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的孩子常常会犯很多错误,或有意,或无心,那么作为家长的你是怎样批评孩子的呢?是大声辱骂,吓得孩子瑟瑟发抖,还是小声教诲,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教育专家说正确的批评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用简单权威的语言,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这样的错误会导致怎样的严重后果。批评孩子时,在简明扼要抓住要害、严肃认真地指出错误后,说清楚自己对孩子的行为的态度,要用肯定的语言,如“你是有出息的”、“肯定会争气”等,给予正确引导,指明出路。作为家长一定要清楚,任何批评,其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抑制孩子的过错行为,更重要的在于激发起孩子好的行为。
其次,要尊重孩子,孩子有过错,理应批评,但其人格应受到尊重。批评应对事不对人,孩子和大人,被批评者和批评者,人格应该平等。批评可以严肃,甚至严厉,但这类似于镇痛药,用多了便失效。家长不要在批评孩子时,东拉西扯,把孩子曾经犯的错误全部拉出来,数落一遍。这样很容易失去重点,也会让正在接受批评的孩子变得迷惑。
第三,避免当众批评。有的父母误认为当着他人的面数落一下孩子,会增强“激发”效果,殊不知,这样做最大的弊病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第四,看准时机。孩子一旦有错,通常要及时批评。所谓及时批评也应视年龄特点及错误性质有个时间跨度,要抓住时机“冷处理”。
第五,相互配合。孩子有了过错,爸爸批,妈妈护,岂不效果相互抵消,何谈教育?当然,父母对孩子的批评方式可有差别,但必须口径一致,配合默契。
花花常常在外面玩得忘记时间,家长为此批评过许多次。当花花又一次贪玩回家晚的时候,她的妈妈改变平时的说话方式,这样说:“你可回来了,真让我担心!没出什么事儿吧!准是饿坏了,快洗手吃饭吧。知道吗?爸爸妈妈一直等你一起吃饭呢。”花花听妈妈这样一说,有点意外,但很快她就主动向家长解释晚归的理由,请求家长原谅,并且接受家长的批评和建议。从此,花花晚归的现象大为减少。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如果父母在批评孩子时讲求一点艺术性和人情味,尊重孩子,努力让孩子明白父母是在爱他们、关心他们,批评的效果将大不一样。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护,就能心甘情愿地接受父母的批评。即使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孩子也能心平气和地讲是非论道理,而不是成心顶撞,意气用事了。可见,以一种商量激励的态度进行批评,会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改正错误。
让我们多些与孩子沟通,让批评孩子更艺术一些吧!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要注意态度,批评孩子切忌:话里套话,火上浇油,话中带刺,言过其实。为了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要不分场合训斥孩子。有客人来访的时候不批评孩子,家人都在场的时候不批评孩子,因为这会伤了孩子自尊心;在饭桌上不批评孩子,否则会影响孩子的饮食健康;父母遇上不顺心的事情,在气头上的时候,不批评孩子,因为这个时候父母容易说话走火,影响批评的效果。
家长千万不要以为孩子还小还不懂事就放弃对孩子的管教,甚至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不去批评孩子。其实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一定要坚持从小抓起的思想。实践证明,正是因为孩子小,容易接受家长的管教,一开始就管严,该批评就批评,该教育就教育,容易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且也可以树立家长的威信。如果孩子小的时候不去批评教育,对孩子很放纵,等到孩子长大了,家长再去批评教育,孩子不容易接受,产生抵触情绪,批评教育就难以奏效。
也不要认为孩子年龄小,承受能力弱,对家长的批评接受不了。确实有些孩子,家长批评重了一些,孩子就又哭又闹,拒不接受批评,甚至变本加厉地继续坚持错误。遇到这种情况,说明孩子还没有养成听取批评的良好习惯,对自己存在的问题缺乏认识。那么,家长就要在坚持批评的同时,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使孩子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问题。
在批评孩子这个问题上,家长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动口不动手。批评的本意,是对事物发表意见,工具自然是嘴和笔。批评时对孩子动手动脚,当属惩罚的范畴而越出了批评的界限。妈妈对孩子“没跟我说一声,就独自跟一群小朋友跑到楼下玩了”这一“错误”,她“找到儿子后凶了他一顿”是批评;“回家后更是重重地打了他三下屁股”,就是惩罚了。体罚在家庭教育中原则上是禁止的。
(2)不必逢事都批评。现在的家长教养心理太过紧张,杞人忧天式的批评相当多见。孩子的天性喜欢合群,但独生子女又没有同伴,能自己下楼找人玩,表明这孩子胆大、活泼,事情本身谈不上“错”。硬要说他错,只是没和妈妈说一声,那么只要带回家时提醒一下就行了。更重要的是,提醒后要教给他一些去外面玩要当心的“本领”。
(3)多用肯定式的批评法。很多孩子虽犯了错,但错中还有闪光点。比如,一个孩子没有告诉妈妈便一个人跑出去玩,妈妈找到孩子后,先肯定:“不错啊,会自己找伙伴玩了”,再批评他:“不过,没跟我说一声可不对。以后记住,出去要告诉妈妈一声”,效果会更好。因为肯定式的批评法保护了孩子某些正当想法或做法,孩子情绪不受破坏,更能接纳你的教诲。
(4)绝对不要在自己情绪糟糕时或孩子情绪低落时实施批评,否则批评的用语和声调容易失控。批评过后要有沟通,告诉孩子你为什么要批评他。不少家长咬定孩子是“知错不改”,对之“屡教不改”怀恨不已,批评不断升级。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家长认识到的,孩子不一定认识到。家长应告诉他们批评的理由,指出错在何处,分析为什么会错,提供改正的具体途径,便于孩子换位思考,真正提高批评实效。家长错批了孩子,要勇于道歉。