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87700000003

第3章 才艺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一、学过多的才艺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如果每天都让孩子在学校的才艺班、补习班中度过绝大部分时间,使孩子除了学习,就是练习,孩子很容易疲劳,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这样的生活方式是无法持久的。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能力、体力等随时有所了解,根据孩子的体力和精力决定练习的时间,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学习过多的才艺项目,势必会形成孩子在各种学习班之间奔波,加重了孩子的紧张心理。对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来说,会造成学业之外的负担;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和幼儿来说,长期疲劳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成长。

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孩子在练习某种才艺时,练习时间一次尽量以15~20分钟为宜。要求孩子练习过长的时间反而不利于孩子兴趣和技能的提高。课余时间可以让他和一起学习的小朋友在游戏中学习和讨论。

过多的才艺项目学习会使孩子疲劳不堪。幼教专家们认为,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生理特点,一周学习一两种才艺,每种每周练习两次比较适合幼儿和低龄儿童。

有一个小女孩,父亲在金融系统工作,家庭条件非常好,自备了钢琴、小提琴,请了两个家教,还上了三个才艺班,参加了一个补习班,但是学习成绩几乎每一科都不是很优秀,有的科目反而落在其他同学之后。这个孩子一周中的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的,走出才艺班,就进补习班,几乎没有玩的时间。

每个礼拜六钢琴家教上门。

每个礼拜天文化课家教上门。

一周去才艺班学一次钢琴,一次35分钟。

一周学两次书法,一次一小时。

一周学两次芭蕾舞,一次一小时。

这个孩子每天奔波于才艺班和补习班之间,在才艺班、补习班、学校里,要做的功课实在太多了,这样肯定会使孩子对很多的内容都无法全部完成,只是半途而废。严重的问题是孩子会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心理,而没有成就感,也谈不上学习兴趣。

虽然这个孩子学习了很多才艺,也补习了文化课,但是相比之下每个科目总不如其他人,总比其他人进步得慢,这样会使孩子越来越不满,情绪变得不稳定,产生自卑感,接下来就会厌恶学其他东西。如果持续这种生活的话,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喜好,学习失去兴趣,变得被动。这种现象俗称“贪多嚼不烂”,教育专家称为“因为学习过剩而消化不良”。

孩子的学习负担过重,不但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孩子因为学习太多的才艺而身心疲惫,甚至出现迟到、早退、缺课、记忆力下降等不良现象。这样不利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因此,在选择才艺课程方面,家长应该选择孩子最喜欢的项目加以练习。不要学习过多的才艺项目,人生只要精通一两门技艺也就够了。

二、要尊重、信任指导老师

给孩子选择才艺老师是非常重要的,既然考察好了老师,就要尊重和信任老师,在孩子的才艺辅导上听从老师的建议和安排。学习才艺如同登高一样,需要一步步地攀登,不可急于求成或者怀疑指导老师的水平。一般的,才艺班应不超过20名学生,以便于老师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能力、发展阶段,给予个别的指导。

有时老师、孩子、父母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因教学和期望值有差距而产生的矛盾。例如家长希望老师教快一点,不要一直停留在某处,或者批评老师指导方法太严了,让孩子不想学,孩子的进步不大等。

这时与教师的坦诚沟通是重要的,有的家长会出于一时的气愤而退学,或者另外寻找指导老师,这是不明智的想法,也没考虑孩子的心理。好的指导老师是不容易寻找的,才艺项目的指导方法也是有差异的,让孩子重新适应一个老师不如给孩子增加一个老师,让孩子离开熟悉的练习环境不如给孩子创造更丰富的艺术环境。

才艺班的教师收费是很高的,有盈利目的。然而好的老师却不易寻找,家长不要以为自己是付费来学东西的,顾客就是上帝,要知道老师真心的付出才是孩子进步的保障。只有家长尊重、信任、放心地将孩子交给老师,老师才可能培养出高水准的学生。

