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错误的追随
贾诩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一方面表现在他对形势的正确判断,另一方面则表现他一旦发现自己的错误,便毫不犹豫地改正。正是由于能及时地改正错误,才避免了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爆发,东汉政权岌岌可危。作为功名心很强的封建士大夫,贾诩认为匡危济难,建功立业的时机已经到来,便投身军中,在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手下任讨虏校尉。
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袁绍、刘表、孙坚等各路军阀为了争权夺地,便以讨伐董卓为名纷纷起兵,他们共推勃海太守袁绍为盟主,从北、东、西三面包围洛阳。董卓受到威胁,便挟持汉献帝由洛阳迁都长安。不久,暂时联盟的讨伐大军没有进逼长安,而是为各自利益相互攻伐起来。群雄割据争霸的战幕就此拉开。董卓虽拥有关中之地,朝中大臣却大多心中不服,极想除掉他,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司徒王允联络董卓的部将吕布终于诛杀了董卓。随后,中郎将牛辅也死于军中骚乱。
董卓一死,西北军顿时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局面。此时,如果王允安抚有方,关中地区很快就会安定下来。但王允心胸狭隘,缺乏远见,对董卓的部下采取了镇压政策。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派使者去长安请求赦免,竟被王允断然拒绝。一时间,军中人心惶惶,谣言四起,纷传朝廷要杀尽所有凉州籍将士。李傕等人乃一帮武夫,见此局面束手无策,又不愿坐以待毙。一次,他们召开军中会议,密谋解散军队,由大家各自从小路偷偷逃回凉州。贾诩得知,大呼不可。他说:“既然朝廷已下令要杀尽我们凉州人,如果大家单独逃跑,在路途上即使是一个小小的亭长也能把我们捆绑起来,到那时,各位的生命就保不住了。与其如此,倒不如率领部众向西前进,沿途收拢逃散的士兵,然后再攻打长安。如果侥幸成功了,我们就可以奉天子征讨四方,建功立业。即使不成,再逃回家乡也不晚。”
经贾诩指点迷津,各将顿时豁然开朗。按照贾诩的计谋,李傕等人立刻集结部队向西开拔,一路收罗亡散士兵。行至长安城下时,人数已达10余万人。李催等率军与吕布在长安城下大战8日,最后赶跑了吕布,攻破了长安,王允被杀,汉献帝落入了李傕、郭汜等人手中,贾诩因献奇谋被任命为左冯翊将军。但贾诩并不高兴,因为李傕等人在长安纵兵抢劫,大肆杀戮,都城吏民死者狼藉。这场变故与贾诩当初的设想大相径庭,使他心内愧疚不安。他发觉,追随李傕是自己的一次严重失误。因此,当李傕等人因其有首谋之功要为他封侯时,贾诩断然回拒。他说:“当初,我出此计谋是为了活命而已,何功之有!”李傕等人又让贾诩担任尚书仆射。贾诩再次婉拒,他说:“尚书仆射乃是朝廷百官的师长,应让天下人所敬仰者来担任。我贾诩素无名望,难以服人,怎能担任此职呢?如果我贪图荣耀和私利,是对不起国家的。”李傕等人无奈,只好拜他为尚书,掌管选官事宜。贾诩便借机大量选拔贤能之人担任朝廷官员,保护李傕等人看不惯的大臣,并对李傕等人的胡作非为多加指责,使这些人既感到离不开他,又害怕他。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贾诩因母亲去世,便离职回家守孝,朝廷授给他光禄大夫的荣衔。次年,贾诩母孝未完,京中李傕与郭汜为争夺权力相互火并,长安一带陷于战火之中。李傕令贾诩为宣义将军,助其争权。贾诩无奈,只得出山。他向李傕、郭汜晓以利害,希望其停止争斗,使长安免于浩劫,但没有成功。李傕为打败郭汜,征召羌人数千,以宫中财物相笼络,并许诺赏赐宫女。羌人军纪败坏,数次到宫门前索要宫女,汉献帝非常害怕。贾诩便暗请羌人首领吃喝一顿,并许诺给他们封爵重赏,让他们离开长安。结果,羌人一哄而去,李傕却还蒙在鼓里。
这时,朝臣张济之侄张绣对贾诩说:“这里不是久留之地,先生怎么不快走啊?”贾诩忧虑地说:“现国家有难,我怎能离开呢?”他认为李傕等人得志,是因为自己当初所献计谋造成的,现在局势发展到这一步,他有责任尽量减少这些人的危害,试图挽回。
李傕又来向贾诩问计,想把汉献帝及大臣们劫持到军中。贾诩连忙劝阻说:“不可。胁迫天子是大不敬的行为。”但李傕不听,劫持皇帝为人质,烧毁宫殿城门,大肆抢掠。郭汜则劫持公卿大臣。双方继续交战。不久,李傕军中发生哗变,一些将士保护汉献帝逃了出去,终于摆脱了李傕的控制。
