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88600000030

第30章 “升沉不过一秋风”――我很赞赏这种超越时空的豁达精神

我很赞赏这警句,因为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豁达精神。对文人而言,说豁达,容易,做到豁达,就不容易,而具有超越时空的豁达精神,则更不容易。中国文人,都自封清高,其实在名和位上,并不都那么想得开的。尤其在封建社会科举取仕的年代,那个“学而优则仕”的“仕”字,可把中国知识分子的大多数,弄得颠三倒四而找不着北。

按照毛主席的说法,工人以工为主,学生以学为主,那么,文人也应该以文为主才是。但旧时文人常常不在为主的方面下力气,却把功夫全用在名位上的得失考量上,那一份斤斤计较,那一份奔走营逐,其贪婪,其恋栈,其巴结,其钻营,真是很不怕斯文扫地的。于是,展眼望去,你多我少,抓心挠肝,你上我下,咬牙切齿,你高我低,寝食不安,你红我灰,如丧考妣,便是文坛的风景线。

包括我自己在内,要是能够悟到“升沉不过是一秋风”,有这一份豁达,大概也就觉得没有必要搞得自己好不开心了。

于是,我想起明代复古派“后七子”中的谢榛(1495―1575),与其诗友们升沉秋风的故事。虽然那是发生在明代后叶的事情,相距遥远,但昨日之儒林,今天的文坛,其基本状态,应该说大体上是差不多的。

说到“后七子”,查文学史,通常系指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和徐中行等一个团契性质的诗人组合。据陈登原《国史旧闻》:“明人诗社,所以较前世更为发达,一,有巨子为之室主;二,富贵家例多好事;三,能文者矜文好奇,于是此踵彼效,辈起更多。”看来,当时这种文学社团很盛行的,甚至还搞大奖赛什么的。据《明史》:“诗胜者辄有厚赠,临川饶介,为元淮南行省参政,豪于诗,自称醉樵。尝集大名士,赋《醉樵歌》,张简诗第一,赠黄金一饼,高启次之,白金三斤,次杨基,犹赠一镒。”

金饼有多重,不得而知,但三斤白银,价值不菲,手笔也够大的。那些得不着的诗人,眼睛真要黑一大块了。

上述“后七子”的诗社,最早发起者,却是不在其列的李伯承。“伯承未第时,诗名籍甚齐鲁间,先于李于鳞(即李攀龙),通籍后,结诗社于长安,元美(王世贞)实扳附之,又为介元美于于鳞。嘉靖七子之社,伯承实为若敖?冒。其后王、李名成,而伯承左官薄落,五子七子之目,遂皆不及。伯承晚岁,少年若以片言挑之,往往怒目啮齿,不欢而罢。”(《列朝诗选》)

这位诗社首创元老,也是最早被踢出局的,升和沉,也来得太快了点。由此可知,古人多君子之风,但古文人,倒也未必,小人成性者谅不比今人要少。

第一,李和王也太不够意思,你二位得以人五人六地进入文坛,靠谁?一掉屁股,将这位引见者一脚蹬了,未免过于薄情。就如同当代有些作家,未成名时见编辑,点头哈腰,只敢在椅子上坐半只屁股;成名以后再见这位编辑,颐指气使,眼睛立刻就长到脑门子上去了一样,倒是古今同趣的德行。

第二,这位被人家无情抛弃的李诗人,也太想不开。老到一把年纪,还耿耿于怀,也太小肚鸡肠,心胸狭隘了。至于嘛,不带你玩,你就不玩,也不影响吃饭拉屎;再说,他们玩他们的,你也可以玩你的,未必不能自得其乐。至于一提往事,金刚怒目,血压上升吗?所以,无论李攀龙,王世贞,无论李伯承,都有不够豁达之嫌,世界有多大,文坛就有多大,不一定非扎堆,非聚义,非歃血为盟,拉这个打那个的。

