谢我的家人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我的爱人黄姣丽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让我心生愧疚——因为我酷爱写作,我不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爸爸!感谢文友王金地女士为文字校对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热爱并支持我的评论创作的各界朋友和广大读者。
蔡先进
2012年立冬 于武汉市邾城街淡朴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