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了,算了,不过,就只有今天,下不为例。”
“好了,别哭了,妈妈给你买去就是了。”
“好吧,好吧,这次爸爸带你去玩,以后不许再这样耍赖啊。”
以上这些话是很多家长的“常用语”。
每个家长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都愿意把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孩子。一些孩子在家长的爱中健康成长,长大后也懂得用自己的爱来回报家长。但也有一些孩子在家长的爱中成长,却不仅不懂回报,而且还养成了自私、任性等坏习惯。爱可以分为很多种,作为家长,要懂得,对孩子要爱,却不能溺爱,别动不动就向孩子缴械投降。
晓晓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里。做母亲的,总觉得孩子没有父亲很可怜,所以他有什么要求,都尽量满足。甚至一些无理的要求,能做到的,她也一定做到。晓晓一直被妈妈这样宠着,也慢慢有了小脾气。有的事妈妈不答应,他就耍无赖,使小性子。有一次,睡到半夜,晓晓忽然醒了,硬是要吃馅饼。深更半夜的,到哪儿去买馅饼?母亲为难了。她只能安慰孩子:“现在外面没有卖馅饼的。咱们再睡一会儿,天一亮,妈妈就给你去买啊。”晓晓仍然不依不饶,哇哇大哭起来。做母亲的最后也火了,她把孩子狠狠打了一顿,并最终明白自己的溺爱害了孩子,也苦了自己。
很多父母就是这样自己给自己制造负担的。
在该拒绝孩子的时候“心慈手软”,孩子也就在这样的“妥协”中放任自己,甚至变本加厉。
“下不为例”的话千万不要说。你给他破例一次,他就会贪心第二次,而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最狠不下心的,等到第二次,说不定又一句“下不为例”就过去了,而忘记孩子已经无理要求两回了。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让孩子尝到了一次甜头,后面就没有罢休的时候。人的欲望也是无限扩大的。有了小小的便宜,还不够,希望有更多的、更好的。家长能满足孩子到什么时候呢?一时的心软,带来的是无穷的“后患”。
一些原则性的事情,家长要注意的是,不能答应,就是不能答应。比如,孩子深更半夜要起来吃家里没有的东西,你必须让他明白,无论他怎么闹,这个无理的要求就是不能答应。并且孩子“碰壁”了一次,知道耍赖也没有用,那么下次他也不会再如此了。对于过分的要求,没有“下不为例”可言。比如下面这种情况:
深夜一位老爷爷抱着两三岁的孙子,在街心花园一遍接一遍逛着,开心地说着话。原来他的小孙子,一直不肯睡觉,非要出去玩。
可是孩子能这样宠吗?做爷爷的再疼爱孙子,也不能如此牺牲自己。爷爷没有办法,只得抱着孙子出去。
深更半夜陪伴孩子出来玩,满足了孩子一时的心愿,这对他以后的成长没有丝毫好处。家长如果都这样做孩子的“奴隶”,让他怎么高兴就怎么着,那么培养出来的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暴君”啊!
“好好家长”的确容易做。自己省心,孩子也高兴。说一句“算了算了”、“下不为例”,落得轻松。不必费很多口舌跟孩子讲道理,也不必费尽心思让他停止哭泣。“暂时满足他的要求,下次不由着他性子就行了。”不少父母总是这么想,可事到临头,还是犯同样的毛病。
碰到一些会撒娇或者平时比较听话的孩子,父母更是经不得一磨。“妈妈,只有这一次,你就答应我吧。”“爸爸,下次我再也不要了,我保证!”一听到这样的话,父母的心立马就软下来了。“好好家长”好当,但是孩子可不是这么教育的。
父母的妥协与放任,也往往让孩子做事半途而废。比如孩子练字练到一半,就央求妈妈让他玩一会儿。本来妈妈不许的,但是经不住孩子软磨硬泡,只好说:“好吧,好吧,去玩一会儿,下次不许这样。”可是有了一次,下次他又故伎重演。最后父母也只得妥协。
事事顺孩子的意,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会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甚至认为父母是害怕自己。于是,他想怎样便怎样,父母也半推半就,更让他有恃无恐。恶性循环下去,孩子有一天会真正无视家长的存在,不把家长当一回事。而且趾高气扬惯了的孩子,真正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的时候,如此自私和无理,又怎么去与人合作?