三、激励孩子进步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就是这样。培养孩子必须有耐心,如果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起来进步较慢、学得也不理想,不要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或责骂,这样会使孩子失去自信,使他对正在学习的才艺失去兴趣甚至开始厌倦。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做法是鼓励孩子,父母们必须了解的是只有合理的期望才能帮助孩子没有压力地学习和发展,进而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孩子才会表现出色。你对孩子进行激励、赞美和肯定、表扬,孩子则会在激励下更进步。

孩子正在学习某项才艺,父母不要太着急于看到孩子完美的表演,要以长远的眼光培养孩子。父母要有“虽然我儿子不能成为艺术家和表演家,但是有才艺在身,孩子的一生会更丰富多彩”的思想。让孩子充分享受学习才艺的乐趣,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当然,给孩子适当的压力有时也是必要的。

激励孩子不是让孩子养成骄傲自大的习性。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有才艺在身,不知不觉地流露出自豪和骄傲的情绪。父母骄傲的态度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既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进步,又要让孩子明白一山更有一山高的道理。

四、解除压力

望子成龙是父母产生压力的根源。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有不同于其他孩子的表现,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关的,放在自己肩上的压力越来越大。当然在快速发展、高速竞争的社会里,父母们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竞争所产生的压力实在太多了。父母的压力感往往会带来不利的情绪影响,产生紧张、焦虑、害怕、不安等。这些负面情绪又非常容易传染给孩子,导致亲子关系产生隔阂。

父母的压力还表现在努力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竞争环境,让孩子有一个高起点。孩子的生活、学习环境容易使父母产生与别人比较的压力,希望给孩子更好的条件。家长看到别的孩子身着名牌,吃的是山珍海味,上下学均有名车接送,便觉得自己很穷、很寒酸,希望能有更多的钱让孩子过更好的日子。在孩子的教育、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也往往容易事无巨细地同其他孩子比较。因为担心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比不过其他孩子,产生“没面子”、“丢脸”的心理症结。

为了培养孩子的特殊才艺,爸爸妈妈们大都不辞辛苦,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和投入大量金钱,让孩子完成很多课外的学习任务。带着孩子在课余之时,进入各种才艺辅导班,英语、电脑、绘画、音乐等,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特殊才能,无论是在课业或是才艺等方面,都能有优于常人的优异表现。

父母加给孩子的对特殊才能的追求和竞争,会产生追求完美和胜利成功的强大压力,往往出现孩子不能承受的后果。表现为孩子会产生抗拒、排斥、不快乐、逃避、沮丧等情绪。父母们原先的期望不仅不容易达成,而且可能会因为孩子的不合作或是排斥态度而感到失望、难过。精神过度紧张的孩子会产生考试症候群,而有的父母也会因为孩子的考试而产生焦虑、紧张,甚至头痛、腹泻等神经症状,这是因为过度强调和担心其他人的竞争,是一种不必要产生的压力。

五、合理的期望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父母未实现的理想常希望孩子来完成,比如一个父母立志要当一名表演艺术家,而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自己童年的梦想,自然地希望借由孩子来替自己完成。父母甚至会对孩子说:“妈妈因为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允许,所以一直没能学习钢琴,以致不能成为钢琴演奏家;而现今妈妈有这样的经济能力,一定要让你成为一名钢琴家!”便把自己的希望投注在孩子的身上,一厢情愿地将孩子送去学钢琴,希望孩子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如果学习钢琴是孩子的兴趣之所在,那当然可喜可贺,因为孩子刚好可以找到自己的专长发挥。然而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大多数的情况是父母的梦想与孩子的兴趣不同,结果可能是不仅无法让孩子成为钢琴家,而且可能使孩子产生消极厌烦心理,抵触学钢琴,不会有什么成就!

