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当我还是一位文学爱好者时,对优秀作品的概念相当模糊,以为那些小有所成的作家非常了不起。那时候,我曾对本地一位时尚派诗人作品产生近似偏激式的崇拜。十年前,随着自身阅历的渐趋丰富和文学修养的不断增强,我对当时幼稚的举动感到可笑而又可恨。
后来,我逐渐地懂得,即使是著名作家的作品,也未必篇篇是精品,其中难免有平庸之作,亦或多或少存在重复自己的印痕,有在某种固定创作模式里消耗才情的可能。作家成名前靠作品立起来,作家成名后靠媒介吹捧。所谓“名人的呼噜,胜过凡人的歌喉”,讲的便是这个道理。真正在成名后仍然宝刀不老的作家,其实很鲜见,有相当数量的作家在渐至垂暮年段,只能靠艺术技巧和文字花样来勉强维持自己的写作,有的甚至江郎才尽,完全写不出作品来。一个作家在青中年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并不难,难就难在步入老年境地依然激情满怀,心境淡泊,随心所欲,游刃有余。作家孙犁便创造了这样的写作奇迹。
孙犁先生是我非常崇拜的现当代作家,受了他文章风格的影响,我将我的书房更名为“淡朴斋”。孙犁先生在青年时期写下了《荷花淀》,成为中国现代文学“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的特殊地位。《荷花淀》作为孙犁早期的作品,讴歌了解放区任劳任怨的、在政治上积极上进的善良纯朴的农村妇女,政治色彩较浓,浪漫主义气质浓郁,诗意情怀颇为突出,其清新隽永唯美的风格比较鲜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孙犁创作了长篇小说《风云初记》,被茅盾誉为“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抗日根据地的风云变幻,语多风趣而不落轻佻。”《风云初记》“以滹沱河沿岸两个村庄为背景,围绕着高、吴、田、蒋四姓五家在抗战初期的生活史,细致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展现了‘七·七’事变后,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壮丽画卷。”(摘自百度空间)客观公正地说,孙犁这个时期的写作具有鲜明的唯美风格,技巧已经十分娴熟老到。
“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孙犁于1956年因病辍笔,病好后,又遭逢“文革”。“文革”期间,孙犁同许多同时代的作家同仁一样,为了避免惹祸上身,不得不停笔,直到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后,他才捡起如缘巨笔书写那个特殊年代的人和事,抒发心中积蓄已深几近封冻的块垒。这个时候孙犁已年届花甲,决定花上十年完成十部小集子,结果多用了六年才完成预定计划。从1979年到1995年期间,陆续发表《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等作品集,共约一百五十万字,读书界统称为“耕堂劫后十种”。
曾有一首诗,巧妙地嵌进了孙犁先生晚年十本作品集的名称:
“自诩陋巷无为氏,实则晚华澹定人;尺泽融秀露,佳作如云集;言何耕堂已老荒,劫后十种吐新芳;道远曲未终,笔健寿而康。”
这也正是对孙犁写作追求的精彩写照。
再读先生晚年时期的散文,那种历经人世沧桑后的超脱豁达情怀和澹定心绪让人惊羡叹服。
北京光明日报社荆时光在文章《陋巷里的弦歌》这样描述孙犁的心理及思想转变:
“大概正是经历了文革那样的剧烈风雨,他痛定思痛,如浴火的凤凰,重新用新的角度来观察人间。儒家的独善其身在很多文章里表现的淋漓尽致,解放后文艺界层出不穷的运动,十年动乱那样的礼崩乐坏,使得作者对人性,世事有更深一层的省察。”
作家柴福善高度评价孙犁晚年的作品:“思想更加精深,语言更加自然,其作品,肺腑洞开,至情至性,高远出自现实生活的精细描绘,绚烂归于平淡的美的极致,从而形成朴素真挚、清净淡雅的风格。先生散文,能够见微知著,小中见大,且见人之所未见,知人之所未知,而且在写作中,充满奇思妙想,乃至神来之笔,致使作品气韵生动,飞动飘逸。”
由于孙犁“写文章只考虑自己怎么说,从来不考虑别人如何听,即不考虑效果是拉拢一个朋友,还是增加一个敌对”(孙犁语),孙犁敢于说真话,吐肺腑之言,因此,他和巴金同时被誉为“中国两个力行说真话的作家”。
孙犁晚年对文坛风气十分失望,干脆“闭门谢客,面壁南窗,展吐余丝,织补过往。”这种“闭关自守”的举动曾引起文学界的非议甚至诋毁。就连当时的作家铁凝当时也曾犹豫不决,生怕在孙犁家里吃闭门羹。铁凝见过孙犁后,迅速发表文章,及时引导人们走出理解孙犁的误区,声明孙犁是一位和蔼可亲宽宏大量的文坛长者。孙犁的大女儿在怀念父亲的文章中,旗帜鲜明地表述了父亲真正面目:孙犁表面严肃冷峻,实则内心涌动着热情奔放的浪潮。
孙犁因为散文风格突出,被誉为鲁迅的继承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师级作家,能够像孙犁这样淡泊名利,写作毫不拿捏作势、不摆架势,在同时代作家中,实在是难能可贵。孙犁晚期的散文大巧若拙,平淡朴实,韵味深长,臻于化境。孙犁晚年散文以平常心道出家常语,凝练简省,娓娓道来,字里行间见出大家神采。孙犁晚期小说借用了太史公司马迁《史记》的“备注”体,往往在篇末道出心中感悟,发自肺腑,发人深省。散文不装腔作势、不搔首弄姿、不假大空、不玩弄技巧,已然十分难得;但要写得朴实无华,需要勇气,更需要货真价实的高深功夫。
孙犁博览群书,除了古典名著,还饱读史书,这为他写作散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古典名著使得孙犁的文字洗练明了,史学类书籍让孙犁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深刻的洞见。孙犁的散文写得好,还得益于他在杂文小说皆有涉猎,均取得相当的造诣,还得益于他丰富多彩、几经劫难的生命阅历。
孙犁的写人散文中借鉴运用了大量的小说笔法,语出天然,寥寥数笔,稍作工笔点染,一个血肉丰满而又独具神韵的人物便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正好践行印证了他一贯的写作追求:“文学艺术的主要标志,就是用最少的字,使你笔下的人物和生活,情意和状态,返璞归真,给人以天然的感觉。”历经沧桑巨变的人生经历,让孙犁洞彻红尘俗世,从而拥有豁达澹定的情怀,文风向拙朴淡雅的方向发展,终于臻于化境,成就散文大师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