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郑板桥的人都知道,他一生极少画梅花。是他不喜欢梅花?是他根本就画不好梅花?还是这其中另有原因呢?翻开关于郑板桥的资料才知道,原来郑板桥是画过梅花的,但仅画过一幅,还是为了赠人。
郑板桥未为官之前,乃是一介寒儒。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他也极想通过从政做官光耀门楣。于是,虽然他自幼家境贫寒,也没有阻挡他向上攀登的决心。很快,在康熙年间他就中了秀才,到了雍正执政时期,他已经高中了进士。但是,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得到朝廷的任命。于是,生活拮据的他,只好以卖字画为生。
郑板桥的画作十分出名,即使是许多声名显赫达观贵人也都视他的画为珍宝。所以,当郑板桥游历到了苏州,就在苏州城桃花巷的东头开了一家画馆,一是为了谋生,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字画结识到当朝名士,得以在朝中谋到一个好差使。桃花巷的西端也开了一家画馆,这家画馆的主人名叫吕子敬,此人以画梅花而著称。
先前的桃花巷并没有多少名气,但是,自从有了郑板桥和吕子敬二位的到来,顿时蜚声苏州城。
如郑板桥所料,果然有许多达官贵人前来向他索画,而且所出银两颇高。有个在苏州老家养老的吏部尚书尚书早就知道郑板桥的大名,于是,郑板桥的画馆刚开张,他就亲自前来索画。他出价50两,要郑板桥为他画一幅梅花。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郑板桥深知:如果能讨好此人,那么在朝廷谋个差使是不成问题的。但是,连老尚书本人也没有想到的是,最终郑板桥却一口回绝了。郑板桥说:“说到画梅花,那当数吕子敬先生画得好,这么说吧,他画的梅花能值50两银子,我画的充其量也就值5两银子!”老尚书闻听此言,只得辗转到桃花巷的西头去找吕子敬去了。
吕子敬听说此事,断然笑道:“画梅花,只有我能画得好,他郑板桥哪行?”虽是这么说,但他心里还是感激郑板桥的,因为,若不是郑板桥的推荐,他也不会挣到这50两银子。于是,就修书一封给郑板桥。
郑板桥在苏州共生活了三年。在这三年中,他和吕子敬切磋画艺,互有所获。三年后,应朋友之邀郑板桥去了扬州。得知郑板桥即将远行,吕子敬多少觉得有些不舍,临行前一天,吕子敬拎着美酒前来为他饯行。郑板桥即兴提笔为吕子敬画了一幅丹青。画的不是他擅长的竹,而是一幅梅花。郑板桥展纸挥毫,不到半个时辰,一幅梅花图就完成了。整个画面结构,只有三四朵梅花画得清晰,余者皆涂涂抹抹,但却巧妙地表达出“触目横斜千万树,赏心只有三五朵”的独特意境。吕子敬看到郑板桥画工如此奇崛,气韵如此非凡,落笔如此酣畅,洋洋洒洒,几乎是一挥而就,不免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直到此刻,向来傲慢的吕子敬才恍然大悟:“郑兄之所以不画梅花,原来为的是给小弟留口饭吃啊!”言毕,两颊良久绯红,叹服不已!
这也许仅仅是郑板桥书画生涯的一个小小的插曲,但却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了郑板桥善于成人之美的大家风范。面对他人的傲慢,他不予以声讨;面对他人的不恭,他不屑于理睬;面对他人的挑衅,他回敬以谦恭的礼仪!在他的面前,一切的“想当然”都显得愈加浅薄,一切的“自以为是”都显得愈加无知,一切的浮躁和喧哗都显得愈加虚空无物!仅仅是“一个斑点”,却能让我们从中窥见郑板桥做人的良好风范;仅仅是“一瓢水”,却能让我们领略到大师波澜不惊的广阔胸怀!博大,当如郑板桥!
(当全世界都在酣睡的时候,别忘记,还有爱,在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