父母的合理期望是给孩子制定标准的时候,必须了解孩子的能力,给他一个合理的可能达成的且符合现实状况的标准。要注意的是你制定的标准是否符合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如果不是孩子的兴趣所在,只是你自己的期望,孩子只是实现大人理想的被动执行者,那么,这种期望是难以实现的。父母必须了解的是只有合理的预期,才能帮助孩子没有压力地学习和发展,进而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孩子会表现得非常出色,你会觉得你的孩子是很棒的,从而自然地对孩子进行鼓励、赞美和肯定、表扬,孩子则会在激励下更努力、更进步。

六、合理的高标准

为孩子制定合理的高标准,即孩子不但可以经过一番努力后达到目标,而且能从成功中找到自信,增强上进心。如果你为孩子定了一个太高或是不切实际的标准时,很可能他会觉得好累,甚至因此而放弃,因为他觉得就像寓言里拉磨的驴子一样,拼了命往前拉,却总是无法吃到悬在眼前的那根红萝卜,因而容易产生挫折和沮丧感。这就是因为你制定了一个不合理的高标准,至少是不适合你孩子现在能力的标准。

为孩子制定标准一定要有合理的目标。对于父母来说,期待孩子的完美表现是一种心愿,毕竟中国人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心理期待,这种期待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只不过家长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地给孩子制定标准,都要给他一个合理的可以达到的符合现实状况的标准,而不是一个非常完美的高要求。

譬如说,孩子在绘画方面一直都没有太好的表现,甚至他的成绩总是不及格,那么家长就必须考虑孩子在这方面的学习是否有困难,在帮助孩子学习的时候,要掌握好分寸,循序渐进地给孩子制定合理的标准。同时在孩子考及格的时候,一定要看到他的进步,给予他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对他说:“我儿子略微努力就可以赶上别人,继续加把劲就能超过他们”。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任何事,只要是他高兴去做!

父母的“不合理高标准的要求”会阻碍孩子的上进心。孩子的进步,哪怕是进步很小,也应该获得鼓励和赞许。因为在孩子付出努力后,超越了自己原先的成绩。有了进步,如果家长还不满意,对孩子说:“怎么才考65分啊?题目又不是很难!下次考好一点。”父母这样的“训诫”或是“鼓励”,孩子听了之后,他会觉得自己是不够好的,是没有能力的,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和沮丧感,孩子会想:“反正那是我根本无法达到的目标,不要再白费时间了,不如干别的吧!”到头来,这样的高标准与父母要达到的效果背道而驰。

七、激励是孩子进步的动力

家长的正向期望是孩子进步的动力之一。很多的事情只要你告诉孩子“妈妈相信你可以做好这件事”,孩子就一定可以做到。问题是你要给他机会,给他时间,哪怕一次不行,再来一次就可以做到。

教育学家们研究发现了这样的问题:有人故意对孩子进行智力测验时,缩短测验的时间,让孩子无法得到好成绩,然后不时嘲笑他,对他说:“呵!原来你是一个一点也不聪明的笨蛋,看来你也不会有好的成绩了。”研究者发现绝大多数受到打击的孩子都明显地表现出沮丧、不高兴、挫败的情绪,甚至当时就哭出来。如果接着再对他说:“反正我看你是不行的,再做另外的题目试试吧!”

与先前完全相同的测试卷再给他一份,绝大多数的孩子仍然不会答得好!其实可以做得很好的孩子之后的表现一定会大不如原先的水准,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孩子受到那番嘲讽和怀疑,情绪受到影响,才智难以发挥!

教育学家们给我们的启示是情绪性的语言会对孩子学习反应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应该处处留心自己在引导、协助孩子学习时所应扮演的角色——激励而非打击。

最常见的问题,比如有单位同事对你说:“你的孩子真聪明!反应很快,记忆力也很强!”面对这样的称赞时,作为家长的你,通常会怎样回应呢?一般常见的父母会做出这样的回应:“他啊!笨死啦!粗心得很,早上做过的事情晚上就忘得一干二净……”虽然大人只是不经意的,随便说说,却严重地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前男足国家队主教练米卢有句话:“态度决定一切”,对孩子而言,你的态度就是一切。