历经李傕、郭汜之乱,长安由繁华的都市变成了一片废墟。面对此景,贾诩痛心疾首。因为,他当初迫于无奈定计起兵攻长安在先,而后发生的种种变乱他又无力去制止,他感到自己难逃助纣为虐的骂名。他痛恨李傕、郭汜等罪恶之徒,所以在献帝出逃后,他将自己的官印和绶带弃掉,偷偷携家属出了长安。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人因为愚忠,追随错了首领而身败名裂。贾诩在帮助李傕等人攻占长安后,看到他们的倒行逆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追随失误。于是,在借机挽回的同时,首先,借母亲去世,离职守孝,希望借此离开李傕集团;失败后,因李傕劫持汉献帝进一步认清了其罪恶本质。于是,丢弃官印和绶带,带家属离开长安。
可以看出,贾诩为了不再继续“助纣为虐”而离开李傕。能够见形势无法挽回就暗中离开,以达到及时脱身的目的,能审时度势,作出理智选择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并非人人皆有的智慧。
用巧计以弱胜强
由于实力弱小,在军阀混乱的时候难以独存。贾诩在投奔张绣后就帮助他先出一项重要决策:选择没有作为、比较安全的刘表结为外援。不久,面对实力强大的曹军,贾诩以出色的计谋为张绣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离开李傕后,贾诩先投奔了自己的同乡宁辑将军段煨。但因遭到忌妒便投奔旧识张绣。
在张绣处,贾诩得以大展才略,而张绣也对他放心任用,言听计从。只是张绣实力弱小,在群雄割据的夹缝中很是被动。贾诩劝张绣联合荆州牧刘表,结为外援。张绣同意了,即委派贾诩亲赴荆州说服刘表。在荆州,刘表待之以客礼,对贾诩的主张也很赞同。一番交谈之后,贾诩认为刘表是一个庸才,和平时期可以位列三公,而值此战乱之际,刘表缺少权变,遇大事疑而不决,不是一个有作为的人。不过,与这种人联合,倒是一个很安全的对策,不怕被他吃掉。
就在贾诩刚到南阳不久,张绣就面临着一次生死考验。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雄霸之气十足的曹操率15万大军向张绣逼来,大有踏平南阳之势。曹操,沛国谯(安徽亳县)人。父曹嵩官至东汉太尉。曹操在汉桓帝时入仕为官,为人机警有权谋。黄巾起义爆发时,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镇压起义,因功迁升为济南相,后为东郡太守。董卓专权后,他招兵买马参加了征讨董卓的行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被地方官拥为兖州牧,镇压青州黄巾军,势力日壮。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汉献帝自李傕军中逃出后,辗转到达洛阳。曹操便乘机迎献帝至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随后便四处征讨诸侯,势力弱小的张绣成为其首先攻伐的对象。
贾诩见张绣兵不过万,的确不是曹操的对手,便劝张绣暂时投降曹操,以避其锋芒,待机东山再起。张绣从之,派贾诩至曹操营寨通好言和。曹操见贾诩应对如流,非常喜欢他,欲用为谋士。贾诩说:“我以前跟随李傕,得罪了天下的人;今从张绣,言听计从,我怎么能背弃他呢?”说完便告辞而去。次日,贾诩引张绣至曹操处,表示降服之意。随后,曹操即领兵入宛城屯扎,并将部分军队分屯城外,寨栅相联10余里。
曹操初到宛城,竟强令张绣爱妻前往曹营侍寝。对此,张绣咬牙切齿,愤恨不已。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张绣依贾诩之计率兵偷袭曹操营帐。曹操猝不及防,慌忙上马出奔,右臂中箭,坐骑也被射死。正在危险万分之际,曹操的长子曹昂纵马赶来,跳下坐骑,扶曹操上马,曹操才得以逃脱。这一仗,曹操损兵折将无数,其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及得力猛将典韦都死于乱军之中。曹操遭此败绩,损兵折将,无可奈何,只好率军退回许昌。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三月,曹操为报此仇,率军再攻张绣与刘表的联军,沿途势如破竹,直抵南阳城下。张绣退守城内,闭门坚守。曹军围城攻打,以土填其城壕,在城边做梯凳,并架起云梯攻城。曹操还亲自骑马绕南阳城窥望南阳的守备情况,寻找其破绽,而后传令军士在城西门角上堆积薪柴,会集诸将在那里指指点点。
