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从小爱动脑筋,他常常想人之不敢想,为人之不敢为。
有一天,爱因斯坦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一本书,而他爸爸要他把一张刚买来的油画挂到墙上去。他心不在焉地将梯子靠在墙上,将油画拎着,自己爬上梯子。由于他的心思还在书本上,不小心从梯子上摔了下来,屁股跌得生痛。忽然他眼前一亮:人为什么从高处掉下来是垂直的而不是打斜的呀?他缠住爸爸妈妈一个劲地追问,爸爸妈妈答不出来,这个问题便老在他脑子里转,促使他不断地观察、实验、思索。长大后,他得出了一个物理学界划时代的定理:“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路程运动的。”
爱因斯坦上小学不久,老师在教室里教加法。他拿出一个苹果,又拿出一个苹果,然后问学生:“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是几个苹果?”
“两个。”学生们毫不犹豫地回答。
老师便在黑板上写上1 1=2.
爱因斯坦举手站起来说:“老师,1加1也等于1.”同学们哄堂大笑。爱因斯坦不慌不忙,从袋里掏出两块小软糖,把它们用力捏在一起,说:“你们看,1加1不是还是等于1吗?”同学们先是一愣,后来都开心地笑了。
老师和气地说:“两块糖粘在一起,是一块,可那是一大块。”
爱因斯坦说:“一大块也是一块啊。”
教师被问住了,摊开手,耸耸肩,只是轻轻嘟哝:“对,一大块也是一块啊……”
剑桥哲语
善于动脑、善于思考,使爱因斯坦从小就显示出比别人更为优秀的素质。如果我们也能想人之不敢想,为人之不敢为,那么我们也能激发内心的潜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剑桥大学哈罗特·埃沃森教授说过:大部分人的思维方式,常常具有一种趋同性,而许多成功人士恰恰能从这种趋同性中跳出来,寻求新的出路。因为他们善于开动脑筋、精心策划,也就更容易发现富有启迪意义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