然而大多数的父母,只在意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单,而忽略了孩子的心情及心中的想法,也就会说出消极的语言来,甚至自己无心出口的一句话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打击了不断学习、面对挑战的勇气和动力,甚至压抑了他的思维和智能发展,影响他的潜能发挥,这样的效果是父母绝对不愿看到的。

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对孩子而言,父母是他最亲近、最信任、最倚重的人,若父母能总是给予孩子正向的鼓励,给孩子信心,让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做好每一件事,他一定可以充满自信,面对每一件事,他都愿意尽自己的力量去试一试,从而发挥莫大的潜能。

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有名的实验,选定5位老师,再由每位老师自由选5位学生为实验对象,由老师向外宣称这些孩子的成绩将会有所进步;同时,老师们自己也要对自己的这个说法坚信不疑,并这么去做。结果,过了没多久,这些孩子的课业成绩果然开始改善。从心理学的角度不难理解这种现象,之所以会有这种作用及反应,是因为孩子是生活在人群之中,又是非常敏感的,有人如此相信自己,对自己有所期待,他们可以敏锐地感受到,并以实际的行为表现努力达到对方的期待目标。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比马龙效应”。“比马龙”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叫“比马龙”的人以真正的爱心去爱护一座美女雕像,就好像她真正具有生命一样,到后来就连他自己本身也相信这座美女雕像是有生命的,他的这份痴心终于感动天神,因而赋予了那座美女雕像生命,使她真正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这虽然是一则希腊神话,但却符合心理学原理。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若能从一开始就以真心真意坚信不疑,相信孩子他真的能做到,即使孩子并非正如自己所期待的那个样子,只要我们由衷地相信孩子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去达到我们所要求的目标,且坚持以这样的态度去持续对待他,孩子一定可以达到我们所期待的目标。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八、适宜的要求

当孩子对我们所提出的要求非常感兴趣的时候,会激发他的热情,可以让孩子在前进的时候更加确认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有利于孩子的自信。许多父母因为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总觉得自己孩子不够完美和优秀,便将对孩子的满意转为对孩子更多的更加严厉的要求,希望可以换取孩子更好的表现。但是自己不适宜的要求,得到的可能是更多的失望。

例如,当你用尽所有的办法去逼迫、要求和期待孩子能够有更好的表现或是成就,以证明自己是成功者之时,而孩子没能达成自己所期待的标准,父母总是会报以失望的眼神或是表情,甚至也有可能会说:“你真没用”,“你怎么这么笨”诸如此类的话。

当孩子真能达成你所期待的标准时,你却很可能会因为不习惯表露自己心目中的真实的喜悦之情,或者只是单纯地希望孩子可以在未来能有更好、更优秀的表现,因此便故作镇定地告诉孩子:“很好,继续保持。”“做得不错,再接再厉。”

这些可能只是你平时待人接物的习惯,或者仅是你一时的习惯做法,但事实上这些反应所带给孩子的感受很可能会是:“唯有成功,我才能被肯定。”对孩子而言,你的一言一行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他生怕自己无法达到父母所要求的、期待的水准,也担心自己承受不起任何的失败,会造成孩子心中的恐惧,甚至失去方向。

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的经验,是需要从多次失败的经验中慢慢总结出来的,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从失败经验中积累成功经验的机会,教他如何去总结经验。如果只是一味地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或者事事包办,则可能造成孩子对努力争取、积极付出和自我实践缺乏信心和动力,对未来的挑战失去信心,甚至发生更多的失误。

九、适当的强调竞争

现在的社会是竞争社会,如果过度强调竞争会给个人带来压力。在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社会里,着实无可避免地存在许许多多的竞争,这是你我无法逃避,必须真实、勇敢地面对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这个社会里生存。

