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人:自己做生意,就意味着自己当老板,老板嘛,当然不能太“抠门”,用钱就是要大大方方的才气派。
温州人:做老板就要精于算计,做生意不比居家过日子,花钱的地方多着呢,钱要用到该用的地方,能省的还是要省的。
精打细算本是商人的本性,不足为奇。然而温州商人却有着过人之处,他们勤俭,对于经营成功锱铢必较,为此他们住最廉价的房子、吃最便宜的饭菜;但他们投资的大手笔,对慈善事业的热衷却又显得十分的慷慨。
在人际交往上,温州人精于人情世故,主张堂堂正正的精明。在金钱应用上,他们主张把钱花在刀刃上,不必要的花费他们绝不浪费一分一毫,遇到合适的投资机会,温州人没钱借钱也要往里砸。好钢就要用在刀刃上,钱要用在恰当时,这就是温州商人的善于算计的本性使然。
温州商人林良是一位相当成功的创业者,现在他的“小林被服公司”也是重庆被服市场的“老大”,而他本人也已经是重庆市总商会浙江分会的副会长。他的成功和他精于算计的温州人本性不无关系。
虽然林良之前已在广州一家床上饰品公司打了8年工,并且还在重庆做过浙江名牌产品“赛丝绒”的代理商。但是要独立创造完全属于自己的品牌、生产厂房、营销网络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创业初期的林良是很艰难的,资金不足就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时候的林良对于每一分钱都锱铢必较,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八半花。林良和精明也很能吃苦,这是温州人身上特有的经商品质。
创业初期的那几年,林良吃住都在厂里,因为多租一套房子就会多一笔费用。林良把仓库当卧室,拿纸板箱当床,省下的钱都用在了开拓市场上。林良精于算计,会省钱,而且又把钱用到了点子上,黄天不负有心人,他的产品终于打开了销路。林良在重庆各区县发展了五六十家店铺,在太原、昆明、石家庄等地也留下了自己的摊点或委托了代理商。
林良的创业例子并不特殊,很多温州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他们常常为了把钱用在企业关键需要的地方,也不愿为了自身享受,多租一套房子,多吃一顿大餐,他们的理由也差不多,多租一套房子,多吃一顿大餐就会多一份费用,能用在企业发展上的钱就少一分,失败的机会也就会多一份。
精打细算,钱要用的其所,这就是当代的温州人。正因为他们懂得把赚来的钱投资到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开发产品和技术创新上,他们才能够赚取更多的钱,建成自己的企业大厦。他们的精明也就在于此。不仅温州商人从个体上来看是这样,就是从温州经济整体来说也是如此。
温州人挣钱、花钱的观念十分明确,所有的钱无不用在了正路上。正缘于此,无论是在成都、重庆、杭州还是在北京、在国内或者国外任何一个有温州人创业的地方,无不有着由地摊到店铺到商业街,由作坊到工厂到公司或集团企业这么一种发展的轨迹。
真正的生意人不是那些整天游手好闲、坐吃山空的人,也不是天天盼望着天上会掉大馅饼的人。越是对金钱斤斤计较,越是对投资敢干敢砸的人才是真正的商人。温州人之所以能够致富,能够赚钱,就在于他们对经营成本锱铢必较的精明和认真。
温州商人独特的金钱观或许能够让我们有些借鉴:
(一)勤俭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钱是为人服务的,所以肯定是要用掉的,但是要讲究用钱之道。铺张浪费不足取,用在正道上才是明智之举。
(二)做生意讲究投入和产出,因此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必须要懂得控制成本,成本控制的越低,利润空间才会更大。能少投入一分,就不要多投一份。
(三)钱要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才能产生最大的效能,把钱用在提高技术上与用在做广告上,肯定是不一样的,钱到底该用在哪里,要看自身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同样的钱放到哪里才会获得最大收益。
温州商人的精明鲜明的体现在他们的“用钱观”上。他们能省就省,绝不浪费一毛,对于鸡毛蒜皮的小钱也会斤斤计较。就是这种精于算计的本性,使得温州商人,把他们手中的小钱变成了大钱。
他们善于挖掘金钱的效用,并且总让自己手中投资发挥出最大的效率,对金钱的高效率使用,是温州商人能够在短时间积累其巨额财富的不二法门。
温州商人虽然是算计的行家,但是他们对于金钱却并不吝啬。很多温商都十分的热衷于慈善事业,几百万、几千万的捐助他们都认为是理所应当。商者有德,温州商人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财富群体,也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他们对财富的释然、对社会的回馈是商者的大境界。
疯狂语录:
如果你连自己花多少钱,花在哪了都不能弄清楚,那肯定是没办法赚钱的。有时候商人用钱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方。
——佚名
世界上财富积累速度最快的群体1.“快半步”成就温商活力
老实人:做生意就要安于现状,以不变应万变。
温州人:环境在变,市场在变,做生意必须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在变化中先人一步,才有可能快速赚到钱。
