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的故事主要就是关于“不肯过江东”的项羽的故事,不过在讲述项羽的故事之前,有必要熟悉一位和项羽生平有着惊人相似,然而却比他早出近三个世纪的人物——“春秋五霸”之一吴王夫差。
春秋时代的吴国地处长江下游,是个农业发达的地区,只是由于人口稀少,土地面积也有限,在春秋中前期一直未跻身大国、强国行列。吴王的先祖一直被认为是西周早期暗承父命、让君位于其弟的太伯,《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中也是这样记载的;而且在春秋时代连周王室也并不表示怀疑,《左传·哀公》记鲁哀公十三年秋七月(公元前482年):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晋人曰:“于姬姓,我为伯。”于此可见,诸侯们也没有置疑吴王的血统。
当时,吴国和楚国是紧邻,双方经常发生边境摩擦。而楚国因为是大国,所以在双方的冲突中吴国常常占不到上风。然而,吴国的这种不利局面却被一个从楚国流亡到吴国的贵族给打破了,此人就是春秋时代大名鼎鼎的政治家、军事家——伍子胥,又名伍员。伍子胥一家因为遭楚平王的迫害而蒙难,而伍子胥历尽千难万险才脱身虎口(戏曲中就有一幕是表现伍子胥因为忧心如焚、惊魂难定而“韶关一夜尽白头”的场景),来到吴国安下身来。伍子胥是想借助吴国的力量以为自己复仇,所以他一有机会便极力向当时的吴王僚鼓吹伐楚之事,可是由于吴公子光的从中阻拦和破坏,伍子胥一时壮志难酬。后来伍子胥就发觉公子光野心很大,想作吴王,于是伍子胥便又将自己的政治筹码押在了他身上,因为如果伍子胥一旦助公子光得势,那么他就很容易说动野心勃勃的公子光大举伐楚了。后来,伍子胥派有名的刺客专诸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便得以发动政变登上王位,是为吴王阖闾(又作阖庐)。
果不其然,吴王阖闾是热衷于对外争夺霸权的。伍子胥也成为他的心腹干将,后来伍子胥又为阖闾引见了著名军事家孙武,很快孙武也受到了重用,他们不仅帮助吴王训练出了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猛的军队,而且还制定出了一整套合理的伐楚战略方针。后来,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吴国伐楚成功,一举便攻占了楚国当时的首都——郢。可是,这时候却有一个危险的邻居——越国又出来趁吴国兵力空虚偷袭了吴国,而且楚国也在秦国的帮助下逐渐又赢得了对吴国的优势,于是阖闾只得退兵回国。后来阖闾听说越王允常死了,其子勾践(也作句践)继位,于是就趁这个机会大举伐越:
元年,吴王阖庐闻允常死,乃兴师伐越。越王句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陈,呼而自刭。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师败於槜李,射伤吴王阖庐。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见《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在吴伐越过程中,因为吴军行阵严密,越军无机可乘。后来,句践想出了一招以死士在阵前自杀,吸引和涣散吴军的注意力的计谋。结果吴军果然中计,越军趁机发起进攻,大败吴军,而吴王阖闾也因为受了伤,加上堵着一口怨气,不久便含恨而终。临死前,他向自己的儿子夫差告诫道:“千万别忘记向越人讨还血债啊!”
就这样,夫差像先前的伍子胥一样也以一个复仇者的身份登上了历史舞台,不过相比伍子胥鞭尸楚平王的千古壮举,夫差后来的妇人之仁(项羽亦然),却总在作为一个负面教材警醒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