曹操的举动没有逃过贾诩的眼睛,他略一思忖,便知道了曹操的鬼把戏,便对张绣说:“曹操见我城东南角的砖土颜色有新有旧,设置的鹿角多半损坏,想从那里攻城。但为麻痹我们,故意让士兵在西门角堆积柴草,诈为声势,欲哄我撤兵守西北,他好乘黑夜从东南角破城。”张绣问:“怎么办呢?”贾诩献计说:“这很容易对付。明日可令精壮兵士埋伏于东南一带,却让城中百姓扮作军士,虚守西北。夜间任曹兵从东南角爬城,然后一声炮响,伏兵齐出,曹兵必败无疑。”张绣便依计而行。这时,曹操听说张绣把士兵都撤到城西北防守,呐喊守城,东南面却很空虚,便自以为得计。到了夜间,曹兵从城东南面爬过城壕,砍开鹿角,进入城中。不料一声呐喊,伏兵四出,曹兵被杀得大败,退出城外,败走数10里,折兵5万余人,丢失辎重无数。
此战之后,双方相持又两个月之久,曹军士气低落,无所建树,又闻冀州的袁绍要突袭许昌,无计可施,只好撤退。一天早晨,张绣、刘表闻知曹军北撤,便集结大军追赶。贾诩劝阻道:“现在不能追击,如若追击必败无疑。”张绣不听,说:“现在不追,不是坐失良机吗?”张、刘联军万余人向曹兵追去,约行10余里,赶上曹军后队。曹兵早有提防,奋力接战,把张绣、刘表两军打得大败而还。张绣垂头丧气地领着残兵败将回来,见到贾诩,很是羞愧,谁知贾诩急迫地对他说:“赶快再去追击。”张绣大惑不解:“今已败,干吗又追?”贾诩肯定地说:“现在追去,必定大获全胜。”张绣便半信半疑地收拢残军,再去追赶,曹兵竟不堪一击,沿途丢弃辎重无数。
张绣收兵回城,不解地问贾诩:“我先用精兵去追击撤退的曹兵,您说一定会败;这次我以残兵去追击取胜的曹兵,您又说一定会胜。而其结果都不出先生所料。这是什么原因呢?”贾诩笑着说:“道理其实很简单。将军虽善用兵,但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兵虽退,但曹操料到你会去追,必定亲率重兵断后,故追之必败。将军既败之后,曹操便轻兵前进,把辎重留给后面的疲弱之兵,也不防备,这时去追,当然会获胜。”张绣听了,不由得对贾诩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智取胜的例子,由此可以看出,所谓智谋,就是对对方心机的洞悉,就是早谋一点早动一步的先见之明。
顺应时势的英明决策
贾诩从形势的发展客观分析,认为张绣作为一个小集团,与其日后被别人消灭,不如趁早归附大诸侯,从而顺应时势作出了归附曹操的决策。
应该说,张绣和贾诩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人贵自知,他们深知自己没有登高一喊、八方呼应的魄力,也没有一匡天下的雄略,而仅仅是必须依附于“皮”的“毛”。于是审时度势,认定与袁绍相比,曹操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
结果,张绣归降曹操后,曹操不计前仇,任命他为扬武将军。贾诩也因为出色的才华为曹操赏识重用,从而使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施展的舞台。
曹操虽然在讨伐张绣时败在贾诩手下,但在别的战场上却接连获胜。随着吕布、李傕等势力的消灭,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与另一强大军阀袁绍之间的战争已是一触即发。处于夹缝中的张绣成为双方拉笼的对象。
为了战胜曹操,割据冀、并、青、幽四州之地的袁绍特派使者到穰城(今河南邓县)与张绣订盟,以拉拢他出兵对付曹操。此时的张绣自知要独闯天下,凭他的力量是不行的,便思忖投靠某个大诸侯,撤掉自己独立的旗号。他见兵强马壮、声名远播的袁绍都来拉拢他,觉得面子不小,就想归附袁绍。贾诩也接到了袁绍的亲笔信,表示很看重他,希望他促成此事。但贾诩反对张绣归附袁绍。在招待袁绍使者的宴会上,贾诩怕张绣急忙表态,便公然对袁绍使者说:“请你回去告诉袁绍,他连兄弟(指袁术)尚且不能相容,还能容天下豪杰吗?”张绣听了这话,不免心中忐忑不安,怕袁绍怪罪。
席散,张绣问贾诩道:“既然先生认为不应当归附袁绍,那么该归附谁呢?”贾诩胸有成竹地说:“不如归顺曹操。”张绣听了,不解地说,“袁绍与曹操相比,势力强大得多。更何况我们接连与曹操打仗,已结下怨仇,怎么能归顺他呢?”贾诩分析说:“这正是归顺他的原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有利的地位,这是其一;袁绍强大,我们这点人马去归顺他,他不会怎么看重,而曹操人马少,正需要扩充,他得到我们,必定会很高兴,这是其二;曹操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纵与他有怨仇,他也不会计较,借以向天下人表明他宽容大度、品德高尚,这是其三。有了这三个原因,将军就不必再迟疑了!”张绣听了他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便听从他的意见,率领士卒归附了曹操。