在温州人意识里,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思想观念特强。他们四处奔波为得就是赚钱,他们试图把每一秒钟都变成效益。所以温州人的经商风格被评价为“上得快,转得快,变得快”,这其实就是温州人的经营秘诀之一。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视时间为衡量胜负的标准,视速度为战胜对手的筹码。
要想在商业这块宝地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想温州人一样,深刻领会出时间、速度的重要性。并坚信谁上的早,谁出手快,谁胜算就大,谁就能更快地攫取更大的财富。
在国内外拥有300万创业大军和两万多家工业企业的温州,喜欢用本土诗人北宋杨蟠的诗句来形容自己的商业地位。——“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
而与如此庞大的商业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温商的“年龄”。
“温州的故事只有20年,温商是很年轻的一个商业群落。”温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加波说,温州人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代,就“偷着”做生意了,主要是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手艺,如养蜂、弹棉花、修鞋及后来的小五金。
改革开放前,温州就“动起来”了,这在当时,曾引起不小争议。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中国几乎都见识了温州人的“快”。
温州腾旭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云旭说:“温州人为什么能在商战中立于不败,归根结底取决于聪慧的头脑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也正是思路决定出路。”
温商的商业嗅觉天下闻名,全国各地哪里有商机,哪里便会有温商的身影。但除了灵敏的嗅觉,温商的大胆更是只能用令人“瞠目结舌”来形容。据称早在一两个世纪之前,成千上万的温州手工艺人和小商贩就背着黄杨木雕、石雕、瓯绣从故乡出发,跋山涉水、漂洋过海,一直到地中海沿岸的欧洲以及世界各地艰难谋生。
正是与众不同的商业灵敏和敢闯敢拼的胆量,成就了温商的“快半步”。
张加波把20多年的温商发展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模式”形成时期,经济规模主要是由家庭手工、专业市场和购销员网络等要素构成;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的再次创业。第一阶段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但是,信誉坠入最低谷,所以,这一阶段,提出质量立市,扶强扶优,上规模、档次;目前是第三个阶段,以民引外、民外合壁。通过引进外资,使先进的技术、管理、人才植根干温州企业之中。
因此温州人以经商闻名,其诀窍主要不在于聪明,而在于善于抓住机会并且以最快的速度来执行。
每一个商务时代,都会锻造出一大批富翁,他们都是在别人不明白的新事物中发现了机会,在别人不理解的最新经济发展的朦胧期中抢占了先机,在别人和社会不断批评自己的法律空白期中锻炼了自己,在新旧事物的交替过程中壮大了自己。
许多顾客到一家广州商店打听一种畅销商品,老板便亲自到北京进货,到北京后发现,有多家广州商店的老板也在进该畅销商品。于是老板当机立断,进了一大批货并空运回广州。回家后,商品供不应求,一抢而空。其他商家姗姗来迟地销售时,发现商品居然卖不动了。
正所谓“领先一步,海阔天空,落后一步,寸步难行”。当然,谁都知道“抢先战略”势在必行,但一定要在“抢”字上下工夫,才能将商机变为财富。
温州人抢占市场的速度实在令人叫绝,往往是头一天打听到某个商机,第二天就能生产出产品,第三天就能收到订单赚钱。敢“抢”善“抢”是他们做生意的一大风格。
1985年,郑秀康上午知道了国家允许个体户办厂的文件,下午他就去注册了鸿盛皮鞋厂,并注册了鸿盛商标,鸿盛皮鞋很快进入了杭州、上海等大城市。
有“中国第一商人”之称的温州人汪立成说:“如果5到10年后大家都要去做这件事,那么我为什么现在不做呢?要想游泳,就要先下水。”
温州人天生就有跟着市场走的意识,并经常在商业竞争中抢占先机:教育部要颁发教师证,订单被温州人抢了;邮电部要印特快专递信封,订单被温州人抢了;香港回归要给警察换警徽,订单被温州人抢了;美国海陆空三军要在军服上做军徽,订单被温州人抢了。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观念超前、谋划超前、行动超前,做到别人没有想的我们先想到,别人没有开始做的我们已经做到。只有这样,才能抢到先机,创造优势;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这就是温商的精神,别人不敢想的事,温商敢想,别人不敢做的事,温商敢做,别人不敢迈的步伐,温商敢于先一步迈出去。再加上温州人的踏实、勤恳,就没有赚不到钱的道理。
疯狂语录:
喜欢“先吃第一口,先迈第一步”,就能领先别人好多步;先人一步,“钱”途无量。现代商业十分重视“机会损失”,对时间我争分夺秒,找机会,先人一步,果断出击。因为机遇,速可得,坐必失。
——浙江娃哈哈集团董事长 宗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