“升沉不过一秋风”,这是至理名言。

好了,李伯承出局,这诗社又一次面临改组,接着,就该谢榛被那哥儿俩从诗社里“开”了。谁红谁紫,谁灰谁黑,谁上谁下,谁来谁去,正是这种无聊而又无趣的文人自戕,构成文坛的热闹话题。

说到谢榛,我认为,他是一个既快活又不甚快活,既豁达又不甚豁达的诗人。一般讲,豁达,就能快活,不豁达,也就不能快活。因为,他有两个常常使他不能快活和不能豁达的遗憾,一是他生理上的弱点,“眇一目”(《明史》);二是他心理上的弱点,“以布衣结牛耳”(《列朝诗选》)。这样,形象上的差一点和学历上的差一点,他也就无法彻底的豁达和完全的快活起来。

我对明诗所知甚少,但在“后七子”中,王世贞外,就比较欣赏他了。因为他的文学观点比李攀龙等其他人,来得宽泛些;凡在文学观点上,持“套中人”的紧闭自锁政策,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还不许别人照自己的方式活,是最遭人恨的。谢榛的诗,稍有生气,就因为他能够容忍异己,不那么一条道走到黑。固然,他也复古,这是前、后七子一以贯之的主张,但他不像李攀龙那样绝对,“文必西汉,诗必盛唐”,也不像王世贞那样设限,“大历以后书勿读”,谢榛要放得开些,他明白,文学是不能太过拘束的,一定要这样,而不要那样,必这样不可,而那样则不可,对于文学的发展,肯定不是坦途。

但是,此公的两大弱点,使他尴尬。“眇一目”,尚可配一副墨镜遮掩;不过,嘉靖朝,北京城里有验光配镜之店肆吗?我怀疑。因此,他只能倚仗自己的诗名,做出独眼龙常有的自负神气,徜徉于京都长安。但这表面的自信,也难掩其内心的虚怯。在科举年代里,一个读书人,还是个声名大振的诗人,竟然没进过学,没应过试,是一个无缘于黉门的白衣秀士,这日子不好过。假如他一天到晚厮混在短裤党里,蓝领阶层,彼此彼此,也许无所谓了。但他却生活在一个文化精英圈内,确实有点抬不起头来,你可以用“布衣”自傲,人家却要把你当“白丁”看待,你也只好没脾气。

明代文坛,派系林立,经常洗牌,重新组合,所以,升沉变化,频繁匆促,甚至来不及一秋风,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了。昨日还兴冲冲的文人,一朝离开那把交椅,就没精打采,像霜打似的蔫了;前一阵不见经传的文人,因缘时会,这一阵红得发紫,竟也能指点文坛,领袖群伦。王世贞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虽是世家子弟,可他年轻时,因为反对权奸严嵩,而弄得老父系狱,冤屈难伸那刻,在诗社早期活动中,其实是个小角色。

谢榛比那个气回山东的李伯承要神气些,一,年纪居长,二,成名较早,三,创社元老,四,估计他颇有公关能力,能够拉来一些赞助,能够在前门外某家酒楼,开个新诗朗诵会,找几个歌星到场助兴,能够在厂甸某家书铺,来个签名售书,找八大胡同的名妓站场,这点银两,他口袋是拿得出来的。

所以,李伯承走后,他顺理成章当了社长和法人代表,那时不用选举,几个人一合计也就行了,估计王世贞一开始会依附于他。但好景不长,马上受到李攀龙的排揎,这个其实也是贫寒出身的诗人,由于系正途熬到这份功名,是个有级别的厅局干部,很看不上一没文凭、二没职称、三没职务的谢榛,和他的江湖气。加之,谢榛时不时地对他作品指指点点,倚老卖老,口无遮拦,他很恼火,一气之下,愤而与之绝交。王世贞站在李攀龙一边,也对谢榛加以摈斥,于是,兴味索然的他,西走秦、晋,再游燕、赵,遂不知所终地客死于出游途中的河北大名。