诸如学生时代的考试、竞赛;进入社会之后的求职、谋生等,都会使我们陷入与他人的竞争之中,而且为了生存,我们还必须得与别人分出个高低。只不过,如果我们过于强调、夸张或是扭曲了“与他人竞争”的价值,那么“竞争”所带给我们的,将不是向上的动力而是沉重的包袱。“适当地强调竞争”,将会成为我们追求成功生存的动力之一,有了竞争压力,则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潜在能力和欲望,去追求更多更好的表现,去更好地实现自我。失去竞争的意识,就容易变得自我满足。在人类所生存的这个大社会里,是合作与竞争同时存在的。社会得以发展和进步,重要的原因是建立在多数人的共同合作之上,使社会安定团结。如果不择手段地强调竞争,甚至到了弱肉强食的地步,会使一部分人为了生活不择手段。所造成的结果有可能不只是伤害别人,同时也伤害自己。

现实生活中,父母常会在不经意之间助长或过于强调竞争的意义。譬如言谈之间,常会拿自己孩子的学业成绩或是学校表现来与别人的孩子去比较。无形中给孩子灌注了竞争的意识。

社会的发展需要竞争,但过于竞争只会使竞争恶化,对个人和这整个社会都会造成伤害、损失,而不会是进步的。

十、真诚地关心询问

当你发现孩子的言行举止或者表情不同平常时,你就应该予以真诚的关心和询问,这样做可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暖,可以鼓励他在遇到困难之时主动向父母倾诉,便于亲子间的思想沟通。倾听孩子心里的话,将有助与父母更贴近及更加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疑惑、困扰、想法及其他种种地问题,以便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或不当地观念,或及时赞扬孩子正确的想法,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孩子是很敏感的,父母如果敷衍了事,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失去与父母沟通交流的兴趣,甚至在父母面前变得沉默寡言。

同类推荐
  • 从小培养北大女生的24堂课

    从小培养北大女生的24堂课

    本书按照“课堂”的方式分类,总共分为24堂课,全面分析了女生的独特个性特征与心理特征,并针对女生的性别特征和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建议。
  • 巴菲特写给子女的10个投资忠告

    巴菲特写给子女的10个投资忠告

    林汶奎编著的《巴菲特写给子女的10个投资忠告》是对巴菲特这位著名股神的描写,看他是如何成功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将自己的成功经验与投资哲学从生活的点滴渗入到孩子的思想中。《巴菲特写给子女的10个投资忠告》对巴菲特的生活细节,学习理念、学习方法、人生等进行描写,深入到巴菲特对于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认知与态度,从而告诉儿女如何进行正确的投资。
  • 宝宝四季少生病:0-3岁宝宝照顾细节400个

    宝宝四季少生病:0-3岁宝宝照顾细节400个

    宝宝四季不生病不是梦想,本书给你答案,结合多年医学经验,经多年酝酿写作而成,全方位介绍0~3岁宝宝的四季喂养问题,从新生命的诞生、新生儿行为、护理、保健、喂养、常见疾病的识別及防治,到意外事故的防范、家庭用药、预防接种、先天畸形的防治、微量元素营养等等,是新手爸妈值得看的育儿经验。同时,也可供新生儿保健工作者、助产士、护士等阅读参考。
  • 初高中女生99%需要妈妈的关爱

    初高中女生99%需要妈妈的关爱

    本书为家教类图书,针对初高中女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成长阶段的特点,从教育、成长、学习等方面讲述妈妈应如何关爱孩子,从而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 听懂宝宝

    听懂宝宝

    我学的是教育学,也一直在教孩子,但是当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我惊异地发现,刚出生的小宝宝完全不同于我所学所教的对象。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此与众不同。他们似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会说话,无法用语言清晰表达自己的愿望、不满或者其他的情绪。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此刻发现自己非常需要学习,然后才感觉慢慢进入了婴儿神秘而单纯的世界。
热门推荐
  • 十年等待青城花开

    十年等待青城花开

    淮城中的懵懂,江城里的痴恋,枫都上的远行。如果,当初的月夜,我们不曾遇见,若是,那日的雨夜,我们不曾擦肩,爱情的香甜和苦涩,是否我们终生都不会品尝。
  • 赤红之怒

