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教子经
先儒有言:“穷理非一端,所得非一处。或在读书上得之,或在讲论上得之,或在思虑上得之,或在行事上得之,读书得之虽多,讲论得之尤速,思虑得之最深,行事得之最实。”此语最为切当,有志于格物致知之学者,其宜知之。
译 文
先前的儒家学者有这样的话语:“要研究、探求道理的方法并不惟一,有多种方法可以研究道理,要获取知识不只在一个地方。有时在读书上得到,有时在讲论谈辩之中获得,有时在思考上得到,有时在做事、行为上得到。读书上得到的知识虽然多,相比之下在讲论谈辩上得到知识更为快捷迅速;思考上得到的知识最为深刻,但在做事、行为上得到的最为实在。”这些话说得切实、恰当,有志向,要研究探求事物本源来获取知识道理的读书人,是应该弄明白这些话的内容、意思。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一般来说,学习知识的途径有四种:读书、讨论、思考、实践。康熙认为,在这四种学习途径中,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显得更加有效。
常听一些年轻的家长抱怨,说孩子变得越来越难以琢磨。他们会长时间沉湎于自己别出心裁的游戏而废寝忘食;会趴在脏兮兮的地上眼睛一眨不眨地观看蚂蚁搬运食物;会异想天开要做哈利·波特,半夜偷偷窥视猫咪何时变成麦格教授……无论大人如何劝说、怎样责备,他们都充耳不闻,依然我行我素,乐此不疲。有的虽然在强制中放弃了,但心情又一直好不起来,影响了饮食和睡眠。弄得家长左右为难,有苦难言。
实际上,这是年轻家长缺乏科学的家教思想、理念、方式方法造成的。
我国伟大的文学巨匠鲁迅先生认为:优秀的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少儿天真活泼,喜欢自己爱玩的游戏,哪怕一个在大人看来毫不起眼的小物件,在他们的眼里却是世间少有的宝贝;他们爱美,钟情于五颜六色的衣服,即使是小男孩也喜欢穿花裙子,不让穿就会噘嘴不高兴;他们有成人意料不到的丰富的想象力。因此,鲁迅说孩子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倘不能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以孩子为本位”。鲁迅对儿子海婴的教育就是基于这一点。他采取“顺其自然,不多给他打击,甚至不愿多拂逆他的热爱”的家教方法。鲁迅对海婴所持的尊重、支持、鼓励的态度,使亲子情感交流得到了促进和加强。孩子受到家长无言的关爱,如沐春风,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天天快快乐乐地生活着,做他自己喜欢的事。
如果年轻家长运用鲁迅先生的家教思想去理解孩子,用他的家教方式、态度去教育孩子,那么,以往的所谓“烦恼”,便会冰消雪融。
为了更好地引导孩子在实践中学习,父母与和孩子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或为他作示范时,需考虑以下几点:如何让这项工作对孩子更有趣?怎样使用非言语沟通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否简化工作,以便孩子能抓住要点? 例如,教授孩子操作现实的工具和物品是精细动作技能发展的开端。只要多花些时间慢慢地、仔细地教会孩子如何操作机械,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提高精细动作能力,并成功地完成任务。你可以采用慢动作,少用语言而更关注行动的方式,向孩子演示你真正希望他学习的内容。
家长在孩子的实践过程中,应该尽量回答他们的问题。当然,有些问题可能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答案,无法及时回答。但当孩子再次提出时,应尽量给予答复。大人在修理无线电收音机时,孩子喜欢在旁边凝视父亲双手的活动,他就想方设法使父亲需要他的帮助,比如取一把螺丝刀,拿一下螺丝钉。此时他会向父亲提出许多问题,因为他想知道:螺丝钉是干什么用的,收音机为什么会滴墒答答地响。参与这些工作中会让孩子感到自豪,他会觉得自己是父亲工作的伙伴。
比如,有一天父亲正在画图。“我坐这儿,你坐在自己的桌旁,”父亲对孩子说,“我制图,你画画。”然后他简短地说明工作要如何进行。父亲以平静、从容不迫的声调向孩子提出要求,结孩子作出灵敏沉着的榜样,“现在我们都需要安静,不要说话了!我现在有最困难的事要做,必须先想想,然以后才能再做下去。你也趁这机会想想。”
再比如,父亲和孩子一起制作鸟的饲科槽,此槽结构简单。父亲给孩子榔头和钉子,提供意见,进行指导,让他把小木料牢固地钉在一起,做成后,每当孩子喂鸟时,父亲看到孩子是那样安静地站着,从容不迫地来回走动。这就意味着,对孩子的教育不是白费心机的,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上教育方法有助于培养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并自己去寻找答案。让孩子自己去实践,比让他看你做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