“奈何君子交,中途相弃置”,此公的这个感喟,既是自绝,更是自弃。我在想,他最后的抉择,更多是对于文坛的厌倦,倒具有一点豁达的意思了。

因此,我对“后七子”的第一首领李攀龙,几乎没有好感,此人的文坛领袖欲太强,是个志大才疏,不安于位,老想搞地震的人物。在文学上,复古成癖,“高自矜许,诗自天宝以下,文自西汉以降,誓不污其毫素”,所以,他的诗一乏灵韵,二乏精神,同时代的人也对他多有“抉摘”的。连王世贞也认为:“于鳞拟古乐府,无一字一句不精美,然不堪与古乐府并者,则似临摹帖耳。”《明史》也称他:“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一个令人不能卒读的诗人,非要把谢榛压下去,也真是令人气短。

看来,为名作家,却无名作品,有高位置,却无广为人知的文学声望,古已有之。读者只记住了他的官位,却记不住他写了哪些诗篇。凡这类作家和诗人,都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从来不会脸红,真了不起。不过,他有一首写谢榛的诗,题为《初春元美席上赠谢茂秦得关字》,倒还可读,而且可以看到他与谢榛没有全“掰”之前,一些还算融洽的情景。

凤城杨柳又堪攀,谢眺西园未拟还。

客久高吟生白发,春来归梦满青山。

明时抱病风尘下,短褐论交天地间。

闻道鹿门妻子在,只今词赋且燕关。

题中提到的谢茂秦,即谢榛;元美,即王世贞。李攀龙写此诗时,谢榛正是红得发紫的文学明星,李和王都得仰着脸看他,就像当代新进,自封的文学大师,从西欧、北欧、北美放洋归来,那腰板倍儿硬,那脸色倍儿酷,许多人来不及诚惶诚恐趋前问候一样。明代的谢榛,虽然眼睛只有一个,可有资格比他们更牛,因为,与谢茂秦来往者,可不是外国的瘪三汉学家和三流出版商,而是正经八百的藩王。藩王者谁?是说不定什么时候请到紫禁城里坐龙椅的候补天子。

他的诗,可唱,他的歌,即诗,所以,这些王爷,都把他当作上宾礼遇。

“谢榛,眇一目,年十六,作乐府商调,少年争歌之。已,折节读书,刻意为诗歌,西游彰德,为赵康王所宾礼。”(《明史》)

“谢榛为赵穆王所礼,王命贾姬独奏琵琶,歌其所作竹枝词。歌罢,即饰姬送于榛。大河南北,无不称谢榛先生者。”(《朝野异闻录》)

根据以上这些史料,此公当是一位快活人。

赵穆王、赵康王,有可能是两个人,但也不排除为同一人。按谢榛的能量、诗情、机敏、活动能力,兼两份差,拿两份薪水,同时担任两位王爷府上的贵宾,应该是没有什么难度的。大文豪莎士比亚,不也一方面写出长诗《鲁克丝丽受辱记》,讨好他的恩主扫桑普顿伯爵;一方面将其十四行诗集,献媚地题献潘布罗克伯爵吗?用词赋去燕关的诗人,有这点需要,耍这点聪明,是无伤大雅的。

明代中央高度集权,分封世袭的王爷们闲得没事干,声色犬马之余,附庸风雅,弄几个文人清客在身边凑趣,还得算是品位够高尚的休闲活动。加之明代后期淫佚成风,色情事业发达,歌女乐伎,弦索唱吹,有一个需要流行歌曲的大市场,适逢其时的谢榛,得其所哉,也不足为奇。

因此,这位独眼龙诗人,畅销歌词作者,能够受到多个特权阶层关照,名片上印着这个王府的文学顾问、那个王府的文学侍卫等等头衔,也蛮唬人的。书斋里有秀色可餐的美女,为其弹奏琵琶,活得相当滋润,是毫无问题的。难怪同是诗人的李攀龙,心里怪不是滋味,要写出这首酸溜溜的诗了。清人沈德潜评点李的这首诗,“诵五六语,如见茂秦意气之高,应求之广”,连隔代的沈老夫子也对谢榛之火、之红、之快活得令人眼馋,有微言焉,李攀龙能受得了?

