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名全称:新加坡共和国
国名简称:新加坡
英文国名: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国土面积:699.4平方公里(新加坡统计局2005年)
首都:新加坡
国家元首:总统纳丹
人口:2006年常住人口448万,其中公民和永久居民360.8万
民族:华人占75.2%,马来人13.6%,印度人8.8%,其他种族2.4%
语言:马来语为国语,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为官方语言,英语为行政用语
宗教:主要宗教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印度教
货币名称:新加坡元
一、地理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的东出口,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国土由新加坡岛及附近63个小岛组成,其中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88.5%,由南到北约23公里,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5米,最高海拔163米,海岸线长193公里;本岛以外的其余较大的岛屿有德光岛(24.4平方公里),乌敏岛(10.2平方公里)和圣淘沙岛(3.5平方公里)等。新加坡地处热带,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气温变化不大,高温潮湿多雨,年平均气温24℃~27℃,日平均气温26.8℃,年平均降水量2,345毫米,年平均湿度84.3%。作为一个热带城市岛国,新加坡没有腹地,自然资源匮乏,但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没有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是一个难得的天然良港。
二、简史
古称淡马锡。8世纪建国,属印尼室利佛逝王朝。公元18世纪至19世纪初为马来亚柔佛王国的一部分。18世纪下半叶,为了扩张在印度的势力范围以及扩大对中国的贸易,英国人急需一个战略性的“中转站”以便为日益强大的帝国舰队和商船提供维修、补给和保护,同时遏止荷兰人在这一地区的扩张。1819年,英国人史丹福·莱佛士抵新,与柔佛苏丹订约设立贸易站。182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在远东的转口贸易商埠和在东南亚的主要军事基地。1826年新加坡连同马来半岛的两个英国殖民地——马六甲和槟城,成为海峡殖民地,受英属印度的管辖。1832年,新加坡成为海峡殖民地的行政中心。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以及电报和蒸汽船的发明加强了新加坡作为东西方贸易中心的重要地位。19世纪70年代后,新加坡成为世界主要橡胶集散中心。
1942年2月5日,新加坡被日军占领,改名昭南岛,沦陷了三年半。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英军重返新加坡,恢复其殖民统治,海峡殖民地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划为英国直属殖民地。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1959年6月新加坡实行内部自治,李光耀出任自治政府总理,英国保留国防、外交、修改宪法、颁布“紧急法令”等权力。1963年9月16日加入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同年9月21日加入联合国,10月15日加入英联邦,12月22日成为共和国。
三、政治
1963年9月,新加坡并入马来西亚后,颁布了州宪法。1965年12月,州宪法经修改成为新加坡共和国宪法,并规定马来西亚宪法中的一些条文适用于新加坡。宪法规定:实行议会共和制。
总统为国家元首,原经议会选举产生。1992年国会颁布民选总统法案,规定从1993年起总统由民选产生,任期从四年改为六年。总统委任议会多数党领袖为总理;总统和议会共同行使立法权。总统有权否决政府财政预算和公共部门职位的任命;可审查政府执行内部安全法令和宗教和谐法令的情况;有权调查贪污案件。总统在行使主要公务员任命等职权时,必须先征求总统顾问理事会的意见。1993年举行独立后首次总统全民选举,原副总理、新加坡职工总会秘书长王鼎昌当选为首位民选总统。现任总统纳丹于1999年8月当选,2005年8月连任,任期六年。
国会实行一院制,任期五年。国会可提前解散,大选须在国会解散后三个月内举行。年满21岁的新加坡公民都有投票权。国会议员分为民选议员、非选区议员和官委议员。其中民选议员从全国9个单选区和14个集选区中,由公民选举产生。集选区候选人以3至6人一组参选,其中至少一人是马来族、印度族或其他少数种族。同组候选人必须同属一个政党,或均为无党派者,并作为一个整体竞选。非选区议员从得票率最高的反对党未当选候选人中任命,最多不超过6名,从而确保国会中有非执政党的代表。官委议员由总统根据国会特别遴选委员会的推荐任命,任期两年半,以反映独立和无党派人士意见。
政府实行内阁制,本届内阁于2006年5月30日就职。李显龙出任总理兼财政部长。
司法机构设最高法院和总检察署。最高法院由高庭和上诉庭组成。1994年,废除上诉至英国枢密院的规定,确定最高法院上诉庭为终审法庭。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理推荐、总统委任。
新加坡实行多党制,目前已注册的政党共24个。执政党为人民行动党,该党1954年11月由现任内阁资政李光耀等人发起成立,其纲领是维护种族和谐,树立国民归属感;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确保国会拥有多元种族代表,努力建立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社会;人民行动党从1959年至今一直保持执政党地位,李光耀长期任该党秘书长,1991年吴作栋接任,2004年12月,李显龙接替吴作栋出任该党秘书长。其他主要政党有工人党、新加坡民主党等。独立以来,新加坡由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政绩突出,地位稳固,历届大选均取得压倒性优势,国内政局一直保持稳定。
四、经济