小时候在家里有父母宠爱,长大了,旁人不再给予他这样的“关心”,孩子就会变得消极、绝望和无助。也可能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这都不是父母所期望的吧。
现在子女和父母的关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但溺爱却不是真正的爱。有的父母把子女宠成了家中的“皇帝”,全家成员都受其指挥,为其服务。例如,子女长大了,穿衣还要大人动手,吃饭要喂,抱着上街。要什么就给什么,百依百顾顺。平时过分夸奖子女,甚至当子女犯了错误的时候,也不批评教育,反而把错误推到别人身上。这种极有害的教育,容易使子女渐渐地养成任性、自私、骄傲自满、不爱劳动、态度粗暴、不尊敬长辈等不良习性,并且爱发脾气,大哭大闹,不肯按时学习和睡眠。所以溺爱不是爱子女,而是害子女。
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多,其特定的生活环境很容易形成不合群的性格。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子女和邻居家的小朋友在一起活动,交几个好同伴。家长为孩子买了图书、玩具,可以让孩子叫同伴们来看,并把玩具带到小朋友们中间,和大家一起玩。家长买了好吃的东西,也让孩子分一些给小同伴。这样,子女就会变得大方,讲团结,也增强了活动能力。
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享受一定的权利,也履行一定的义务。对独生子女也不例外,千万不要把他置于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特殊地位。家长对子女爱护、关心是必要的,但是也要引导他们从小就懂得尊敬和关心长辈,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成为长辈的助手。孩子小,多照顾一些是必要的,但不可特殊。如果全家围着一个人转,就会把孩子惯得只顾自己。
作为父母,本来打算严格培养孩子,却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对孩子的溺爱,助长了孩子的反抗心理。
事实上,很多实例都证明了以上这个观点。如大学开学时,几乎每个孩子身后都跟着一个背着大包的家长;学校夏令营还没过两天,许多家长便端着汤水,拿着糕点,跟上了孩子的步伐。孩子究竟为什么会这么胆小懦弱呢?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有能力适应这现实而复杂的社会吗?
教育专家认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孩子,原因之一就在于孩子在幼儿时期父母的态度。在应该严加管教的时候,不严加管教,把教养的责任推给幼儿园与学校,结果培养出胆小懦弱的孩子,自然是理所当然了。在孩子能够很自然地接受严格管教的时候,却过分像“宝贝”似的把他养大,也就难怪孩子会有依赖的心理。到了上幼儿园及小学以后,这种心理还会更严重。
如果孩子被老师稍微训了一下,父母就向校方兴师问罪;上体育课时,孩子受了一点伤,也要向学校索要医药费,这样的话,孩子又怎么能拥有自立的精神呢?
有的父母说:“我的孩子非常任性,不听父母的话,光想自己想干的事情。每次责备他,他都会反抗,越来越不好对付了,该怎么办呢?”
其实,孩子任性也是父母培养出来的能力之一。作为父母,本来打算严格培养,却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对孩子的溺爱或助长了孩子的反抗心理。很多父母对孩子性格中表现出来的任性行为置之不理,甚至还会容忍。
父母应该知道,凡事“过犹不及”,没有任何事比在幼儿期父母的溺爱对孩子更为有害的了。父母疼爱孩子,往往会让懦弱的孩子更有依赖心,如此就陷入恶性循环,结果受害的当然是被娇生惯养的孩子了。
有一位母亲为她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问题专家。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从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了?”这位家长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打碎了一只碗,从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了?”这位家长称是。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你嫌他笨手笨脚了,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说道:“孩子大学毕业去找工作,你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为他谋得了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位。”这位母亲更惊愕了,她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凑近专家问:“你怎么知道的?”
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
这位母亲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你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你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没有钱时,你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你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那就是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辛辛苦苦亲手挖掘的陷阱。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从而也就失去了长大成才的机会。因此,千万不能溺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