所以说,文学之争,有多少究竟纯属于文学性质的论争,是大有疑问的。归根结底,人事的升沉而已,升者怕沉,沉者要升,升者要长升,就得使别人老沉,沉者要上升,就得使升者往下沉,大概这是一个永恒的角力态势。

所以,日子过得很快活的谢榛,心灵深处却豁达不起来,因为,李攀龙要升,他就得沉。后来,他客死大名,李攀龙成为明伪古文潮流的李梦阳第二,如愿以偿。但上帝不怎么支持这位升者,很快使其离开这个世界。于是,“攀龙殁,(王世贞)独操柄二十年,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如果,李攀龙不死,王世贞也断不了要跟他掐的。

李攀龙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他与谢榛还能谈得来,尚可以坐在一起喝酒吟诗。世家子弟王世贞,自然也是相当会凑趣的人物。如果,仔细品味诗中的语气,李的口气中有一点酸味,或许就埋伏了将来绝交的征兆。

因为李攀龙要当这个沙龙的龙头老大,“李攀龙、王世贞辈结诗社,榛为长,攀龙次之。及攀龙名大炽,榛与论生平,颇相镌责”(《明史》)。无论这三位诗人,友好的时候,亲密无间,好到恨不能同穿一条裤子,分手的时候,互为仇雠,恨到不咬一口就死不瞑目的程度;也无论这三位诗人,怎么扛过文坛的大鼎,怎么“片言褒赏,声价骤起”地对文坛起到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文学史上,也只能是属于一笔带过的人物,这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局面,是很令今日兴致冲冲者气冷的。那些自认为主导潮流、气横宇内者,那些自以为文学领先、已经不朽者,其实只是过眼烟云罢了。

随行就市的时值,文学史是不会认账的,因为文学史不可能无限制地装进去只具有相对时值的作家和作品。时愈远,值愈低,现在,除了研究明代诗的专家学者,还有谁去关注“前七子”,或“后七子”呢?甚至在当时很有名,超过王世贞和李攀龙的谢榛,一直到明末清初,这位独眼龙诗人,仍不断受到评家称誉。陈子龙评曰:“茂秦沈炼雄伟,法度森严,真节制之师也”;钱谦益评曰:“茂秦今体工力深厚,句响而字稳,七子五子皆不及也”;沈德潜评曰:“四溟五言近体,句烹字炼,气逸调高,七子中故推独步”。但文学的淘汰,说来也真是无情,如今,几乎不大为普通读者所知悉。

“升沉不过一秋风”,其实是很短促的,如李攀龙,如王世贞,甚至还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就被人疵议了。

最有趣的,莫过于王世贞的儿子,就起来造他的反:“?伯之论诗文,多与?州异同,尝曰:‘先人盖?山园,叠石架峰,但以堆积为工,我为泌园,土山竹树,池水映带,取其空旷而已。’予笑曰:‘兄殆以园而喻家学欤?’?伯笑而不答。”(《列朝诗集》)

更令人忍俊不禁的,王世贞晚年,病重卧榻,有人去探望他,看见这位誓不看唐大历以后书的文坛领袖,枕头旁边,放着一本《苏子瞻集》,他自己也一百八十度地变化了。

所以,袁宏道对王世贞、李攀龙的清算,最为彻底:“唐自有诗,而不必选体也,初盛中晚,亦皆有诗,而不必盛唐也。欧苏陈黄,亦乃有诗,而不必唐人也。唐人之诗,无论工与不工,取而读之,其色鲜妍,今人之诗虽工,拾人豆□,才离笔砚,已成陈腐,岂非流自性灵,与出自摹拟,所由来者异乎?”“中郎之论一出,王李之云雾一扫,天下文人才士,始知疏瀹性灵,以涤除摹拟涂泽之病,其功伟矣!”(《历朝诗选》)