张绣归降曹操后,曹操不计前仇,任命他为扬武将军,还与张绣结为儿女亲家,以表示对他的亲近。同时,曹操更为得到贾诩而高兴万分,他拉着贾诩的手说:“为我创造这个机会取信于天下,这是你的功劳啊!”他早就想得到贾诩,这次总算是如愿以偿。曹操上表奏请献帝任命贾诩为执金吾,封爵都亭侯,很快又迁升其为冀州牧。只是当时冀州尚在袁绍辖下,贾诩便留在曹操幕下担任军事参谋。
有人认为,人的命运是上天注定的,但是,看了贾诩的故事你会认识到人的命运是自己一招一招谋算出来,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正因为对天下的人和事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贾诩才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就是历史教给我们的学问。
复杂环境中闪转腾挪的智者
曹魏内部派系林立,斗争不断,尤其是在争夺曹操的继承者问题上矛盾尖锐。
贾诩清楚的知道,自己不是曹操的亲信旧属,在重大问题上不便多言。何况立嗣既是人家的家务、又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政治前程,一旦判断错误,可能遭到政治上的打击。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年已过六旬的曹操领有冀州、魏郡等10个州郡,占有了北方半壁江山。曹操自封魏王,一切政令都出自曹操的魏王府。魏王与皇帝已只是名义上的差别。不过,曹操不想在他的手里夺过皇位,而是为他的后代取代汉室创造万无一失的条件。他说:“若天命在我曹家,我愿做周文王。”但是,他该选择谁来做“周武王”呢?曹操一时举棋不定。
曹操生有25个儿子,长子曹昂死于宛城之战,次子曹丕成为曹操实际上的长子,按封建社会嫡长子继承制,继承权非他莫属。而且曹丕能文能武,决非庸才。但其第三子曹植同样是一个文武双全、胸有大志的人,并在才思敏捷方面远胜曹丕。他为了能取得父亲的继承权,凭着自己的才华,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支持者,他们都是当时闻名于世的文人学士。这些人常在曹操面前为曹植大唱赞歌,称他为当世奇才,是曹操理想的继任人选。曹操也很欣赏曹植的才干,但他亲眼看到袁绍、刘表都因选嗣不慎而引起内讧断送了霸业时,认为自己对此要慎重对待。
贾诩在这场继承权之争中,是倾向曹丕的,他认为曹丕有乃父之风,而曹植不过是一个饱学之士,未必能治理好国家。况且天下未定,如违反惯常继承顺序,势必引起内争,刚安定下来的北方又会受到战火的威胁。但贾诩不是曹操的亲信旧属,在这一重大问题上不便多言。一天,曹操在犹豫不决之中,想听听贾诩的高见。贾诩面对曹操的提问,故意默然不答,双眉紧皱,做出一副深思熟虑的模样。曹操性急地说:“我与先生说话,先生却不作答,究竟是为什么呢?”贾诩连忙谢罪,回答说:“我正在思考一个问题,所以没有马上回答您的问题。”曹操便问:“先生在想什么呢?”贾诩机警地说:“我在想袁绍父子和刘表父子。”曹操听了,禁不住抚须一笑。他明白贾诩的善意规劝。
曹丕终于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被确立为魏王太子,但他仍担心说不定哪天父亲会改变主意。为了巩固其地位,他特地向多谋的贾诩请教。贾诩没有大说曹丕的好话,而是从曹丕如何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才德这一方面诱导他。贾诩说:“希望你能提高品德,扩展气魄,躬修学业,日夜孜孜不倦,不违背做儿子的规矩,做到这些就可以了。”曹丕听取了他的意见,自此便刻苦磨炼自己,地位日渐巩固。曹操也就不再有疑虑了。
晚年的曹操,为了能确保曹丕取得皇权,他对朝中臣僚已少了一些宽洪大度,多了一些疑忌之心,并不惜找借口杀掉他不放心的人。贾诩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也洞悉曹操的内心。他是一个有足够的智力保护自己的明白人。尽管他为曹操立下大功,又在立嗣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明知自己不是曹操的亲信旧属,而且曹操对策谋深远的他不会毫无疑忌之心。所以,在此后追随曹操的日子里,贾诩为人处世非常谨慎,收敛锋芒,下朝便闭门自守,从不与他人交往。儿女婚嫁,他都回避高门大族,而是与一些普通人家联姻。这使贾诩在凶险的政治斗争中得以自存。对此,天下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真正有智慧、有计谋的人。
失意时不气馁,积极寻求生存、发展之道;得意时不张扬,谨慎内敛保全自己,这不都是人生的大智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