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谓儒道异趣,独于要求人类天真不泯则其旨相同。《老子》屡言“婴儿”,且有“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的说法;《孟子》则强调治国者须“不失其赤子之心”(《离娄下》)。明代思想家李贽(卓吾)作《童心说》,无论治哲学者和治文学者皆肯定其主张有进步意义,有人且誉为我国晚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一面旗帜,称其文是要求“个性解放”的号角。不意到了本世纪末,“童心”云者竟失去了它应有的内涵,使人不得不兴必须重新予以评价之叹。谓予不信,请读下文。
据《报刊文摘》所刊摘的文章,今天的孩子们对孔融让梨竟作出新解。不少孩子都认为,孔融四岁所以把大梨让给别人而自取小者,乃是由于大梨是坏的。这不禁使人联想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一成语。我们的社会风气竟使孩子们“早熟”到这样程度!
尤其骇人听闻者,报载一个十岁上下的孩子向他祖母索要一百元人民币,祖母没有给他,竟抡其大棒将他祖母击毙。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在胆小和知法的人对陌生者尚且有所顾忌,而如此血淋淋的残忍行为竟出自有较近血缘关系的亲骨肉之手。十来岁的孩子已敢于以身试法,那么青、壮年男女弑父母、杀其夫或妇的所谓“新闻”时有所见闻,难道还算什么希奇事么?
我们经常在公共场合如街头巷尾、游乐场所及商场与公园里看到小小儿童大哭大吵向父母示威,而其父母或祖父母(也有外祖父母)乃百依百顺不敢不俯首听命。当然我们反对封建社会“父父、子子”或“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命子亡,子不敢不从”那一套;但时至今日,子女对父母乃反其道而行之,往往一家六个长辈(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均唯“小皇帝”或“小公主”之命是从,致使本来天真无邪的孩子逐渐被培养成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大而至于天良丧尽、良知泯灭的渣滓,而这些人正是下一世纪主宰社会命运的“代表”。每兴念至此,便使人不寒而栗。
199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