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剑桥大学,这所创建于1209年,至今已有800年历史的学府,以它耀眼的辉煌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美丽的剑桥大学吸引着无数人,也培育了无数人。从这里走出了13位英国首相,他们分别是罗伯特·沃波尔爵士、小威廉·皮特、斯宾塞·珀西瓦尔、格雷伯爵、帕尔姆斯顿子爵、亚瑟·贝尔福、斯坦利·鲍德温等,还有许多王室成员和政界要人也曾在此就读,如国王爱德华七世、丹麦女王玛格丽特、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爱德华王子、护国公奥利佛·克伦威尔、英国驻印度最后一位总督蒙巴顿勋爵、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等。
剑桥大学还是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诞生地。如牛顿、威廉·哈维(血液循环发现者)、罗伊·卡尔恩及特伦斯·英格利希(外科移植专家)、查尔斯·达尔文、卢瑟福勋爵(20世纪30年代分离原子的带头人)、查尔斯·巴比基(第一台计算机制造者)、弗兰克·惠特尔(喷气式发动机发明者)、弗朗西斯·克里克及詹姆斯·沃森(解开DNA分子结构之谜)、马丁·赖尔(用射电天文学研究宇宙星系的先驱)、斯蒂芬·霍金、经济学家凯恩斯、逻辑学家伯特兰·罗素、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等。
同时,剑桥也是诗人、剧作家及作家的聚集之地。如拜伦、丁尼生、约翰·弥尔顿、托马斯·格雷、埃德蒙·斯宾塞、罗伯特·赫里克、约翰·弗莱彻、弗兰西斯·培根、约翰·屈莱顿、查尔斯·金斯利、萨克雷等。
当然还少不了文艺界、新闻界和体育界的巨星。如女演员埃玛·汤普森,作曲家拉尔夫·沃恩·威廉斯,男演员伊恩·麦凯伦、约翰·克里斯、彼德·库克、蒂姆·布鲁克·泰勒,播音员阿拉斯泰尔·库克、大卫·弗罗斯特、班巴·盖斯科恩、克莱夫·詹姆斯,记者凯瑟琳·怀特霍恩、琼·贝克韦尔、杰梅恩·格瑞尔等。奥林匹克运动健将伯利及哈罗德·亚巴拉汉斯、国际橄榄球选手米基·斯蒂尔·鲍吉尔及罗布·安德鲁、国际及奥林匹克划浆能手爱德华·贝文、詹姆斯·克劳顿、伊恩·沃森,板球明星杰克·霍布斯、迈克·阿瑟顿、彼德·梅、迈克·布雷亚历、兰吉特·辛等。
我国近代也有很多著名学者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如华罗庚、蔡翘、赵忠尧,作家肖乾、叶君健,诗人徐志摩等。
此外,还有伦敦交易所创办人、“证券之父”托马斯·格雷沙姆,哈佛大学捐赠人约翰·哈佛,等等。
最令剑桥引以为傲的是她培养出了诸多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剑桥大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为世界大学之最。因为数量众多,我们只列出其中部分获奖人的名单,他们分别是:
汤姆逊,因通过气体电传导性的研究,测出电子的电荷与质量的比值,于190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劳伦斯·布拉格,因和父亲一起从事x射线行射现象与晶体结构关系的研究,推导出著名的布拉格关系式,于1915年与父亲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因发现X射线的散射现象,于191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斯顿,因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质谱仪,并用以准确测量出原子和分子质量及发现大量核素和发现同位素,于192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詹姆斯·查德威克,因发现中子,于193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G·P·汤姆,从电子束射过薄金箔所产生的衍射图的实验中求得的衍射波长,正好与L·v·德布罗意所预言的电子波的波长相符,因而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几乎同时,C·J·戴维森也由电子束经晶体表面的漫反射的衍射实验而得到同样的结论,因此,两人于1937年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普顿,因对大气高层物理性质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了阿普顿层,于194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布莱克特,由于布莱克特改进威耳逊云室方法及在核物理和宇宙线领域的发现,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伯兰特·罗素,因《西方哲学史》一书被认为是“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鲍威尔,因证实了兀π±介子的存在,以及丌介子衰变成μ子和中微子的过程,获得195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约翰·科克罗夫特,因第一次以人工方式实现了原子核分裂,于1951年与沃尔顿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切尔·约翰·波特·马丁,因开发出新的分离氨基酸的纸层色谱法,于1952年与共同研究者辛格一起获诺贝尔化学奖。
托德,因核苷酸与核苷酸辅酶结构研究成果,于195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弗雷德里克·桑格,因公开发表了胰岛素的全序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测定蛋白质大分子中氨基酸的顺序,为以后人工合成蛋白质奠定了基础,于1958年首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肯德鲁,用特殊的X射线衍射技术及电子计算机技术描述了肌球蛋白螺旋结构中氨基酸单位的排列,并与佩鲁茨共同研究了X射线衍射晶体照相术,还分工合作研究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由此测定了肌球蛋白的结构,因而于1962年与佩鲁茨共获诺贝尔化学奖。
诺里什,研究极端快速化学反应,用短暂能量脉冲干扰化学平衡,使10万亿分之一秒的反应分析成为可能。由于这一成就,于1967年,与乔治·波特、艾根同获诺贝尔化学奖。
赖尔,因综合孔径技术的发明,于197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休伊什,因发现脉冲星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于197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P·w·安德森、莫特、范弗莱克,因对磁性和无序系统的电子结构所做的基础理论研究,于1977年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米切尔,因列出了解释活细胞线粒体产生能量的机理的化学渗透理论公式,于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
弗雷德里克·桑格,因发明了测定RNA碱基排列顺序的“酶解图谱法”,与同事们建立了DNA序列分析的快速、直读技术,即“加、减”法,于1980年与两个美国化学家吉尔伯特和伯格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克卢格,因研究病毒及其他由核酸与蛋白质组合而成的粒子的立体结构,于198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约翰·沃克,由于对形成三磷酸腺苷的酶催化过程作出解释,于1997年与博耶共获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丹麦化学家斯科也因单独研究同一课题而分享此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