由于新加坡没有腹地和缺乏自然资源,1965年独立之初,新加坡政府采取了走“工业化道路”的正确经济发展路线,其经济发展经历了由独立初期时的劳动密集型工业,逐步过渡到具有高附加价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进而发展到目前的信息产业等知识密集型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起,新加坡开始逐步摆脱了仅仅依靠转口贸易维持生计的局面,国家日益走向富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上升,1960年至1984年间经济曾长期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9%,成为亚洲经济“四小龙”之一。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2001年受全球经济放缓、国际市场电子产品需求下降影响,经济出现2%的负增长,陷入独立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为刺激经济发展,新政府提出“打造新的新加坡”,制定从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战略规划,随着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好转及国内各项经济政策初见成效,新加坡出口大幅增加,内需增长强劲,就业市场显着复苏,经济出现恢复性高速增长,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7.9%,国内生产总值为2,099.9亿新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6,832新元。新加坡现已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运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转站,世界电子产品重要制造中心和第三大炼油中心。
工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2006年产值691.87亿新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1%。制造业产品主要包括电子产品、化学与化工产品、机械设备、交通设备、生物医药、石油产品、炼油等部门。
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仅占国土总面积1%左右,产值占国民经济不到0.1%,主要由园艺种植、家禽饲养、水产养殖和蔬菜种植等构成。粮食、蔬菜绝大部分从马来西亚、中国、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进口。2005年农业总产值2.218亿新元。
服务业2006年产值1,326.64亿新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3.5%,包括零售与批发贸易、饭店旅游、交通与电讯、金融服务、商业服务等,系经济增长的龙头。旅游业是外汇主要来源之一。游客主要来自东盟、中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2005年接待外国游客894.3万人次。主要景点有:圣淘沙岛、植物园、夜间动物园等。
由于属外贸驱动型经济,对外贸易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高度依赖美、日、欧和周边市场,2006年年进口额3,789.24亿新元,出口额4,315.59亿新元,贸易顺差为526.35亿新元,主要出口电子真空管、数据处理机、加工石油产品和电讯设备等,进口电子真空管、办公及数据处理机零件、原油、加工石油产品等。主要贸易伙伴及所占外贸总额比例分别为:马来西亚13.1%,欧盟11.3%,美国11.1%,中国10.5%,印尼7.8%,日本6.8%,中国香港6.1%,中国台湾4.8%。截至2006年底,外汇储备2,105.29亿新元。无外债。
五、人民生活和文教卫生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的社会,政府推行民族和谐、宗教自由与宽容的政策,倡导多元文化,在保留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鼓励向新加坡统一民族文化演变。加之法制体系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健全、完善,社会治安稳定,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成为亚洲“最适合居住”的国家,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富足生活,200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6,832新元。1955年成立中央公积金制度,为退休和失去工作能力的人士提供财务和生活上的保障。政府注意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全国已有82%的居民搬入政府统建的公共组屋。另外新加坡亦大力提高该国的卫生水平,政府大力津贴卫生保健服务及确保人人都能享受这些服务,政府在各个社区设立老人保健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人均寿命79.9岁,识字率95.4%(15岁以上),每万人拥有15名医生。
新加坡重视教育,每年均以高达国民生产总值之3%~4%的经费发展教育事业,其教育体系及设施可以和世界各发达国家媲美。2004年识字率94.6%(15岁以上)。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强调识字、识数、双语、体育、道德教育、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并重。双语政策要求学生除了学习英文,还要兼通母语。近年来,新加坡以惊人的速度扩充和强化通讯设施、提高电脑普及率,全岛超过99%已经联网,一半家庭拥有个人电脑,58%的互联网用户曾在网上购物,政府推行“资讯科技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电脑知识,以实施其“亚洲金融中心”乃至“信息中心”的发展战略;目前,共有173所小学,156所中学,14所初级学院。有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管理大学三所大学,另有4所理工学院和33所技术或商业训练学院。