    赤红之怒

    幽暗茂密的森林里潜伏着野兽和妖魔;深山大湖里隐藏着女巫和巨龙;古朴厚重的城堡里贵族们宴饮欢乐;田野里辛勤耕作的农夫满怀惊恐地看着远方地平线上的乌云和烈火;游吟诗人怀抱乐器到处唱诵“罗兰之歌”,“贝奥武甫”等传奇诗篇;昏暗的教堂里教士僧侣们借着烛光抄写着羊皮卷上的古籍;衣衫褴褛的朝圣者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中的小路上;寂寞的贵妇人凝望着光影惨白的月亮,渴望能聆听到窗外情人热情的歌唱;顶盔带甲的骑士到处流浪巡游,寻找着一个可以供自己栖身的古老城堡。
  • 东方有仙山

    东方有仙山

    整了整衣衫,李牧望着眼前的函谷关,轻轻叹息一声:“我是老子?”“师傅,师傅!”一个小和尚拉着李牧的衣角,奇怪道:“师傅,我们要去哪里?”“找一个和你一样的光头。”小和尚有些混乱:“为什么要找他?”李牧扯了一把栓牛的绳子,眯了眯眼。“夺了他的道果!”........
  • 鬼王剑

    鬼王剑

    帝国以北,有个小山村,村子里面,有位修灵者。既然天下人负我,我又为何救世!一个普通又特别的修灵者,带着秘密与仇恨,走上通往前方的道路。背负命运的少年,如何解开世界的秘密,被诅咒的灵魂,怎样打破古旧的牢笼。救世灭世,只在一念之间,他该如何选择。前世今生的爱恨纠葛,新仇旧怨与诸天神魔,古老的封印,诡秘的大陆,即将展现。
  • 掌控穿越女:娘子不好惹

    掌控穿越女:娘子不好惹

    从阴沟里掉下去,她不过就看了场好戏,居然就要赖上她,让她负责?好吧,负责就负责。乖乖,居然丢下她去询花问柳,也不看看她是谁,不去助兴她就不叫莫芜茨。什么,让她为他解决难题?行,就怕你没有这个本事。嗯哼?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当她好欺负?那就让他见识她莫芜茨的手段……
  • 八零后的困境

    八零后的困境

    讲述80后成长的故事
  • 夫老子道

    夫老子道

    夫老子道之无为,无为既无为之道。修道子无为,创无为以为道。道之道也,夫老子道。
  • 房间之内 欲望之外

    房间之内 欲望之外

    爱是一定要伤人,被人伤的,因为要深入地去爱。如何透彻骨髓呢?非得尖锐不可,扎进去钻进去,才能告诉臫告诉对方,我是投而入之的。在我的小说里,女孩子了玩摇滚的吉他手,一见钟情。他说她傻。他没有钱、没有户口、没有文凭。他说你为什么要喜欢我?但她被他的音乐感动了。背后是黄浦江灰色的天空。他说我会离开,因为爱。她不懂,但她还是点头。他们在一起过了一年,男孩果真离开了,在都是节日的冬天。他说,我要擦肩而过的爱情。爱过了一个人,身上就有了烙印,磨之不去。这就是我所经历过的爱情。
  • 小村人物

    小村人物

    小村人物将自身特殊体验与人生感悟、现实关怀融会贯通,超越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局限(如某些“80后”、“90后,,作家热衷的语言游戏、虚拟生活、撒娇和玩世心态),思想视野较为宽广,具备了向上生长和向内掘进的力量。再加上张成对语言的超常敏感和悟性,对各种艺术方法的不拘一格、兼收并蓄,使他的写作达到了一种令人瞩目的境界。
  • 林夏和翅膀

    林夏和翅膀

    林夏和林琪俩姐妹在学校看到的一些所见所闻,故事大部分比较真实。孩子们现在发生的事情已不像从前那么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