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廷文化专制高压之下和汉学鼎盛之时,戴震撰《孟子字义疏证》,系统阐发他反理学的哲学思想,这使他成为了晚明清初以来早期启蒙思想传统的继承者。他的思想也具有着反对封建主义的早期启蒙性质。
戴震(1724—1777),清代思想家,考据学家。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今属黄山市)人。
戴震18岁开始跟随父亲贩布,养成了观察社会、自由思考的习惯。在商人的运筹计算中,他又锻炼了逻辑思维。当然,如果不遇到后来的几个对他影响至深的重要人物,戴震也难以成为一代学宗。
第一个重要人物是皖派开山人江永。戴震跟随他学治经学、算学、音韵学,后青出于蓝。一天,江永举了几个历算问题,说困扰自己十多年了。戴震看过,立即“剖析比较,言其所以然”。江永欢喜地叹息:“累岁之疑,一日而释。”认为戴震为“敏不可及”的天才。
第二个重要人物是史学名家钱大昕。30来岁时,戴震因祖坟问题与族豪打官司,结果县令是个贪官,拿了族豪的钱,要治罪于他。戴震只好逃到北京,随身只带了几本书,连换洗衣服都没有几件。这时候钱大昕与其相见,长谈终日,认为他是“天下奇才”,并在京城学术界内广为推荐。戴震很快名声大震。
第三个重要人物是四库提要总纂官纪晓岚。戴震晚年时,纪晓岚邀其入四库馆,撰写部分四库提要。
戴震在学术上涉猎极广。在天文、算学、历史地理、机械学、方志方、经学、训诂、文学等方面都有相关的著作。戴震的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孟子字义疏证》中。整个乾嘉时代以至清末,戴震的哲学思想都没受到重视。
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在宇宙观上,戴震认为万物是由“气化”形成的;万物在成形之前称为“道”,成形之后则称为“器”。他把“道”看作“气化”即物质生成与发展之运动的过程,这就使“道”具有了客观物质性的哲学性格。同时,他提出“古人言道,恒该理气”这一非常精辟的名言,指出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既包括物质性的“气”,也包括气的运动规律——“理”。他认为气是“道之实体”,理是气在运动、发展变化中的“不易之则”。这就确切、完满地解决了中国哲学史上道、理、气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堵塞了把道和理混同而给唯心主义以可乘之机的漏洞。
仁智理论
戴震的仁、智学说主要内容是:以《易经》中的易、简为理论依据,假借孟子“仁、义、礼、智”的名词而赋予自己的思想,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仁,是道德规范,求仁的方法是去私,去私就能使天下人满足其生存的愿望。这一思想从哲学史的角度批判了程朱的理、欲对立说,捍卫了人们正当的欲望。智,是认识能力。有了智就可以认清事物的条理,防止主观主义。这一思想批驳了以阶级偏见作为天理的封建统治思想。仁智理论是戴震哲学思想的精华所在。
延伸阅读
何谓“以理杀人”
所谓“以理杀人”是戴震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说的批判。程朱理学,把理与欲二者对立起来,所谓“不出于理,则出于欲,不出于欲,则出于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戴氏认为理本是事物的分理、条理,并不神秘,而情欲则是人人具有的,它们的关系是“欲其物,理其则”,“欲不可无,理存乎欲”,“理者,情之不爽失者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而程朱理学却离开人的生活实际去讲“理”,把人的正常生活也看做“人欲”,宣扬“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戴震认为这就是“以理杀人”,他说:“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