英文报有《海峡时报》、《商业时报》、《新报》;华文报有《联合早报》、《联合晚报》、《新明日报》;马来文报有《每日新闻》;泰米尔文报有《泰米尔日报》。新加坡广播电台拥有并经营12个国内电台和3个国际电台,1936年开播,1959年1月起以马来语、英语、华语、泰米尔语广播,现有15个波段,每周广播1,307小时。新加坡电视机构,1963年开播,1974年开始播送彩色节目,现拥有并经营2个频道,一个播送华文节目,另一个播送英文节目,每天播送24小时;另有12家电视私人公司经营2个频道,一个主要为马来族和印度族居民服务,另一个主要播送体育及文艺节目。1995年有线电视网开通,用户可接收30多个频道、10余个国家的电视节目。英文报有《海峡时报》、《商业时报》、《新报》;华文报有《联合早报》、《联合晚报》、《新明日报》;马来文报有《每日新闻》;泰米尔文报有《泰米尔日报》。
六、对外关系
新加坡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主张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关系;在对外关系中,立足东盟,与东盟国家关系密切;注重发展与亚洲国家特别是中、日、韩、印度等重要国家的合作关系;奉行“大国平衡”,主张在亚太建立美、中、日、俄战略平衡格局;在双边关系和多边中重视和突出经济外交,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已先后与新西兰、日本、欧洲自由贸易协会、澳大利亚、美国、约旦、韩国、印度和巴拿马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与新西兰、智利、文莱签署了首个地跨三个大洲的自由贸易协定,并与巴林、埃及、科威特和阿联酋就商签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达成共识。至2006年,共与174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与中国于1990年10月3日建立外交关系。建交以来,两国高层交往频繁。两国外交部自1995年起建立磋商机制。在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1992年,两国科技部门签署“科技合作协定”;1999年,两国教育部签署“教育交流与合作备忘录”;2006年,两国政府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此外,两国在卫生、旅游、宗教事务、交通运输等方面也进行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双边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方面,据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中新贸易额408.5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231.8亿美元,进口176.7亿美元。截至2006年底,新来华投资项目15,556个,实际投资金额300亿美元。以实际使用外资累计金额计,新加坡是中国外资第七大来源地。截至2006年底,中国对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12亿美元。2006年,中国企业在新共签订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及生产合作合同总额132.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28.4亿美元。新加坡是中国第二大海外劳务市场和第四大工程承包市场,对华贸易和投资均占东盟国家首位。中国是新加坡第四大贸易伙伴,仅次于马来西亚、美国和欧盟。双方重要合作项目有苏州工业园区、无锡工业园和大连港集装箱码头等。
与美国于1966年4月4日建交。两国在政治和经济、安全和军事等方面关系密切,新加坡明确支持美英对伊拉克动武,战争期间向美军开放领空并允许美军使用其后勤设施,支持并积极配合美国在全球及本地区的反恐行动,美是新第三大贸易伙伴。2005年7月,李显龙总理访问美国,两国签署了《新美战略框架协议》,确认新加坡为美国的“主要安全合作伙伴”。
与日本于1966年4月26日建交。2001年10月双方签署《新日21世纪伙伴关系计划》。2002年1月两国签署新日《新时代经济伙伴关系协定》。2002年与日本签署《新日自由贸易协定》。日是新第五大贸易伙伴。2005年7月,日本外相町村信孝访新,新方重申支持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1月,国务资政吴作栋访问日本,两国同意研究更新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新加坡与东盟国家关系密切,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是新加坡的两个重要邻国,新加坡分别先后于1965年9月1日和1966年1月1日与其建交,尽管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不时发生摩擦和争端,长期以来新加坡通过利用自身经济上的优势加强与两国在经济贸易方面的关系来消除相互间的疑虑,增强相互间的信任,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新加坡分别是马来西亚的第一大投资国和印尼第三大投资来源,相互间关系密切,双边关系总体稳定友好。重视同泰国的关系,1997年吴作栋总理访泰期间,两国达成21世纪“新泰增进伙伴关系”计划,双方承诺将在各个领域加强持久与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2002年吴作栋还提出新泰的长远目标是实现“一个经济体、两个国家”。与文莱关系良好,新加坡是文莱第二大贸易伙伴,重视发展同菲律宾的关系。新加坡积极发展同东盟新成员的关系,是越南和缅甸最大投资国,是越第二大贸易伙伴。
与印度于1965年建交。随着印度的崛起,近年来两国加强在各领域、尤其是信息科技领域的合作。近年来新加坡积极推动“东盟—印度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支持印度加入《东南亚条约》组织。2005年6月李显龙总理访问印度,两国签署新印全面经济合作协定,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新为印度第十二大投资国,印度为新第十六大贸易伙伴、第二十大进口来源国和第十四大出口市场。
重视同欧洲关系,欧盟是新第二大贸易伙伴。与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经贸关系密切。重视发展同中东国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