这位袁宏道还有一句名言:“粪里嚼渣,顺口接屁,倚势欺良。”便是时下那些腰板硬、脸色酷的伪大师们的最好描写,也是那些春风得意、功夫全在文学外的准不朽者的最佳形容。

“升沉不过一秋风”,为画家李苦禅句。还有一上联,为“君自横行侬自淡”。是其画蟹的题词,两句连在一起,又使我们联想更多更多。在这个舞文弄墨的圈子里的男女老少,无论是暴得大名者,浪得虚名者,或者只不过是徒有其名者,甚至还包括那些躲在阴暗角落里,东放一屁,西嚼一蛆,搞点小耸动,冀获微名者,横行也罢,不横行也罢,乐开颜也罢,几声抽泣、几声叹息也罢,对淡淡的旁观者来说,即使不从文学史的角度衡量,这班货色,充其量,“一秋风”而已,又能闹腾多久呢?

文学,终究是文学;文学以外的东西,终究是文学以外的东西。想到这里,也就顿觉豁达多了。

第一,据我半个多世纪的人生经验,小人这东西,是万万不可得罪的;第二,同样也是我的切身体会,你既要得罪,就得做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的足够准备。倘不如此,你做不到破釜沉舟的决绝,那你就赶快拉倒,打消念头。求一时口舌之痛快,图片刻宣泄之欢悦,打蛇打不到七寸上,只能使小人更小,坏蛋更坏,恶棍会成为歹毒的食人族。

同类推荐
  • 李叔同全集之书信(04)

    李叔同全集之书信(04)

    本书主要包含弘一法师致刘质平、邓寒香、夏丐尊、丁福保、王心湛、谭组云、印心-宝善和尚、李圣章、周敬庵、堵申甫、沈繇、陈伯衡、蔡丐因、徐蔚如、崔海翔、黄庆澜、吕伯攸、姚石子和性愿法师的书信。
  • 粽香在舌尖舞蹈

    粽香在舌尖舞蹈

    乡村是永远的家园,行走乡村总能让人亲切平和。乡村生活在作者笔下充满诗意,童年岁月、儿时游戏、农家生活,在作者的笔下还原昨天的面貌,即使曾经的苦难也存有温馨。乡村离都市越来越远,顺着作者的目光,我们走回过去,走进乡村,感受乡村的诗意和醇厚。而文化是观照一个区域的坐标,无论是林语堂、周碧初或者是三平寺、灵通山,人和景的融合,物和事的渗透,在作者的笔下,遥远地平和走来。但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的地理概念,更多的是一个区域的文化散发岁月的芬芳,让我们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
  •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西学精粹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西学精粹

    电影、诗歌、国学、西学、美术、文学、音乐、处世。从浩如烟海的这些人文艺术作品中,作者用精炼、经典的标准,以青少年的角度,拣选出‘篇篇美文、幅幅名画、一部部佳作、一首首名曲。集成使人终生受益的5个单册,另以代表中华智慧的诸子百‘家‘孑充满哲理的西方先贤大师名言名篇编辑成《国学精粹》、《西学糟粹》,这既是了解学习人类人文艺术的上佳之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家藏书籍。
  • 泉水

    泉水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人太虚伪了,太爱面子了,说做不一致,没有不知道的事情,很会在人面前自吹自擂出风头,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吹唬的都快要飘起来了。有时候脸很大,不知道是胖的还是吹气憋的。
  • 一个50后的鲁迅观

    一个50后的鲁迅观

    《一个50后的鲁迅观》选进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鲁迅研究的论文,绝大多数都公开发表过,分为人格篇、作品篇、比较篇、文化篇、研究之研究篇。作者怀着对一个永生的民族魂的敬意,以自己独到的视角,表达了一个50后不同凡响的鲁迅观。  这是一本热爱鲁迅的人必读的书,也是不同时代读者阅读鲁迅应该参考的一本书。
热门推荐
  • 诱宠甜妻:总裁轻点爱

