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不是深思熟虑的产物,而是随机应变、自然而成的结晶。幽默往往与快捷、奇巧相连。
开往日内瓦的列车上,列车员正在检票。一位先生手忙脚乱地寻找自己的车票,他翻了所有的口袋,终于找到了。他自言自语地说:“感谢上帝,总算找到了。”
“找不到也不要紧!”旁边一位绅士说,“我到日内瓦去过20次都没买车票。”
他的话正好被一旁的列车员听到,于是列车到日内瓦车站后,这位绅士受到严厉的审问。
“您说过,您曾20次无票乘车来到日内瓦。”
“是的,我说过!”
“您不知道这是违法行为?”
“我不这么认为。”
“那么,无票乘车怎么解释?”
“很简单,我是开着汽车来的。”
这位先生真是有“把稻草说成金条”的本事。无可非议,他以前做过无票乘车者,但能巧妙地运用幽默为自己开脱,列车员能拿他怎么办?这就是幽默的力量。
事事都求“自然成文”为好,幽默也是如此。有准备的幽默当然能应付一些场合,但难免有人工斧凿之嫌;临场发挥的幽默才是最精粹、最具有生命力的,也是最难把握的至高境界。
俄国学者罗蒙诺索夫生活简朴,不大讲究穿着。有一次,有位衣冠楚楚但又不学无术的德国人看到他裤子的膝盖部位有一个破洞,便指着那里挖苦他说:“在这个破洞里,我看到了您的聪明才智。”罗蒙诺索夫毫不客气地回敬:“先生,从这里我却看到了另一个人的愚蠢。”
德国人借衣服破洞,小题大作、贬损别人,反映了他的无耻和恶劣的品质。罗蒙诺索夫抓住这点,机敏地选择了与聪明针锋相对的词语“愚蠢”,准确地回敬了对方,使其自食恶果。
周恩来总理也是一个智慧的幽默大师,他的幽默绝无哗众取宠、故弄玄虚之嫌,无论是情感的流露,还是自信的表述,无不是随机应变,嫁接自然,使人在轻松自然中领悟其中的真谛。
在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80岁的庆祝会上,周恩来就巧妙抓住西方女士喜欢别人说她们年龄小的特点,并与中国特有的计量单位“公斤、公里”联系起来。他笑着建议大家为斯特朗女士40“公岁”举杯庆贺。满座来宾听到他这幽默的话语,皆开心大笑,斯特朗更是笑出了眼泪。
从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随机应变的幽默也要借助其他一些事物。罗蒙诺索夫借助的是膝盖部位衣服的一个破洞,周恩来借助的是中国特有的“公斤、公里”的“公”字。下面这个例子中幽默的制造者则是借助了自己的职业。
英国作家狄更斯爱钓鱼。有一次,他正在一条河里钓鱼。
一个陌生人走到他跟前问:“先生,您在钓鱼?”
“是啊,”狄更斯毫不迟疑地回答,“今天钓了半天了,也没一条鱼上钩;可是在昨天,也是在这个地方,我却钓到了15条鱼!”
“是吗?”陌生人问,“那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这条河的管理人员,这段河面上是严禁钓鱼的!”说着,那陌生人从口袋里掏出一本发票簿,要记下眼前这个垂钓者的名字并罚款。
见此情景,狄更斯连忙反问:“那么,你知道我是谁吗?”
当陌生人惊讶之际,狄更斯直言不讳地说:“我是作家狄更斯。你不能罚我的款,因为虚构故事是我的职业。”
狄更斯在这里用不变而又变的幽默手法,表现出了非凡的灵敏和机智。
幽默从机智出发,赋予机智以新的动力,同时也对幽默自身的意念、态度和手法产生影响。当机智在幽默中以其理性姿态出现时,则构成了机智性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