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闭定义
自闭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力应付。
有自闭型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处理某个一般性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决心,却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多安分守己,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外,很少去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精力不足。这些人在单位一般都被领导视为积极肯干、工作认真的好职员,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都想方设法推辞,从不接受过多的社会工作。
自闭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与分裂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不同:前者并不安于或欣赏自己的孤独,不与人来往并非出于自己的心愿,他们行为的退缩源于心理的自卑。想与人来往,又怕被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因害羞而不敢亲近。
2.表现特征
美国《精神障碍的确认与统计手册》中对自闭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
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确认为自闭型人格。
3.形成原因
自闭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具体说来,自卑感的产生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①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做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自己。有人发现,性格较内向的人,多愿意接受别人的低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评价;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也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这样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
②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当每个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首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有的人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行为,这样恶性循环,使自卑感进一步加重。
③挫折的影响。有的人由于神经过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工作单位等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这种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为的退缩和遇事回避的态度,形成自闭型人格障碍。
4.克服方法
对这类人格障碍的克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消除自卑感。
①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须从改变认识人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②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做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会加重。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长,而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相信他们,并乐于与他们相处。指出自卑者的这些优点,不是要他们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们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绝望,认识这些优点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③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我不也是人吗?”如果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活动,事先不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就会产生自信心。
二是克服人际交往障碍。自闭型人格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因此必须按梯级任务作业的要求给自己定一个交朋友的计划。起始的级别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深难度。例如:
第一星期,每天与同事(或邻居、亲戚、室友等)聊天10分钟。
第二星期,每天与他人聊天20分钟,同时与其中某一位多聊10分钟。
第三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一位朋友做不计时的随意谈心。
第四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几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随意聊天,或家宴,或郊游。
第五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学术交流、技术交流等。
第六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尝试去与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一般说来,上述梯级任务看似轻松,但认真做起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最好找一个监督员,让他来评定执行情况,并督促坚持下去。其实,第六星期的任务已超出常人的生活习惯,但作为克服手段,以在强度上超出常规生活是适宜的。
在开始进行梯级任务时,你可能会觉得很困难,也可能觉得毫无趣味,这些都要尽量设法克服,以取得良好的克服效果。
5.自我心理训练
属于封闭性格的人最怕的就是与人打交道。与别人说话时不敢看对方,讲出的话也是异常简短和呆板。从来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连一个说点知心话的朋友也没有。一到有人的场合,就感到别人的目光都在紧紧注视着自己,以至于紧张得全身发抖,惟一的愿望就是赶紧逃离。
那些不鼓励子女进行社会交往和不注意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家庭背景,常是造成这类性格的最主要因素。在这种缺乏人际沟通环境里成长的孩子,生活圈子只限于学校和家里,对于一般社会交往技巧往往一无所知,这令他们一旦跨入外部世界,必定是不知所措并连连受挫,使他们从此退缩到自己的个人小世界中,断了与别人沟通的尝试与努力。
那么,怎样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来帮助自己克服这种封闭型性格呢?请按下述训练步骤来做:
①初期
每天下班后,不要急于马上回家,而是先到百货商场,农贸市场等人多的地方逗留一段时间,引导自己对周围环境里的人和事情感兴趣,然后回家将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记录下来。
这一心理训练的目的是将你从个人小世界里拉出来,让你置身于你以前不愿、不敢呆的环境里。
如果刚开始怕人太多的地方,可先从人少或无人的环境里开始。另外,在外逗留的时间也应遵循由短到长的原则。
②中期
阅读一些有关基本沟通技巧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如怎样和人打招呼,怎样和人开始谈话,谈话的礼貌等。
到某市场询问一种蔬菜的价格。
在路上向陌生人问路,其中包括问年长的、年轻的和年龄较小的同性和异性问路。特别是要完成一次向年轻英俊漂亮的异性问路和一次向看起来并不和善人的问路。
买一种商品,然后退货。退成退不成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敢于并能够向店方陈述你的理由。
注意:每完成上述一个步骤,都要写成感想,分析一下自己运用前面所学的沟通技巧的情况,总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对于长处,要在以后的行动中坚持下来,而对于不足要通过再一次的“补充练习”加以纠正,直至基本克服为止。
③后期
每天向同事询问一项有关单位的业务问题,直到第二个星期为止;
刚开始,可选择那些比较和气、比较宽容的同事(如老同事),然后再选择那些脾气不太好,看起来不大好打交道的人询问。
问时要抱着虚心求教的态度,认真倾听。眼睛要经常注视着对方(但也不是始终死盯不放),并要有所反应(如点点头,表示明白了)。若可能的话,找一个比较容易接近和耐心的人给你指点一下。
这项任务既是一种人际沟通的技巧训练,也是帮助你更好认清你的工作,使你创造出较佳的工作业绩来。
在工作的业余时间,主动参与同事们的聊天,刚开始你可能不太会说,没关系,你只需耐心地倾听就够了。
等到一段时间后,你也可以适时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为了使你自己更能成功,你应“备备战”,如头一天晚上有准备地看一场球赛,或从报刊上记下一个有趣的事例,到第二天你用它来参与聊天。
约同事一起出动逛街,吃顿便饭,看个展览之类的。
希望你把这一训练过程完整地坚持下来,到那时,你将会摆脱孤寂,拓展了自己的生活圈子,使自己快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