    诱宠甜妻:总裁轻点爱

    第一次见面,他在漆黑的夜里,强势霸占了她的所有。第二次见面,他在别的男人面前,拥她入怀,高调宣布这是他女朋友。五年归来,她是学识渊博,冷静理智的建筑学专家,而他,却是打算诱宠甜妻却次次败北的总裁大人。那日,他将她抵在墙角,薄唇微勾:“说好的抵死缠绵呢?”她低头,不知所措:“我……我只是开个玩笑。”“我当真了。”他低沉至性感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语毕,缠绵火热的吻已然上来。(本文里面和建筑有关的知识是和现实中有出入的,请考据党勿较真)
  • 温柔校草的霸道男友

    温柔校草的霸道男友

    十年前,你拨动了我的心跳,让我从冷漠变得开朗,然后离开了我;十年后,你回来了,又一次拨动了我的心跳,让我冰冷的心渐渐被你融化……这次我不会再放开你。(此为同性文,接受不了的读者请不要看哦)
  • 浮世袖间

    浮世袖间

    桃花作证我曾拨开繁花见你容颜青山作证我曾拨开山岚抚你脸庞桃树为媒我曾嫁与你为妻流水作证我曾付你一片真心青丝为注赌我一世青华却难料,世事变,人心变,流言飞,谎遮眼他问,倘若你再看我一眼,是否会多一丝留恋?断青丝,断情丝,断执念,为人后可,丧子之痛,斩妖之痛,破国之痛,身世之谜她又该如何承受又是花繁时桃花树下,转身,又见他他问,执青丝,执情丝,可换佳人心?所能重来,定不负你青华。
  • 郊庙歌辞 德明兴圣

    郊庙歌辞 德明兴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乱世悲情,悲惨佳人

    乱世悲情,悲惨佳人

    民国时代,清政府毁败,日本人猖狂作乱,共产党间谍黎美香,冒名顶替走失五年的佟毓婉,这一切,只为了能让日本人侵略中国的计划付之东流,之后,嫁入杜家,把一切关于日本人和中国人竞争泾浜街码头的有关信息全部汇报给了共产党,黎美香知道,既然一开始就拥有不了的东西,那么,起初就不要拥有,杜家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杜允唐也是,可她没想到,原来,有些东西,就算是不属于自己还是属于自己,失去了,依旧是痛苦。
  • 战神联盟之奇妙穿越

    战神联盟之奇妙穿越

    大家来瞧一瞧,看一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 二十几岁男人的秘密

    二十几岁男人的秘密

    本书内容包括:“创业的秘密:让自己拥有老板的雄心和雇员的姿态”、“成功本质的秘密:要读懂成功的内涵”、“成就未来的秘密:让自信成为一种习惯”等10个部分。
  • 感动青少年的100个感恩母爱故事

    感动青少年的100个感恩母爱故事

    这套感恩书系正是我们需要的心灵“慧眼”,它像一架显微镜,于平凡的生活小故事中让我们发现爱的真谛;它是一块点金石,让我们在普通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爱的璀璨光芒;它是一台心灵的热感仪,无论多么细微或深沉的爱和善良,它都可以敏锐地帮助我们感触到。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从批评中品享到关切;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从轻轻的埋怨中体味到温暖和幸福;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在霜雪中眺望到春天的阳光;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在风雨中意想到彩虹的华美。
  • 守护者傲战天下

    守护者傲战天下

    一名普通的初二学生天海,因加入一所名牌中学而被发现是上古神兽的继承者,这所中学竟变成了初级守护者的训练中学,以天海为首的一批幻兽守护者正式诞生,回到上古寻找传说中的十大超神器,十大超神器与十大魔神器之间一对一的碰撞!随之而来的却是一场命中注定的守护之战。那之后、、、、、
  • 护你成王

    护你成王

    他是她的偶像,她喜欢他很久,她为他疯狂,那一天他和她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